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尺牘情深、鯉魚尺素,到鴻雁傳書、青鳥探看,書信作為一種溝通方式,一直蘊含著豐富的古典審美。今天,手機成為了這個時代更有代表性的媒體,它不僅肩負著傳遞信息的使命,也承擔著反映時代風貌的重任。材料中文學家和科學家的討論極有代表性,文學和科學是一個時代最重要的兩個文化標誌,而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則成為了二者的結合體和重要形式,代表這個時代的創新精神。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興起讓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巴爾紮克“人間喜劇”系列給世界文壇帶來精神的補給。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系列,完美地表現了科學與文學的結合,《海底兩萬裏》創造了潛水艇的雛形,《熱氣球上的五星期》裏發現了熱氣球。所以,當今天有文學家和科學家討論手機時,可千萬不可小覷這樣的論題,手機代表著這個時代創造的精神,正以新的形式推動著文學和科學的發展。
這樣一個小小的物件,既有對人類使用需求的滿足,又是一個時代高精技術的載體。然而,當世界正經歷著第一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只能在故紙堆般的國學中研究經學,將科技視為奇技淫巧。清王朝的落後不單是政治體制的落後,更是科學意識的落後。我們曾經在洋務運動中擁有洋人的一切火槍裝備,但是甲午海戰的慘敗讓我們醒悟,創新精神、科學意識才是我們真正急缺的。
今天,我們手裏拿著IPHONE或者SAMSUNG最高端的手機,但我們真正擁有的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卻仍然亦步亦趨地尾隨著人家的技術和審美。手機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更讓我們通過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個小小的手機尚且需要模仿,更何況汽車、船舶等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十八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口號,在文化上復興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文化軟實力實現民族的文化復興。希望我們再次看到蘋果手機時,不是想到富士康工廠的工人們機械廉價的勞動,而是能夠想到足以比肩的產品,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從“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智造”。
我想,手機不僅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創造力的標誌,也可以評估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用功能豐富的手機玩遊戲刷微博來耗時間,或是了解世界多學知識,正是我們在大學時光中要作出的選擇。
當我們即將離開更註重基礎知識教學的高中,步入更高的學府時,我們應在充分繼承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如陳寅恪先生所講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力於做一個有創造力、想象力的研究者,在我所熱愛的學術專業內珍惜韶華、努力投入,多做獨立性的思考和踏實的研究。我相信自己可以將個人微薄的智慧,奉獻給正走在文化復興道路上的祖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