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周二。昨文探討「聰明啤打」(smart beta)基金,部分讀者似乎頗感興趣。無獨有偶,老畢發現《信網》「財富管理」環節上載了一篇發自易亞投資的文章,同樣以「主動」和「被動」投資策略為主題,文內述及美國和香港近年皆出現一些號稱「策略型」的指數,立足於此的投資產品相繼面世。
策略基金香港不缺
「策略指數」的編製者,以較「主動」的方式篩選成分股和決定其權重,有別於按市值加權的計算方法。老畢若沒有「想錯隔籬」,易亞投資口中的「策略型指數」,跟昨天拙作談及的「聰明啤打」指數,分別僅在名號,所指實為同一類投資產品。
執筆寫〈Smart Funds有幾Smart?〉時,老畢並未特別在意本地情況,經此文一提,恍然大悟,原來香港於這方面並不「滯後」,美國有的,此間早已不缺。
既然對「聰明啤打」感興趣者頗不乏人,而投資者在本港也能買到集「主動」與「被動」於一身的策略型指數產品,昨文蜻蜓點水,在實例上並無建樹,何妨多添一筆,圍繞「聰明啤打」基金的利弊長短,來個深入淺出的介紹。
以取向劃分,管理模式「被動」、投資決策「主動」的策略型指數基金,現存類別(categories;注意:並非基金數目)沒有一打也有半打。
由於指數成分和權重計算方法由設計者自定,納入哪些板塊/股份以至個別指數成員佔組合比重若何,發揮空間多的是;富「想像力」的指數設計師,大可因時制宜,引導資金流入當時得令的「策略」,令慣於憑往績決定買什麼的投資者趨之若鶩。
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
有意押注聰明啤打/策略型指數基金的朋友,有兩點必須格外留神:①Smart beta基金的「附加值」,來自指數設計者主動追求的「因素溢價」(factor premiums),由此而生的策略取向是否足以讓基金跑贏大市,絕不能只看一時的回報表現。換句話說,主動追求特定「因素溢價」的策略指數,即使有十年跑贏大市的往績,亦不意味立足於此的基金,未來十年優勢可保。
蔡楓華金句「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以之形容投資產品,既適用於絕對主動型基金,放諸「聰明啤打」身上,何不合之有?
②與第一點相通,近年才興起的策略型指數基金,可供參考的回報表現,大都立足於覆蓋期短則十年、長則十五年的回溯測試(backtesting),投資者若因測試結果優異,決定押重注於某隻smart beta基金,很易受往績誤導。
舉個例,過去十年尤其金融海嘯以還的五年,市場避險意識大增,投資者對現金流穩定、派息可測性高的股票另眼相看。「悶股」固然不及科網「瘋癲」,但以估值而論,這類防守性強的股份,不少已達前所未見的水平;在超低息環境推波助瀾下,企業盈利增長追不上股價升幅,「悶股」變得愈來愈貴。近期美國債息抽升,所謂的「高息股」大幅調整,率先跌個四腳朝天,大家應該記憶猶新。
反過來看,上世紀最後三四年,科網狂潮如火如荼,估值不必有憑有據,全仗市場對業務前景的想像,公司眼下是否有錢賺、派不派息,投資者毫不在乎。
不難理解,帶「價值」(value)傾向的策略型指數基金,過去五至十年受惠於防守股在組合內權重偏高,於「價值股」佔上風的這個時期得形勢之助,覆蓋面只有十年的回溯測試,焉有不彰顯其「聰明過人」之理?
同一道理,長達二三十年的測試結果,由於覆蓋面伸延至上世紀九十以至八十年代,基於投資潮流的興衰、經濟周期的漲退,「價值」取向強烈的策略型指數,回報表現可能馬上走樣,相對於主打「動力」(momentum)策略的對手,優勢是否仍然能保,要做過覆蓋期較長的回溯測試,方有答案。
不幸的是,目前流行的策略型指數基金,供應商向投資大眾出示的回溯測試結果,覆蓋面皆在十至十五年之間,以此作參考,須防「追逐近績」(chasing recent performance)換來嘆息。
正如前述,「聰明啤打」指數的組成和權重,由設計者自定,同樣高舉「低波動」(low volatility)旗幟的策略型指數,成分股可以大異其趣。
試舉二例:一、標普500低波動指數(S&P 500 Low Volatility Index),對板塊(sectors)權重不設任何限制。「自由發揮」的結果是,兩個板塊(公用事業和日用消費品)包辦六成指數比重。
二、MSCI最低波動指數(MSCI Minimum Volatility Index),恰好反其道而行,對板塊設下嚴格限制,沒有一個可以偏離按市值計算比重的傳統指數多於5%。
自由發揮因此失彼
不難想像,以上第一種策略型指數,注碼過度集中於一兩個板塊,對風險的看法亦流於單向,忽略了volatility以外的風險因素,以致公用事業和日用消費品兩個歷史波動性低的板塊,合起來已佔投資組合六成。
第二種策略型基金剛好相反,板塊枷鎖牢不可破,指數設計者不能任意而為,結果是,公用事業、日用消費品一類波動性低股份,權重高極有限;非但如此,組合內可能還包括跟基金稱號南轅北轍的成分,既名不副實,且與傳統指數未必有清晰可辨的區別。
若說第一種基金錯在於太少板塊上押下太多注碼,那麼第二種基金的最大疑點,便來自以下一問:作為「聰明啤打」基金,追求「因素溢價」從何說起?
類似例子,現成策略型基金俯拾皆是,篇幅所限,無法逐一論述。「聰明啤打」到頭來是帶挈投資者長賺長有,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投資者必須謹記的,仍是蔡楓華的傳世名句:不能只看剎那光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