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7 14:40 編輯
天琴
是壯族支系偏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偏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寧明和龍州等地。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曆史。
天琴是壯族三種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中的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為壯鄉帶來了光明和歡樂。天琴由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用葫蘆殼製作的琴鼓組成,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演奏者通常佩戴腳鈴隨節拍晃動。天琴節奏簡潔明快、輕盈跳躍,蘊含神秘氣息,極富壯民族特色。近幾年,經過壯文化學者的搶救性發掘,一度瀕臨失傳的天琴彈唱藝術如今又重放光彩。
歷史
在壯族支系偏人中流傳。原為天婆(巫婆)為人禳災治病時所用,後來,這種巫術性質的彈琴歌舞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但仍稱唱天、彈天、跳天。所用樂器便稱天琴。傳統天琴長約120厘米。琴桿木製,雕龍紋。琴頭雕成鳳形、帥印、太陽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製弦軸。琴筒用葫蘆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狀,厚10厘米,前11膠麻竹殼或薄桐木板,面徑11厘米,後端鏤刻花紋為音窗。竹製琴碼,張絲弦。琴體各部可拆裝組合,便於攜帶。現代天琴,琴桿長90厘米、呈半圓柱狀,桿身無飾。琴頭平頂,琴筒天麻竹或鐵製,圓形,直徑10厘米,蒙蛇蟒皮,張絲弦或尼龍弦。定弦c1、g或d1、g。裡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天琴被視為神聖之物,只有天婆在“跳天”時才能使用。 “跳天”最初是偏人的一種僻異的迷信表演形式,由一位叫作“天婆”的婦女,身穿長裙,頭戴珠絨帽,手持天琴邊彈、邊唱、邊舞。她自稱是天上的仙姑下凡來到人間玩樂、解難和降福。天婆的天琴被看作是天上神物,平時是不准動的,要用時也得先敬了香之後,才能取下彈奏。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