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現時息率計算,日本支付國債的利息開支佔政府收入的比例高達24%。假設日本利率一如吾友兼「奇聞異見錄」(Things That Make You Go Hmmm…)通訊作者威廉斯(Grant Williams)預測,將升至2.2厘,還債利息支出佔政府收入比例就更高達八成。但即使利率處於目前低位,國債激增亦已導致還債利息支出由7萬億日圓升至超過10萬億日圓。【圖2】顯示日本政府發債總額已較利息支出為高。
此外,日本經濟問題的另一癥結,則在於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巴斯(Kyle Bass)所謂的「明智投資者悖論」(Rational Investor Paradox)。照此說推論,投資者若明知日本央行蓄意製造通脹,可還會繼續持有日本政府債券(JGB)?尤其在政府政策將會削弱日圓購買力情況下,明智的投資者何以仍願意持有長期日本國債?在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宣布有「震懾人心」(shock and awe)之稱的貨幣政策,不惜一切代價抗擊通縮之際,投資者為何不馬上拋售手中日債?歷史已經道出真相:日本央行在黑田政策宣布之後隨後數天,就大舉買入日本國債以遏止岌岌可危的孳息率升勢。
筆者再三強調,日本即將發動的一場國際貨幣戰爭,又或如吾友埃爾埃里安(Mohamed el Erian)所建議較溫和的字眼「貨幣矛盾」,勢將繼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70年代金本位制結束以來,產生前所未見的深遠影響。上世紀30年代曾是黃金本位的年代,而70年代的通脹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由所謂「菲利普斯曲線」 (Phillips Curve),亦即通脹有利就業增長的謬論所致。當前的經濟問題在於各國政界、勞工界以及商界中人,都企圖利用滙率作為操控貿易差額的手段,而不願致力改善本國競爭力及製造技術,更無意在開支及財政預算方面知所收斂。財困國總以為競爭來自國外,而又往往視競爭對手所享優勢實拜某種不公平現象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