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83|回覆: 3

[其他] THE LEX COLUMN 2013年3月5日 (高層薪酬與股東權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5 23:2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3月5日

THE LEX COLUMN
欲遏高薪風 先搶定薪權

高層薪酬問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理性的讀者對之應如何解讀?歐盟日前提出新指令,強制銀行家獲發的花紅不得多於薪酬的兩倍;瑞士周日則就針對企業肥厚薪酬舉行全民公投,以大比數通過高層薪酬方案必須得到股東批准,聘任及離職酬金一律禁止,違者更可能要負上刑事責任。

供求理論高層不適用

由此引發的爭論大多迅即失去理性,淪為感情用事的泥漿摔角。要重拾理性討論,倒不如從經濟學中的勞動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理論着手。

假設兩名砌磚工人每天的工資按各自堆砌的磚頭數目而定,其中一人效率奇高,砌磚數目總是比另一工友多出20倍,獲發工資較對方高出20倍,相信大家都心服口服。同一道理,老闆亦會預期,聘用工人的數目將與砌磚多少成正比。

接着再想想銀行的例子,假使某銷售員賺取的佣金比同事高出一倍,他獲發雙倍花紅理應天經地義。但放諸極高層人士的薪酬,勞動邊際產量的概念就派不上用場。例如,一家企業的行政總裁年薪2000萬美元,雖然較賺取1000萬美元的財務總監高薪一倍,卻不能說前者的產力較後者優勝一倍。

由此可見,頂尖人才價格由市場力量決定之說根本站不住腳。偏偏每逢企業高層薪酬待遇成為眾矢之的時,企業董事會以及包括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等人卻總是以此作為辯解。行政總裁的確有價有市,但其薪酬待遇卻非由供求互動來決定。

公投立例旨在爭權

理論上,由於企業不能充分掌握行政總裁的勞動邊際產量,供求定價根本無從談起。在實際層面,閣下大可向所屬企業提出,願以相當於老闆「六折」的薪酬頂替其工作,看看有何結果。實則即使自降身價,需求也不會隨之上升。

既然如此,何故某些人仍然得享天價薪酬?權力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假如政府或股東希望降低企業高層的薪酬,就得同時加入這場權力遊戲。歐洲上周提出新指令以及瑞士周日舉行公投,用意也不過如此。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砌磚工人的工資可按產量計算,但相同的勞動邊際產量理論放諸企業高層卻行不通。(彭博圖片)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2:55:18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3月5日

THE LEX COLUMN
維權股東 應記一功

股東維權不用無時無刻都牽涉自尊。撇除精警的口號(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打着「iPrefs」旗號爭取蘋果發行優先股)以及公然對罵(伊坎〔Carl Icahn〕與阿克曼〔Bill Ackman〕為康寶萊〔Herbalife〕爆發代理投票戰),投資者擁有聰明才智且嗓子夠大,也可改變現狀。總值20億美元的商用地產投資信託基金CommonWealth Reit上周牽起的爭鬥就是好例子。

伊坎前得力助手邁斯特(Keith Meister)控制的Corvex Management以及地產巨擘Related Companies旗下投資公司,上周試圖阻止CommonWealth進行大額股權配發,理由是基金管理層面對嚴重利益衝突。

CommonWealth的高層由另一公司RMR聘任,後者亦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根據RMR釐定的費用架構,只要管理層把投資組合擴大,無論相關資產的利潤如何,都會獲得獎賞。

事實上,配發集資所得除了用作償還債務,就是讓管理層有更大自由收購資產,進而提升自己的薪酬。更糟的是,在股本價高而舉債成本低企的當下,CommonWealth如此進行資本結構套戥,實屬反其道而行。

為此抱不平的不獨Corvex,研究分析師及包括ISS等代理投票顧問亦曾提出非議。在維權股東挺身而出前,CommonWealth股價過去一年下跌了13%,遠遠落後於房託指數的二成升幅。持有CommonWealth一成股權的Corvex及Related聲稱,該公司股價僅相當於資產淨值的一半,更願意以真金白銀作賭注,提出收購其餘股份。

除了生性自大外,維權股東經常為人詬病之處還有為了賺快錢而犧牲長線價值創造。但諸如CommonWealth的例子卻提醒大家,維權者同時亦讓其他股東有機會評價管理層的表現。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著名維權投資者伊坎(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2:57:02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3月5日

THE LEX COLUMN
美國勢現商舖關門潮

美國零售業正步向崩潰嗎?觀乎曾幾何時欣欣向榮的連鎖店如今都陷入困境,難免得出如此結論:百貨店JC Penney最新季度業績之差前所未見;Barnes & Noble書店門市銷售停滯不前,電子生意一籌莫展,最終或被分拆;文儀用品商Office Depot及Office Max為求存而合併;電子產品商百思買(Best Buy)慢慢被亞馬遜(Amazon)「陰乾」;百貨連鎖店Sears規模愈縮愈小,還得變賣資產。

即使將視線範圍擴大,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撇除食品、藥品及汽車零件,15家市值超過50億美元的連鎖零售巨擘已公布第四季業績,其中只有5家(家得寶〔Home Depot〕、百貨店Kohl's、運動用品店Cabela's、Sears及服裝店Urban Outfitters)同店銷售按年錄得增長。值得注意的是,Sears之所以錄得增長,只因為2011年表現慘淡;家得寶則受惠於樓市反彈。至於Cabela's,同店銷售增長全賴「武器及彈藥銷售急升」,但願此趨勢可一不可再。

宏觀數據亦未能帶來喜訊。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不計算汽車、汽油及食品的零售銷售增長,繼去年春季升至6.5%水平左右的周期頂峰後,如今已逐步回落至約4.5%。放眼較長線的趨勢,增長更呈負數:自90年代至今,周期頂峰一浪不如一浪。

門市店舖面對的共同問題,是互聯網零售漸成氣候,規模由2002年的450億美元增長至去年的2250億美元,佔美國總零售額逾6%。與此同時,根據商用物業資訊公司CoStar Realty的數據,美國零售門市面積同期增長13%,或19億平方呎左右。傳統零售商目前苦不堪言,只有大量店舖關門大吉後才得以解脫。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互聯網零售正逐漸蠶食門市生意 (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3-6 16:07:27 | 顯示全部樓層
vincen_k 發表於 2013-3-6 12:57
2013年3月5日

THE LEX COLUMN

刀幾高深財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