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03|回覆: 3

[其他] 畢老林: 財爺一語開口中 港樓運數寫牆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4 23:50: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月23日,周日。聯儲局「退市」已成定數,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其個人網誌上撰文,提醒市民勿以為本港樓市要到美國踏入加息周期方會受到牽連,一旦大量資金離開香港,本地息率先於美國上調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發展商「勇」的有理?

在財爺發出「溫馨提示」之際,嘉里建設(683)推出位於土瓜灣的全新樓盤港圖灣,首批50伙實用面積平均呎價15589元,較同區二手呎價高出至少兩成!

一個「苦口婆心」,力勸置業人士萬事謹慎;一個無懼樓市氣氛逆轉承接力減弱,高價推售新盤。到底是發展商「勇」得有理,還是財爺「言之有物」,市場對美國收緊銀根的預期已足以「震散」港樓?

曾司長除了一貫地奉勸投資者「做好風險管理」、有意置業者「量力而為」外,還提及美國近期異常急劇的債息變動。從本港樓市角度出發,財爺那句「市場反應走在政策前面」,老畢認為才是整篇網文最具建設性的評論。

的而且確,債息反映投資者對通脹、經濟前景和息口去向的預期,債息既然領先政策,基於本地樓市跟美息關係密切,預測香港樓價走勢,焉能不看美國債息?

利率並非影響樓價的唯一因素,以香港的情況而論,最多人提及的還有供應追不上「剛性需求」、內地人佔本地物業成交比例大增等。港府壓抑樓市措施中的「買家印花稅」(BSD),用意便是透過加重非本地買家的交易成本,令內地人跨境置業降溫;從成交數字看,BSD已收到一定效用。至於「剛性需求」對樓價的支持作用,只要一地人口保持合理增長,放諸四海似乎皆言之成理。

「剛性需求」四字真言,在樓市熾熱尤其物業價格跟市民置業能力脫節時,好像格外的擲地有聲;樓價低殘市道蕭條時,「剛性需求」彷彿從未存在,對樓價的支持消失得無影無蹤。難不成,只有樓市「瘋癲」時,剛性需求方會湧現;樓市不振時,年輕人便沒有組織家庭結婚產子的念頭,反而無力「上車」望樓興嘆時,才會一「啤」二「啤」急於結婚生仔?

「剛性需求」靠不住

內地因素對本港樓市影響稍紓、「剛性需求」並非部分人想像般可靠持久,對香港樓價能起立竿見影作用的,恐怕仍要數貨幣環境和資金流向。

眾所周知,過去五年聯儲局推出多輪量寬(到底是3.5輪抑或4輪,任君演繹),全球資金泛濫銀根寬鬆,實物資產包括「磚頭」供不應求價格大漲。這種情況雖已隨着聯儲局部署「收水」而迅速轉變,惟本港樓價從高位回順不足半成後橫行,新盤定價亦未見怯於美國退市。

不過,財爺話齋,市場預期走在政策前面,本地樓價與貨幣環境息息相關,那等於說,美國債息即使未必在在領先香港樓價,但兩者至少應能保持穩定的逆向關係(債息升樓價跌,反之亦然)。

本報研究部6月20日以〈樓價至少跌兩成?〉為題,從統計學角度探討本港樓市,得出不少有用的觀察。讀者最感興趣的,自然是樓價會不會回落兩成,甚或跌幅會否止於兩成。答案無人說得準,重要的是美國債息跟本港樓價「此起彼落」的關係,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

研究部根據過去十年本港樓價與美國債息的回歸(regression)關係,配合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壓力推算,視乎美國長債(十年期)孳息維持於現水平(文章見報日數字為2.2厘,上周五收市已升穿2.5厘),還是由現水平再升100點子(1厘),反映本地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潛在跌幅,將在20%至36%之間!

債息變化與樓價起落

數是這樣計,惟本港樓價會否依足推算走,自難確定。在此基礎上,老畢嘗試通過對美國4輪(或稱3.5輪)QE和香港樓市的觀察,一探美國債息與本地樓價的關係。

聯儲局於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推出QE1,在這輪為期約一年半的量寬期間,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升逾35%【圖1】;QE2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生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期間錄得接近一成半的升幅。

聯儲局去年9月宣布,每月購入400億美元按揭抵押證券(MBS),不設上限,並在三個月後「加碼」,每月買進450億美元長期國債(同樣不設上限)。QE3面世後,港府不久即宣布進一步壓抑樓市的「加辣招」,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今年升至120點後稍回,惟整體樓市未見呈現重大壓力。

在QE1至QE2約兩年半間,美國債息雖有上有落,但十年期息率從首輪量寬推出前接近4厘水平,跌至QE2結束後的2厘以下。

美國債息於2011年夏季跌勢轉急,跟「山姆大叔」債務上限危機反令資金避進美債有關,但本港樓價在聯儲局兩輪QE期間,累計仍升近六成。

從另一樓價指標——Colliers International香港整體住宅價格指數——觀察,情況大同小異。

【圖2】裏的美國十年期債息走勢,經過「特別處理」,為方便投資者觀察美息與港樓的相關性,債息形態「倒轉」;經此處理後,美國利率跟本港樓價的逆向關係,看上去便成同向,但要說明的乃同一回事。

美國「放水」本港樓價上升,似乎不說自明。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QE2於2011年6月結束至QE3 2012年9月面世這段「空檔期」(約十五個月),聯儲局曾推出沽短債購長債的「扭曲操作」(OT,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為期九個月)。

由於沽與購皆為4000億美元,此長彼消,OT並未令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大,此法目的僅在壓抑長息鼓勵借貸,並沒有向市場注入額外流動性,因此不是量化寬鬆。

「真放水」vs「假放水」

儘管如此,本港樓價經過QE1和QE2急升後,於美國推出並非真正量寬的OT期間,在已經很高的基數上錄得較QE2更大的漲幅(超過二成),同期美國十年期債息大部分時間俱低於2厘水平,一度更低見1.38厘。這似乎顯示,OT雖不是真正「放水」,但對壓抑長息頗具功效,本港樓價與美國債息的逆向關係(息降樓升),並未因聯儲局「真放水」還是「假放水」而稍變。

由此觀之,美國部署「閂水喉」,固然令本港樓市蒙上陰影,惟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財爺那句「市場反應走在政策前面」;近日美國債息的急劇變化,已把本港樓市運數「寫在牆上」。



發表於 2013-6-25 00:42: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且看風云變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45

回帖

29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290
發表於 2013-6-25 22: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vincen_k #1 的帖子

呢個財爺成日都 9 UP,UP 咁多次,實有次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5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3-6-27 00:29:32 | 顯示全部樓層
it would be naive if you follow government's teaching to inves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