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1901年、Dr. August Horch所設計出來的Audi品牌第一輛汽車:Horch 4-5 PS Vis-à-Vis、擁有4~5匹馬力的輸出,方向盤則和早期的汽車一樣,都位於車身的正中央,其中坐於右方、正在操作方向盤的紳士,便是Dr. August Horch本人;下圖則是1914年、Dr. August Horch與副駕駛Schlegel參戰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越野拉力賽事的合影,後方捧花者為Dr. August Horch的夫人。
但即使Audi在賽車及豪華房車市場都大有斬獲,Dr. August Horch卻仍然無法率領公司抵擋193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於是在1932年,為了因應時局的轉變,以製造豪華轎車而廣受市場喜愛的Audi,便找來了專精製造8缸引擎及賽車聞名的Horch、生產針織機起家的DKW,以及專精製造自行車與摩托車的Wanderer共四家公司,結盟成Auto Union AG,總公司設立於Chemnitz、由Dr. August Horch擔任監事,成為首家能夠攻佔所有消費族群的全能汽車製造廠。
為了共渡193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1932年、Audi找來Horch、DKW,以及Wanderer共四家公司,合組Auto Union AG、由Dr. August Horch擔任監事,成為首家能夠攻佔所有消費族群的全能汽車製造廠,並以四個銀環、環環相扣,中間加上「AUTO UNION」字樣為結盟後的廠徽。
不過,1949年9月、Auto Union AG終於在Ingolstadt開啟了重生之路,以生產機車與小型車為主,且沿用了之前的廠徽設計,期望能恢復Auto Union AG過去的榮光,並於1954年正式開始獲利,其中還曾於1957至1966年間、短暫地與Daimler-Benz (即今天Mercedes-Benz的前身) 結盟。
1969年3月、Auto Union AG和Volkswagen持有多數股份的NSU Motorenwerke AG汽車公司整合,合組Audi NSU Auto Unio AG公司,總部設立在Neckarsulm,正式成為Volkswagen集團旗下的一員;而在NSU Motorenwerke AG的加入後,整個集團不但更豐富、多元,營業範圍亦更加茁壯,Audi NSU Auto Unio AG公司也在數年後正式定名為大家所熟知的Audi AG。
NSU也是一家以紡織起家的車廠,早年以生產機車聞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跨足汽車生產事業,1969年3月與Auto Union AG合併、合組Audi NSU Auto Unio AG,當時生產線上一共有8款車型。
然而,綜觀Audi百年歷史,無論是第一款量產車The first Horch,或是2011年IAA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才推出的Urban Concept及Urban Concept Spyder概念車,Audi從來都沒有吝嗇於搭載最新的科技。
無論是1934年、Dr.Ferdinand Porsche所設計的第一款中置引擎賽車:Auto Union Type A,還是下圖2011年法蘭克福車展推出的Urban Concept Spyder概念車,以「Vorsprung durch Technik (進化科技 定義未來)」為品牌精神的Audi,總是不吝於導入各種車用科技。
因為其實早在Audi成立之初,就是以創新科技風靡車壇,除了1933年設計出全球第一輛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FF) 設定的Front UW外,1934年更在Dr.Ferdinand Porsche的協力下、開發出第一款中置引擎賽車:Auto Union Type A,成功將車身重心比例設定為50:50,還率先倡導車輛安全撞擊測試與空氣力學測試的重要性,且首次將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驅動系統運用在量產雙門轎跑車與4門房車之上。
Audi不但為德國第一家提倡撞擊測試的車廠 (圖為1938年Auto Union於廠內進行的測試),也是最重視空氣力學的品牌之一,曾於1937年、以Auto Union Type C賽車搭載為Avus賽事所打造的流線車身,在德國Autobahn無限速公路上,跑出極速406.3公里的成績。
1902與1903年的The first Horch,車身設計已更接近現行車款,並換上了擁有20匹馬力的4缸引擎,是1910年代的性能車與豪華車的指標。
而且特別的是,Horch 4-5 PS Vis-à-Vis甫一推出不但便擁有4~5匹的最大馬力,且極速「高達」時速32公里,幾乎是當時一般車款的2倍;同年稍晚Dr. August Horch還替它升級為可輸出10匹馬力的雙缸引擎,且1902年換上了擁有20匹馬力的4缸引擎,是1910年代的性能車代表之一,並讓對手與車迷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對馬力與速度之追求從未休止的Audi,不僅所打造的第一款車The first Horch,便擁有時速32公里的極速表現,1937年Grand Prix賽季即將結束之際,Auto Union AG以一輛Type C賽車、搭配重新設計的空力造型流線車身,由傳奇車手Bernd Rosemeyer在德國著名的Autobahn無限速公路上,還跑出高達時速406.3公里的驚人成績,刷新當時一般公路的極速紀錄。
而且這個對速度的熱情與渴望,日後更驅使著Auto Union AG及Audi所生產的多款賽車,在各地Grand Prix賽車場、WRC (World Rally Champion) 世界越野錦標賽跑道、DTM (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 德國房車錦標賽,以及最艱難的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事中,都寫下了非常輝煌的紀錄。
今天若談起轉子引擎,可能車迷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只有來自日本Mazda的RX系列,但發明轉子引擎的Dr.Felix Wankel,其實是出身於Audi的前身:NSU。並曾在1967至1977年間、量產了一款搭載雙轉子引擎的4門房車:NSU RO 80,且一推出便拿下歐洲當地1967年的「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大獎。
Audi 100其實就是現行A6車系的前身,第1代車型誕生於1968年、搭載原廠代號C1的底盤,共有4門房車與雙門轎跑車兩款車型,採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FF) 設定,是Audi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款自主研發作品,總共生產了約80萬輛 (雙門車型則是打造了約3萬輛),讓Audi在戰後第一次嚐到成功的滋味。
Audi 100為現行A6車系的前身,第1代車型誕生於1968年,共有4門房車與下圖雙門轎跑車兩款車型,採前置引擎、前輪驅動設定,是Audi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款自主作品。
不僅在1901年打造出擁有4~5匹馬力的The first Horch、且於 1933年開發出全球第一輛前置引擎、前輪驅動車款:Front UW ,不斷追求突破與創新的Audi,前身之一的A. Horch & Cie公司還是德國第一個採用輕量化合金製造引擎及變速箱外殼的廠商,奠定了輕量化與品牌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擅用鋁合金材質的專家
由於很早就發現鋁合金擁有輕量化及耐腐蝕的特性,所以致力追求輕量化的Audi,不但1920年代便開始逐步在賽車上擴大鋁合金材質的運用,並於1981年開始、與美國鋁合金製造商合作,且旋即在1982年便首度於廠內正式打造出第一個鋁合金車體。1991年、對於鋁合金材質運用越來越得心應手的Audi,更分別於德國IAA法蘭克福車展及日本東京車展、推出Audi quattro Spyder及Avus quattro兩款搭載鋁合金車體的概念車,不但向世人及消費者展示了它們對鋁合金運用技術的自豪,也宣告了它們將量產鋁合金車體的計畫。
1981年開始便與美國鋁合金製造商合作,且1982年打造出第一個鋁合金車體的Audi,曾於1991年在德國IAA法蘭克福車展及日本東京車展、分別推出Audi quattro Spyder (圖上車款) 及Avus quattro兩款搭載鋁合金車體的概念車,展示它們在鋁合金研發上的技術。
於是在二年後的1993年、Audi不但正式推出ASF (Audi Space Frame) 概念高剛性車身結構技術,首度透過與航太科技相同的輕量化鋁合金來打造量產車的車體,建構出耐腐蝕性、剛性與抗扭曲性皆比傳統鋼材出色的結構,次年 (1994年) 更發表了全球第一款搭載ASF概念高剛性車身結構的量產車:第1代Audi A8。
研發過程中曾經獲得上百項專利、「2008年歐洲年度發明獎」,以及4座全球最權威之造車設計獎項:「歐洲車體設計大獎 (Euro Car Body Award)」的ASF概念高剛性車身結構,構造設計採用了源自大自然的仿生物學原理,車體骨架由擠壓成形和壓鑄的鋁合金所構成,且透過誤差值不超過0.1毫米的雷射技術銲接,再於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且能夠根據車體不同部位的需求、以不同的製程來生產。
輕量化對 Audi 而言,不但是它們最擅長的優勢,更是每一名設計師、工程師的堅持,所以秉持著「對的材料、要在最適合的位置提供最佳功能」的理念,Audi決定透過整合不同面向的輕量化科技,並利用策略性、有彈性的運用不同材質,打造出更全方位輕量化的車款,而這個整合性的輕量化科技,便是「Audi ultra」。
近年非常積極投入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的Audi,不但自1999年重新加入原型賽車組別的競技以來,只有第一年、2003年與2009年與冠軍獎盃失之交臂,共風光地抱回10座總冠軍獎杯;而且更珍貴的是,它們還從中找到了「Audi ultra」科技。
就如同執行長 Rupert Stadler在Audi Motorsport車隊拿下2011年、第 79 屆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後所言:「這是 Audi 輕量化造車技術的勝利,證明了在嚴苛的賽事條件下,Audi 不只打造了表現最佳的車款,更以 Audi ultra 輕量化科技打造速度最快的賽車稱霸今年的賽事。」
甫拿下2011年、第 79 屆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冠軍的Audi R18 TDI賽車,便是「Audi ultra」輕量化科技與空氣力學效應整合下的作品。
Audi賽車部門總監Dr. Wolfgang Ullrich同時表示:「拿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冠軍的R18 TDI賽車,不但是Audi未來科技的實現,更是Audi期望藉由賽道嚴苛考驗、驗證設計中心開發技術,最後再運用在量產車款之上,讓消費者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的結果。未來Audi在賽道上成功驗證的ultra輕量化科技,也將大量下放到Audi市售產品上,讓ultra成為Audi品牌的科技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