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後由 正骨_洋洋 於 2013-1-9 08:43 編輯
上班族常見之壓力症候群也叫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是一種比關節炎還要常見的慢性疼痛,
它是一種骨骼肌肉功能障礙的疾病,人身上有骨骼肌六百九十六條約佔體重的40%,
每一條骨骼肌均!可能發生肌筋膜疼痛。
因此不難想像肌筋膜疼痛是很常見地,只是這些問題不像心臟血管或大腦的問題那麼嚴重,
一般人不引以為意。
然而反覆性慢性的肌筋膜疼痛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令人相當煩惱。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病人會抱怨身體有疼痛、局部酸痛、
發脹、沈重感、壓迫感或肌肉無力。
常會伴隨失眠、頭昏、疲倦、身體麻木、關節僵硬等情況。
當觸診病患肌肉及肌膜時,可找到一條或數條緊繃的肌肉帶,
摸起來像結節狀或繩索狀的硬塊,在其上面有特別敏感的痛點,
叫做引痛點或板機點,用力按壓或用針刺該點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並造成病人疼痛,
有時候病人會痛的跳起來。
此外這個痛點還有個特色,就是越按壓此點其酸痛麻的感覺會越舒服,
不像發炎的疼痛連碰都不能碰。
發生肌筋膜疼痛的部位以後頸部、肩膀、
兩側肩胛骨邊的中間地帶(俗稱膏肓的位置)、
上下肢及下背最多。
病人除了痛之外,檢查其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都會變差,
但肌肉不會萎縮。
該症患者更高達85%,也有35%左右長期因罹患該症而飽受煎熬!
肌筋膜疼痛症常表現在頸肩背部,
儘管肌筋膜疼痛症可涉及全身上下左右的廣泛痛點,
然而頸肩背部疼痛卻是臨床最常見的,而且疼痛程度最顯著。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在中醫將其歸屬於”勞損”的範圍,
意即由於勞逸失當或體位不正所導致的慢性損傷。
又因患者多有遇冷或遇風疼痛更厲害的感覺,
所以一般俗稱” 肌肉風濕”。
這是因為病灶部位本已循環不良,
吹到風或冷氣時血管收縮,局部循環更加惡化所致。
發病原因
發現肌筋膜疼痛症患者的組成結構逐漸在改變,
首先是發作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
甚至有過小的孩童因玩電腦或打電動玩具過久,
引起脖子酸痛來就診的;其次發現上班族、 電腦族、
老師 、 樂器演奏者及電子工廠作業員等,
輕度工作者患腰背酸痛的人數遽增;
此外,家庭主婦也是易犯腰酸背痛的一群。
多數患者工作時往往固定同一姿勢過久,
或精神壓力過大、肌肉長期緊繃;
甚至有些是長期姿勢不良,不知不覺中肌肉慢性拉傷。
疾病症狀
儘管肌筋膜疼痛症可涉及全身上下左右的廣泛痛點,
然而頸肩背部疼痛卻是臨床最常見的,
而且疼痛程度最顯著。
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有關:一方面頸椎向上要承載比自身大而重好幾倍的頭顱 ,
某些固定姿勢(如低頭仰頭)長期負荷下來易造成肌肉和骨骼的過勞、
損傷或彈性疲乏,致使肌肉供血不足,缺氧;
另一方面現代人普遍長期承受壓力,
誠如西方人所說的壓力降臨在肩膀上,
精神壓力反射性地造成肌肉收縮緊繃,
肩膀聳起如準備作戰的姿勢。
缺氧與肌肉收縮的壓迫作用,
均可使血液循環障礙進一步加重,
形成惡性循環,肌肉收縮狀態難以緩解。
因此,頸肩背部肌筋膜病變,既可獨立存在(即頸型頸椎病 ),
又普遍地參與了各型頸椎病的病理過程,當然各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也經常相互合併。
疼痛部位幾乎可遍布全身,但是以頸項部、上背部、
上臂及腰臀部等區域最常發生。
如臨床常見的”膏肓痛”就常發生在上班族、
老師或易緊張的女性身上,因長期肩膀緊繃,
而使肩背部僵硬,久而久之,引起肩胛骨內側緣一帶疼痛,
此處正好是針灸穴位”膏肓穴”的位置,故稱之為”膏肓痛”。
肩背部僵硬疼痛久了,往往會反射到頭部,引起頭痛,
一般以後腦部、前額部及兩側太陽穴痛最常見。
此外,長期坐著工作或家庭主婦習慣坐矮板凳撿菜洗衣者,
多好發腰部及臀部的疼痛,
嚴重時疼痛甚至反射到兩下肢的外側及後側,
引起行走困難。
該病的另一特徵,就是在一大片酸痛的肌肉中,
可找到特定的某些痛點, 西醫稱為”引痛點”(Triggerpoint),
中醫稱為”阿是穴”或”天應穴”。
阿是穴的名詞始於唐朝的傑出醫家孫思邈,
據說是因醫師按壓到此穴時,
病人往往會因疼痛,發出”阿,是!”的叫聲而得名。 ”
引痛點”或”阿是穴”是引發肌肉酸痛的根源,
診斷時,按壓此點,在其下往往能摸到繩索狀堅硬的條狀物,
是由於肌肉長期收縮痙攣所致,若給予按壓或順著筋膜方向拉筋,
會感到相當舒服。
疾病危害
持久的血液循環障礙,容易繼發肌肉的肥厚增生或使肌肉收縮形成條索狀硬塊,
甚至萎縮 ,肌筋膜及韌帶也同樣受累,
致使作用在脊椎骨的牽拉應力過大,
最後即出現頸椎骨、 椎間盤病變。
肌筋膜軟組織受傷後,即可繼發骨膜及纖維性炎症,
引發部份骨質增生 ,白細胞浸潤,產生無菌性炎症,
從而引起局部結締組織病 變粘連,
造成缺血缺氧狀態,直接影響到神經末稍,產生疼痛。
疼痛又引起肌肉保護性痙攣,
一旦疼痛痙攣形成惡性循環,
無菌性炎症會進一步加重,
導致局部周圍組織疼痛機制加劇。
疾病治療
治療此症的方式是先找到始作俑者的引痛點或阿是穴,
針對此點施以針灸或推拿 ,
其作用在打破引痛點與疼痛反映區之間的惡性循環,
就如同鑰匙被開啟一般,經過治療後肌肉放鬆,
疼痛便會獲得解除。
此外,配合服用強筋壯骨、疏經活血的中藥,
也有助於改善該病症。
預防方法
首先工作姿勢要正確,工作環境的設計應合乎人體工學,
且每工作或做家事四十至五十分鐘,
要起身休息五至十分鐘,舒展一下筋骨,
做做放鬆的體操,以免肌肉持續累積疲勞,
往往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每日安排半小時持續有恆的運動,
不但可放鬆心情,也可促進循環,並增加肌肉的彈性,
避免肌肉、肌腱等結締組織老化,
若能做到上述事項相信能遠離這種新興的文明病。
現代人常渾身痠痛,肩頸緊繃,
往往可找到一個以上的「壓痛點」,
用手壓它,疼痛甚至會蔓延,苦不堪言。
肩痛可能因姿勢不正確,如肩旋轉肌腱炎所引起;
也可能是身體有其他疾病,
包括頸神經根病變、貧血、肝功能異常、
高血壓、高血脂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都是肩痛可能原因。
「三分之一的肩痛,可找出原因。」
年輕人走進診間說肩頸痛,
多數時候是使用3C產品過久或姿勢不當,
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不少人都忽略了,營養不足也可能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如鈣、鎂、錳、鉀、鋅等,
能維持肌肉的正常運作,不足時也易引發痠痛,
不妨補充綜合維他命。
平常感覺痠痛,可泡熱水澡或做伸展運動,
紓緩疼痛,且應維持固定運動習慣。
若如此下來,仍無法改善,
可以找合格有經驗的中醫針灸、推拿、
刮痧、拔罐,或西醫的物理治療,如熱治療、
電療、超音波治療、徒手治療,應該能減輕不適。
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或許就需要健康檢查,
瞭解身體有沒有其他毛病,才能擺脫痠痛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