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
發表於 2013-6-9 14:4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enry69 於 2013-6-9 14:59 編輯
289857293 發表於 2013-6-9 00:10 
具体多少不知道 系中国人
六四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六四事件
1989年革命的一部分
日期 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地點 最早發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與長安街等地,隨後相關的抗議活動擴展至中國各個大型都市。
起因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
中國大陸經濟通貨膨脹。
中國大陸政治環境腐敗。
大量公民面臨失業問題。
蘇聯進行政治與經濟改革
目標 中國在社會階級發展上能邁向平等。
伴隨著經濟改革同時也要展開政治改革
開放有關新聞以及言論等自由。
特徵 於各大市民廣場上絕食、靜坐或者宣告罷工。
結果 以佔據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為首的群眾行動遭到鎮壓而宣告結束:
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進入北京實施戒嚴。
軍隊藉由武力的方式鎮壓學生以及市民的相關抗議行動。
趙紫陽被迫遠離中國政治核心並遭到軟禁。
中國大陸走向市場經濟體系的改革漸緩。
鄧小平其政治影響力漸趨減弱,最後宣告正式退休。
香港150萬人遊行聲援學生,泛民主派與中共決裂,每年舉辦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詳見後續
衝突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共產黨相關政府部門及官員 中國大陸各地大學學生
部分知識份子
工人
市民
其他海外支援民運之人士
指揮人士
鄧小平
李鵬
楊尚昆
趙紫陽
劉華清
李錫銘
陳希同
吾爾開希
柴玲
王丹
封從德
侯德健
劉曉波
更多
死亡人數:估計大約有200人到6,000人左右[1][2][3][4]。
受傷人數:7,000人到10,000人左右[5][6]。
六四事件又被稱為1989年天安門事件,民運人士將其稱之為「六四屠城」、「天安門屠殺」等;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起初稱之為「六四動亂」,「反革命暴亂」,近年也改稱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或者「六四風波」。六四事件狹義上,是指發生於1989年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國平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天安門廣場附近和通往廣場道路上所爆發的流血衝突,屬於八九民運的一部分。
而「八九民運」(民主運動)、或稱「八九學運」(學生運動)、是指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間及其後一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政治事件,是指從1989年4月15日開始,學生與公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所發起長達兩個月的學生運動,由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猝逝引發[7],北京學生的悼念活動,但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演變成為爭取民主改革訴求的運動[8],並引發了全國性的示威遊行;示威群眾高呼反官僚、反腐敗、民主、自由。
初期中共中央對處理學潮未有一致看法,黨內保守派與開明派有截然不同的演繹,一方面《人民日報》在1989年4月26日發表四二六社論,將學潮定性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動亂」[9],引發學生極強烈迴響,但另一方面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5月4日發表五四談話,肯定學生的熱情,紓緩學生不滿。
事件最終以中國政府宣佈北京戒嚴,且派遣軍隊前往廣場以武力進行鎮壓及清場,隨著許多平民死傷與部分民運人士流亡海外、部分軍人傷亡後示威活動宣佈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公布的數據是:241人死亡(包括士兵),7000多人受傷[10]。由於官方隱瞞真相,至今無法確實死傷數字,但中國紅十字會和一些學生組織報告估計有2000—3000人死亡。[10]
六四事件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展開了一系列打擊活動,包括抓捕此次事件的相關人士,打壓全國各地的抗議示威,限制外國新聞社的採訪活動,控制國內媒體的報導。很多曾公開對抗議群眾表示理解和同情的黨內人士遭到了懲處,包括趙紫陽在內的一些高級官員遭到了軟禁及多名高層領導人下台。在事件後,江澤民接任總書記,建立成以其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
事件發生之後,國際社會開始大幅譴責中國政府對示威公民使用武力鎮壓,許多西方政府也藉實施經濟制裁及禁運武器表示抗議。直到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地區仍被列為一個極敏感的話題。各方對六四的看法存在尖銳矛盾,平反六四的呼聲從未間斷。
目錄 [隱藏]
1 名稱
2 背景
2.1 經濟危機
2.2 問題浮現
2.3 自由民主思潮引入
3 發起
3.1 胡耀邦逝世
3.2 學運醞釀
3.3 罷課潮
3.4 三學生下跪
3.5 四二二事件
3.6 四二六社論
4 升級
4.1 四二七遊行
4.2 短暫緩和
4.3 五四周年
4.4 絕食開始
4.5 戈巴契夫訪華
4.6 趙紫陽探望
5 戒嚴
5.1 頒布戒嚴令
5.2 人民大會
5.3 百萬人上街
5.4 香港聲援
5.5 撤退與留守
6 清場
6.1 清場令
6.2 木樨地抗爭
6.3 進駐天安門
6.4 群眾撤離
6.5 死傷人數
7 清場後
7.1 媒體報導
7.2 各地衝突
7.3 公開談話
7.4 逮捕行動
8 反應
9 後續
9.1 新領導集體
9.2 媒體懲處
9.3 經濟改革
9.4 香港反應
9.5 國際形象
10 影響
10.1 事件定調
10.2 事後補償
10.3 政治環境
10.4 自由管制
10.5 社會影響
10.6 武器禁運
10.7 聯合國報告
11 文化
11.1 歌曲專輯
11.2 影片節目
11.3 查禁書籍
11.4 其他作品
12 參見
13 註釋
14 參考文獻
14.1 中文資料
14.2 外文資料
15 外部連結
名稱
..........
死傷人數
一般普遍同意說六四事件發生之時,實際上因部隊清除天安門廣場上人群所導致的傷亡人數極少,主要的死傷事件多發生在包括木樨地等周遭地區[206]。然而關於六四事件結束時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各方提出的相關報告始終沒有一致的結果,其數據資料從數百人到數千人等等的說法都有不同來源提出。早期國外媒體所援引的資料多是由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2,600人死亡,但是之後中國紅十字會隨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壓力下撤回報告[207]。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方資料則聲稱在六四事件期間包括士兵在內總計有241人死亡,同時也有近7,000多人遭受波及而受輕重傷[208][209]。而正如紀思道於《紐約時報》所發表的文章所提到的由於缺乏實務證據,這使得整個六四事件無法確定其實際的傷亡人數;然而他自己也表示道:「但是如果合理地來想,在部隊行進的途中大約有400名到800名平民遭到槍殺,而軍方以及警方則大概有50人死亡[207]。」
其他有關於整個六四事件確切的死傷人數,根據丁子霖的統計已經確認於六四事件期間死亡的示威群眾有186人;然而這份數據並未計算軍隊的死亡人數,同時與其他資料相互比較所提出的人數最少[4]。而在其他官方說法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始終堅持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有群眾死亡,而在一些紀錄影像中也多只是聽到槍聲。而在官方統計數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事件報告中聲稱有近5,000名解放軍士兵與2,000多名示威群眾出現傷亡。而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則表示初步統計整個六四事件包括士兵以及群眾在內的傷亡情況大約有300多人,其中已經確定有23人是來自北京各高校的學生。而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則是在事後報告之中提到有200多名民眾死亡,另外也有幾十名士兵在這一期間死亡[2][210][211]。也有消息來源指稱,六四事件一共導致3,000多名示威群眾以及6,000多名部隊士兵傷亡[212]。另外包括北京軍醫蔣彥永等人在查驗遺體後所提出的報告之中,則懷疑軍隊在清場時使用國際間多已禁用的達姆彈射擊[213]。
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始終並未公布詳細的示威群眾死傷名單,但是因相關事件喪生的士兵則有釋出一些較為詳細的記錄。其中當前確認因為六四事件而導致士兵喪生的死亡名單包括有劉國庚、崔國政、李國瑞、馬國選、王錦偉、王其富、李強、杜懷慶、李楝國、王小兵、徐如軍、臧立傑等人,這些因故死亡的軍人後來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共和國衛士」的稱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所發生的六四事件無論是學生領袖還是其他示威群眾領導人都仍生還,此外在六四期間的死者中也未包括有當時採訪的境外記者,以及其他從海外飛往北京天安門廣場聲援的學生。
另外一個爭議點在於六四事件發生時實際天安門廣場的內外死傷情形,其中無論是作為學生領袖的柴玲在1989年6月8日的錄音談話中還是吾爾開希於6月29日發表的聲明中,都表示在天安門廣場上有數千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甚至指控軍方於廣場上燒毀屍體以消滅證據[214]。然而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官方報告中表示軍方於廣場上並未射擊群眾,而同樣身為學生領導人的侯德建也強調當時在廣場上並沒看見廣場上有發生傷亡。而在天安門母親所統計的確認死亡名單中,則指出有2名學生分別在廣場中心的國旗杆和毛澤東紀念堂附近遭到射殺[4]。另外根據一些報導,軍隊在示威群眾與學生逐一離開廣場之後仍然於北京音樂廳附近開火[207]。
早先海外媒體多是將六四事件作為一場屠殺看待,甚至認為中國軍方直接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群眾開火。常見的引用資料包括當時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向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李潔明表示有外交官員親眼目睹中國解放軍部隊向無武裝的平民開火,而前往北京周遭醫院觀察時也發現少至有數百人遭到槍殺[215]。然而今日海外普遍的見解認為主要的槍殺案件發生於廣場以外地區,而廣場內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軍隊射擊群眾的暴力事件。其中當時擔任《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的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表示:「幾個人可能在廣場附近的街道上被隨機射來的流彈殺害,但是在與所有目擊者核對說詞之後都表示仍然留在廣場內的學生在部隊抵達時便以和平的方式離開。但是在那一天晚上,仍然有數百名工人和路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情況之下喪命。[216]」事件發生過後的2009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坦承當時的報導「給人錯誤的印象」,同時也表示實際上天安門廣場並沒有大規模的流血事件發生。而在2011年6月時,一份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於六四事件發生後隨即回報給美國政府的電文中,明確表示當天晚上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發生流血事件,但是也提到軍隊在向天安門行進的過程中對行進地區的抗議群眾開火[217]。
來源 內容
蘇聯 包含平民和士兵在內總計有近10,000多人死亡[218]。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根據情報來源指稱有近7,000多人死亡[218]。
愛德華·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 愛德華·提波雷克表示整個六四期間有近4,000人到6,000人死亡,但是不會有人知道實際的傷亡人數[1]。
一名解放軍將領投誠時所攜帶的軍方內部流通檔案 整個事件導致超過3,700人死亡,但這不包括失蹤或者遭到暗中殺害的群眾,而因為之後得不到完善醫療照顧的死亡傷患也未列入其中[1]。
中國紅十字會 在6月4日上午便提出報告指稱有近2,600人已經死[2],而稍後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官員則表示有5,000人遭到殺害,近30,000多人於事件中受輕重傷[5]。
《天安門文件》 援引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報告聲稱曾有2,600人死亡,並指稱之後是因為遭受政府壓力下而被迫迅速撤回原先的報告內容[208]。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六四事件導致約1,000多名參與抗議活動的示威群眾死亡,這資料也被《時代》雜誌所引用[2]。不過在一些同樣由國際特赦組織所提出的報告中,則將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改為數百人左右[219]。
一名來自西方世界的不具名外交官 他個人根據自己在北京的經歷,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大概造成300人到1,000人喪生[207]。
紀思道 紀思道根據醫院住院醫生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所提供的資訊,加上訪問當時絕大多數醫院診所負責官員,於《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表示整起六四事件大概有400人到800人因故喪生[207]。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事件發生當時擔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的張萬舒引述原本中國紅十字會黨書記譚雲鶴的報告,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從的1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為止死亡人數統計有727人,其中示威學生和群眾死亡人數為713人,部隊士兵則有14人也由於群眾暴動而喪生[220]。
《北美世界日報》於2008年6月4日所發表的文章 內容引述事件當時軍方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楊尚昆說法,認為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超過600人[221]。
美國國家安全局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所解密的文章之中,則提到六四事件發生當時安全局推估初期傷亡數字有180人到500人左右[222]。
《死亡調查》 卜正民統計各家醫院所提供的病患傷亡資料,推測當時北京13家醫院內所收容的死者便有479人[3]。
《李鵬六四日記》 關於傷亡人數部分引述北京衛生以及公安等部門的說法,認為六四期間整個死亡人數為313人,其中有42名是仍在就讀當中的大學生,而部隊官兵的死亡人數則是23人。但在《李鵬六四日記》之中,還特別強調整個六四事件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沒有人死亡[7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針對六四事件所提出的相關說明中,則表示包括軍人在內總共有241人喪生,另外還有7,000多人分別受到輕重傷[208]。
《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 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表示自6月1日起,當時參與戒嚴行動的部隊士兵總計有10人死亡、將近6,000多人受輕重傷,而在示威群眾以級普通市民部分則有200多人死亡、將近3,000多人同樣受輕重傷,在這其中還包括有36名正在就讀的大學生。而示威群眾在整個軍事清場期間,總共破壞了1,000多輛軍車、60多輛裝甲車、30多輛警車以及120多輛公共汽車[6]。另外在該份報告中還指稱,示威群眾還以菜刀、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等作為武器來阻止部隊行進[6]。
《六四受難者名冊》 資料引用了由丁子霖教授所領導的天安門母親運動於2006年6月時所確認總計的數據,證實共有186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這包括有42名大學生、15名碩士博士等研究生以及8名中學生,名單之中亦有列出一名匿名的新華社記者。但是在這份資料中也包括了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人士,同時有關於軍隊死亡人數的部分則沒列入計算[4]。其他比較特別的案例還有提到有2名學生於廣場上遭到擊斃,另外有4人於六部口處遭到坦克意外輾斃壓死[223][224]。
清場後
媒體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