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規模與增長:實證調查與詮釋》(Government Size and Growth: A Surve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ce)由伯格(Andreas Bergh)與亨里克森(Magnus Henrekson)兩位瑞典經濟學家合撰;其中發現政府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反比」(negative correlation)。
具體來說,「政府規模每擴充10%,就會影響每年0.5%至1%的經濟增長跌幅。」(2011 年 4 月《經濟調查學報》〔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二、《歐羅區政府債務持續高企對經濟增長影響實證調查》(The Impact of High and Growing Government Debt on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Euro Area)由歐洲央行凱凱里策(Cristina Checherita)與羅瑟(Philipp Rother)兩位合撰,其中發現政府佔GDP比例一旦超越90%至100%的臨界點,就會對長期增長構成「損害性」(deleterious)影響。此外,債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亦屬非線性,亦即政府債務水平愈高,增長反向趨勢亦將隨之加劇(2010年8月歐洲央行工作報告)。
三、《債務實質效果》(The Real Effects of Debt)由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兩名經濟師莫漢蒂(M.S. Mohanty)與贊波利(Fabrizio Zampolli)合撰,其中指出:「一旦超越某一界線,債務就會拖累增長。以政府債務而言,該界線約為佔GDP 85%的比例。」(2011年9月BIS,瑞士巴塞爾)
四、《債務剩餘承擔今昔對照─1800年以來公債佔GDP水平逾90%持續至少五年時期分析》(Debt Overhangs: Past and Present - Post 1800 Episodes Characterized by Public Debt to GDP Levels Exceeding 90% for At Least Five Years)由卡曼‧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羅戈夫(Kenneth S. Rogoff)、文森特‧萊因哈特(Vincent R. Reinhart)三位合撰,其中發現公債剩餘承擔時期往往與增長低於其他時期1%的現象相關,而此等時期平均歷時23年。報告指出:「歷時如此長的現象暗示,債務剩餘承擔所致累積產出差額也許異常巨大。」(2012年8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工作報告)
近兩年來,兩項在美國境外以私債為題發表的重要研究報告,正正切合有關議題。一項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簡稱UNCTAD)的研究報告,題為《金融發展過度?》(Too Much Finance?),由阿爾康(Jean Louis Arcand)、貝爾凱斯(Enrico Berkes)、帕尼扎(Ugo Panizza)三位合撰,其中發現私人信貸佔GDP比例一旦高達104%至110%,就會對產出增長構成負面影響;而信貸佔GDP比例超過160%的情況下,則負面影響最為嚴重。另一項為上述BIS發表於2011年的研究報告,其中發現債務產生負面影響的臨界點為175%,亦即BIS經濟顧問兼貨幣及經濟部主管切凱蒂(Stephen Cecchetti) 所謂「癌性」(cancerous)債務水平,略低於UNCTAD報告所訂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