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85|回覆: 1

[其他] [John Mauldin 跳出思維定式] 理財不善 互信蕩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24 23:5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欄今期的推介文章由格賴斯(Dylan Grice)執筆;這位前法興(Societe Generale)策略師剛於本月初轉投Edelweiss Holdings,是在投資界同行中筆者向所推崇的一枝健筆。


本文論點圍繞各國央行政策與投資者信心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全文重點在於一個「信」字,但這一個字所值何止千金,簡直就是投資者最珍而重之的無價寶。另一方面,雖然央行政策亦離不開一個「錢」字,但格賴斯卻認為錢之為物,央行似乎不甚了了。當然,一般人都以為央行對貨幣政策應有所掌握;奈何事到如今,財經政策倒行逆施的趨勢不但愈演愈烈,而大多數央行的措施更與現實嚴重脫節。

以下文章作者為資產管理公司Edelweiss Holdings的研究總監格賴斯。

先前任職駐倫敦環球策略師期間,我曾經是出了名的量寬懷疑派,而且一直質疑為何在我心目中對理財一竅不通的央行,竟會一意孤行,接二連三推出全無章法的貨幣政策;而世界各地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學一無所知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開宗明義,在宏觀經濟實務的種種基本缺點之中,最毋庸置疑的一點,亦即最受關注的經濟變數,偏偏也是最難以衡量的。正因如此,那些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又往往被人隨便互相搭配,但求用以衡量通脹、財富、資本、債務等簡單概念的統計數據,其實隱含各式各樣憑空的假設、過於簡化的陳述,以及未經闡釋的附帶條件。由於其中的局限性備受忽視,自然難免後果堪虞。銀行誤將可估量的價格波動與無法估量的風險混為一談,自招損失兼禍及客戶,正是一個好例子。可惜對糖衣假象深信不移的作風,卻似乎是人類先天不足的一大要害。

「無法估量」的因素之一,正是一切經濟活動所繫的信任基礎:包括個人之間的互信;陌生人之間的互信;機構之間的互信;人對閱覽所得信息的信任;甚至對自己的信任。

互信動搖效應

首先,必須明白交易從何而來。交易至關重要的元素是陌生人;陌生人之間互通有無就構成交易基礎。所有人在某程度上都需要進行交易;建構整體經濟,亦無非通過陌生人之間的勞動交易。來自交易編織而成的豐富圖像,以及從中積累的資本收穫,即可見證出繁榮和文明的奇妙之處。

其次,亦須明白任何交易所以能夠成事,全賴交易者之間的互信。互信是團結社會的關鍵;缺乏彼此信賴的關係,社會就會動蕩不安甚至觸發戰亂。互相猜疑有礙交易,最終只會窒礙繁榮。

有礙交易的因素也不止於互相猜疑;進行交易不免涉及金錢,否則只能限於以物易物。因此,金錢與信任也就息息相關。英語「credit」(信貸)一詞源於拉丁語 “credere”(信任)一詞。金錢既然有助於交易,自然有助於信任和合作。所以眼見各國央行縱情大耍財技,我們不禁暗自思量,到底央行知否它們此舉等於玩弄社會團結,而令貨幣貶值亦變相令社會貶值?

要明白箇中道理,必先明白貨幣政策如何運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央行大舉印鈔來購買政府債券,藉以擴大貨幣基礎,究竟有何後果?顯而易見,政府可藉此增加庫房收入,同時加強對國家資源的控制權。不過,同樣不言而喻的是,任何人的收入得以增加,就必然有其他人為此付出代價。到底庫房收益增長的代價由誰付出?

簡單來說,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根本不知答案,也無從得知。政府向央行售出債券以增加庫房收入,但政府發債所得,卻拜央行大舉印鈔買債所賜;因此,最終由誰付出代價,其實不得而知。抽象一點來說,我們只知道手持資金者是付出代價的一群,因為其所持現金已被攤薄。不過,實際影響並不清晰易見。

財政短視惡果

對於以上問題,亦可通過費利民(Milton Friedman)一個從直升機上大灑新鈔的比喻來闡釋。他的用意在於說明政府製造通脹何等容易。不過,他並未提到如此一來,只會將錢灑向靠近直升機下面的人,而遠離此位置的其他人卻無從得益。

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就較能明白為印鈔行動付出代價的到底是誰:就是距離新增資金最遠的一群。此外,我們也較能明白付出代價的方式:就是削弱付出代價者的消費能力。問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付出代價者雖然深感其消費力受到削弱,但卻不易知悉原因何在。因此,他們一旦發現雜貨日益昂貴,只會怪零售商加價;發現汽油價格上漲,只會怪油公司;租金提升,就怪業主,如此類推。這亦正是貨幣貶值導致信任貶值的機制:財富重新分配下不知就裏的受害者,由於不知元兇是誰,惟有對號入座,自製公敵。

凱恩斯在其於191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對此隱害作出如下的精闢分析:

通過持續的通貨膨脹,政府可在神不知鬼不覺之間,將市民的大部分財產充公,更可利用同樣方式,任意充公市民財產;在剝奪一部分人財富的同時,增加另一部分人的財富……從中獲益者……因而被視為「為富不仁」而飽受憎恨……積累財富的過程,無疑淪為一種賭博和抽獎的形式。

列寧所言果然非虛。推翻社會現有基礎,最隱閉而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貨幣貶值;既可將一切隱藏於經濟定律中的力量用於破壞方面,亦不易為人察覺:獨具慧眼而能識破箇中玄機者,可說(百)萬中無一。

財富不均之患

故意令社會上某群體貧窮化已屬不仁不義,故意隱瞞真相而暗中行事就更不可接受,此舉不但有欠公允,甚至摧毀力強。財政政策若能保持清晰而透明,藉以公然「劫富濟貧」,至少還算合乎「社會公義」原則;政府亦可以擺出俠盜羅賓漢的姿態。但以貨幣政策手段令財富重新分配,而富者卻可乘近水樓台之便而坐享其成,其他遠離財源者卻未能從中得益,就會適得其反,產生「劫貧濟富」的反效果。

以近數十年來的經驗為例,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前,央行一直以對前景預測為議息根據:當經濟增長過速就應加息,反之就應減息。央行應具足夠智慧,可將經濟周期盛衰效應減至最低;可惜事與願違;原因之一在於央行決策往往有欠明智,以致在經濟不景氣時崇尚低息,而經濟向好時加息力度卻又不足。大抵而言,引致信貸過於寬鬆而債務需求人為偏高。由於新債用於購買資產,資產價格不斷飆升而產生環球資產泡沫效應。如此長期而影響遍及全球的信貸通脹現象實為前所未有,從中產生的經濟繁榮假象,足以令社會上絕大部分人亢奮於一時。

正如18世紀法國經濟理論家坎堤隆(Richard Cantillon)的金礦比喻,最靠近新增信貸來源者(金融機構及任何金融界從業員)就是從中得益者。2012年,福布斯美國首50名富豪排名榜上,有11名投資者、金融家或對沖基金經理;而這三種人在1982年卻榜上無名。

除了金融業從中受惠以外,財富重新分配更產生富者愈富的效應,令本已坐擁豐厚資產者錦上添花。在信貸寬鬆情況下,不但資產價格膨脹,資產本身亦可用作信貸抵押品。【圖1】顯示財富從貧者手中轉向富者的趨勢尤其值得注意,可見自從上次重大信貸通脹在上世紀20年代出現以來,美國首1%高薪族已在全國收入中坐擁最大比重。

究竟最終由誰付出代價?受害者包括借貸無門者、零資產一族,或在資產膨脹後期才購買資產,卻須承擔資產負債表後果的一群,甚至今後的世世代代,亦將難以倖免。因此,央行倒行逆施的財政,實無異於漠視大眾利益而「劫貧濟貧」的行徑;亦即「功在我,過在人」這種行為心理學所謂「任意褒貶」偏見(self-attribution bias)的心理作祟。

在這種「邀功諉過」作風的反面,債務貨幣化的受害者把自己的不幸諉過於得益者,得益者則自以為所有收穫都是靠自己每分耕耘,不但不明群眾有何不滿,甚至對民間的怨氣不以為然,以致社會互信盡失,其實這一切均屬社會團結遭受衝擊的結果。

環顧全球,這確也是目前極為普遍的現象。自從歐羅區內信貸泡沫爆破之後,德國一直諉過於希臘,希臘則諉過於外國。至於中國,這個引發全球信貸膨脹的中央企劃大國,在其信貸泡沫現象仍未全面曝光以前,就已急不及待將矛頭指向日本。不過,要數千夫所指的公敵,則非銀行家莫屬。

投資何去何從?

至於因購入大量債券而坐擁巨額資本的聯儲局又將如何?若我們估計不錯,雖然該局今後在「貨幣實驗」方面應有所收斂,但實際上反而會變本加厲。事實上,自2009年以來,貝南奇買入的債額,已佔聯邦擔保債務總額近半的比例【圖2】。


難以逆料的是,在終極惡夢出現之前,經濟昇平的假象也許還有機會重演一次;若蒙幸運之神眷顧,最終能避免終極惡夢就最好不過。不過,既然「藥石亂投」的財政措施,正是目前經濟的致病之源,任由財政「藥石」亂投下去,實在不知對改善經濟「病情」還有何益處。

眾所周知,在金融市場上所獲的孳息,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關係: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互信程度愈低,雙方為彌補可能招致的損失而要求的孳息就愈高。當前極低的息率已處於歷史新低;換言之,央行挑撥下而在民間產生的投資者信心危機,與貸款人在金融市場給予借款人史無前例的高度「信任」之間,已形成非比尋常的落差。

當然,「全無風險」的投資產品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持有英鎊的投資者累計實質損失約為一成,美元投資者損失亦相若。即使信貸狀況公認良好的微軟,投資者買入該公司債券,也得待到2021年,才有望賺取約相當於美國目前通脹率水平的回報總額,而其中債券稅率尚未扣除在外。今後通脹率會否顯著攀升仍是未知之數,因為債券要到2021年才到期,八年之間的變數根本無法逆料。此外,債券托管人會否私自把相關持倉借出,而微軟業務又能否在期間屹立不倒,也是投資者不容忽略的變數。

市場上總有好此道者,作為旁觀者,我們自然樂觀其成。事實上,確有不少表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值得投資者青睞。理想世界自不會出現「劫貧濟貧」的現象,但在現實世界,我們卻須竭盡所能,避開誤將「近水樓台」視為「創業本領」的商家。

若有幸發現貨真價實的企業家和敬業樂業的實業家,默默耕耘而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投資者本身亦會深受啟發,願意以他們為榜樣。毋庸諱言,「物以罕為貴」之心可說凡投資者都有;不過,最受投資者珍惜的到底是互信關係。在陷阱處處而互相猜疑的世界,投資者只有在互信的基礎上,才能找到遠離財政謬政的避風港;亦惟有如此,才能站穩陣腳,寄望下次牛市的來臨。



■由於信貸過於寬鬆,資產價格不斷飆升而產生環球資產泡沫效應;圖為紐約華爾街。 (法新社圖片)



2

主題

600

回帖

4155

積分

論壇元老

積分
4155

四台股神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3-25 01:4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由於信貸過於寬鬆, 資產價格不斷飆升而產生環球資產泡沫效應, 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8: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