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13|回覆: 1

[其他] 畢老林: 幹掉華爾街的數學公式 兼論本港樓市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2-7 00: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月5日,周二。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向立法會滙報該局工作時指出,近期樓價及成交均有回升趨勢,包括按揭貸款的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已回升至59%水平,離2002年60%的歷史高位僅半步之遙,金管局不排除推出第六輪樓市降溫措施。

家庭負債比率不可靠

家庭負債佔GDP比率的升降,跟按揭負擔雖有莫大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率由家庭負債(分子)與GDP(分母)兩個因素構成,單看比率本身,不足以反映樓市的實際狀況。就以家庭負債1997年與2002年佔GDP比率為例,前者48%,時值樓市「煲」快爆;後者60%,雖為歷來最高水平,卻發生於本港經濟幾陷谷底的2002年,翌年沙士襲港,長達六年的通縮和經濟低迷,於疫潮消褪後始畫上句號。

2002年離本港經濟、樓價見底尚有至少一年,政府托市唯恐不及,又怎會出招打壓,嫌樓市未夠殘麼?其時市民置業意欲低無可低,有樓無人買,跟今天相比可說處於兩個極端;2002年,美息走低並朝着1厘(聯邦基金利率)水平下移,但本港家庭負債佔GDP比率卻升至歷史高位,除非信用卡和其他非按揭貸款顯著增加,否則唯一合理解釋是香港GDP(分母)其時正在收縮。

翻查紀錄,本地名義(nominal)生產總值1997年見頂回落,世紀轉折前後有過一兩季反彈,接着再陷跌軌,2002年名義GDP低於1997年水平。本港期間經歷通縮,以實質(real)基礎計算,情況或有差異,惟名義GDP走勢足以說明,包括按揭貸款的家庭負債即使完全沒有增加,只要處於分母位置的GDP陷入收縮狀態,家庭負債佔GDP比率仍會上升。然而,2002年本港樓市是怎生模樣,參考當時的負資產數字便一清二楚。作為銀行體系把關人,金管局在風險管理上責無旁貸,針對樓市過熱推出措施大有理由,但家庭負債佔GDP比率,看來並非金管局出招的最佳依據。

替中國學者平反

老畢近日在美國《科學人》周刊(Scientific American)發現一文,題為〈幹掉華爾街的真實、簡單公式〉(The Real, and Simple, Equation That Killed Wall Street),對本港樓市和銀行風險管理有一定啟發性,在此不妨一提。

科學雜誌論述華爾街,自然有不同於一般財經刊物的角度。望題思義,該文把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等過去幾年的「老生常談」,歸因於一條簡單的數學公式。作者撰此文的最大目的,是替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學博士李祥林平反。李氏將關聯結構函數(copula function)引進信貸違約相關性(default correlation)分析的世界,2009年初在一篇刊登於Wired月刊、由今天已成為博界大紅人的路透社財經博客沙爾蒙(Felix Salmon)執筆的評論中,被批了一個體無完膚(2009年3月6日林行止專欄〈濫用中國學者公式引致金融海嘯〉,對此事着墨極深)。《科學人》月刊為李祥林平反,等同於否定複雜的數學模型和其奠基者乃華爾街走上絕路、金融危機禍及全球的罪魁禍首!

該文同時提出了一條簡單易明的數學公式,藉此彰顯華爾街並非栽在李祥林或其他高深數學/統計模型手上,而是給一條連普通中學生亦看得懂的算式「幹掉」。

這是什麼數學公式、跟本港樓市和風險管理何干?

先看看葫蘆裏賣什麼藥?(見圖 1)

不要給這些字母嚇壞,對號入座即可。數式中的L為被槓桿效應谷大的回報(leveraged return);Y為資產本身提供的投資回報(asset return);R為借貸成本即利率;N則為投資者自有資本(capital / cash put down by investor)。

這條公式等於說,投資者拿出一筆自有資本(比方說資產價值的二成),然後向銀行借入餘額(八成),以特定利率(比如說5%)為這筆貸款融資。假設投資者買入的資產能夠提供正回報,將回報減去融資成本再除以自有資本,得出的數字便成為投資者最終享有的回報。

槓桿效應如何發揮?試把實際數字代入算式,給槓桿效應谷大的回報便一目瞭然。

以資產回報7%、利率5%,投資者同樣借八成為例,數式便變成:(見圖 2)

經槓桿效應一谷,原本只能提供7%回報的資產,霎眼間便倍增至15%。

對經常參與炒賣活動的人來說,透過槓桿賺大錢或輸身家,腦子一轉便心裏有數,毋須Y、N、L、R,字母一大堆。然而,《科學人》舉此數式,意在說明只要利率夠低(例子中採用的5%,實已大大高估了借貸成本)、銀行對求借之人來者不拒,炒賣投機活動便很難不此伏彼起,為金融體系埋下「爆煲」的伏線,根本不必左賴右賴,把責任推在李祥林等「火箭科學家」身上。

這雖並非什麼真知灼見,惟《科學人》文內提到非常重要的一點,對監管機構饒具意義。在上述公式中,與風險控制息息相關的部分為N,即投資者拿出的自有資本。套用於本港樓市,這個N就是置業人士必須自行承擔的首期(down payment)。N數值的高低,決定了銀行借出金額的多寡,通過對N作出調控,可以有效控制銀行信貸風險。數式中的這個N,與金管局在按揭成數上酌情增減,異曲同工。

可是,銀行怎樣權衡N數值的高低,即投資者應拿出多少自有資本?以金管局為例,當樓價升勢有失控迹象,局方便會考慮收緊按揭成數,意味買家首期必須提高,數式中N的數值增大了,銀行貸款金額自然相應收縮。換句話說,樓價本身就是金管局最重要的風險指標。

金管局的風險指標

《科學人》在回顧金融危機時發現,華爾街的情況剛好相反,資產價格愈升銀行借得愈多,那等於投資者必須拿出的自有資本愈少,N的數值隨資產價格上升而下降,槓桿比率自然有增無減,銀行體系風險焉能不急劇惡化?

究其原因,當時有兩大因素誤導了把關者,一為有「恐慌指數」之稱的VIX,2003至07年拾級而下,07年初更低見10%水平。銀行有何反應?投資者借錢從事炒賣,自有資本要求先從20%降至15%,接近爆煲時更降至10%或以下!VIX製造「穩定」假象之餘,評級機構向以按揭支持的證券化產品濫發AAA,當然更屬眾所周知的「世紀大誤導」。

金管局出招,強調的是「逆周期」,樓價愈升金管局愈有出手的理由,不會犯上美國風險管理者「放生」N的錯誤。然而,從樓市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公式中真正起作用的應是R(利率)。任何預期回報高於融資成本的投資,都會引來炒賣,但以香港垃圾樓也賣豪宅價的狂態,利率雖低,但租金追不上樓價,買樓收租回報率只會愈來愈乏味,一旦跌穿融資成本,《科學人》文中提及的整條公式,背後假設恐怕難以成立。我知,香港人買樓不會看租金回報,這正是panic buying無數可計、亦是最「恐怖」之處!




2

主題

600

回帖

4155

積分

論壇元老

積分
4155

四台股神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2-7 01:4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人買樓不會看租金回報,買股票不會看股息回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