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731|回覆: 45

BMW M徹底研究(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7 16: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論是Motorsport GmbH成立以來的第2款作品:原廠底盤代號E24的BMW M635CSi,或是甫於2012年2月亮相的新世代M6,M家族目前唯一採雙門GT跑車與雙門GT敞篷車設定的M6車系,始終都是BMW M GmbH旗下、最能表現力與美的車型。

第1代M6/M635CSi (原廠底盤代號E24)
生產年份:1983~1989年


以原廠代號E24之6 Series為基礎、北美市場上市時稱為M6的M635CSi,雖不是第1輛完全出自Motorsport GmbH的車款,但它卻是M1超級跑車停產之後、第1款掛上M家族三色廠徽的BMW,也是曾擁有「最美Coupé」之名的經典。
01.jpg
以原廠代號E24之6 Series為基礎、於北美市場稱為M6的M635CSi,雖不是第一輛完全出自M GmbH前身:Motorsport GmbH的車款,但它卻是M1超級跑車停產之後、第1款掛上M家族三色廠徽的BMW,也是曾擁有「最美Coupé」之名的經典。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1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雖然在1983年9月於德國IAA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 法蘭克福車展發表M635CSi前,Motorsport GmbH還曾經推出過一款搭載3.5升引擎的M535i,但由於M535i的引擎非出自Motorsport GmbH之手,所以嚴格來說、向M1借來引擎代號M88之3.5升直列6缸心臟的M635CSi,才是Motorsport GmbH的第2款量產車。

也因此,為了讓第1代M6/M635CSi能較當時的標準版6 Series看起來更為霸氣,Motorsport GmbH不僅替它於雙腎型水箱護罩內崁上「M」廠徽、車頭前保險桿下方加裝一支更加低伸的前下擾流,且在車尾額外裝有擾流尾翼,尾段排氣管則採雙出式設計,並於行李廂蓋一角鑲有「635CSi」或「M6」的銘牌,以供驗明正身;內裝方面,第1代M6/M635CSi則是與標準版6 Series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有用料選擇更加細緻而已。

02.jpg
為了讓第1代M6/M635CSi能較當時的6 Series看起來更為霸氣,Motorsport GmbH不僅替它於雙腎型水箱護罩內崁上「M」廠徽、車頭前保險桿下方還加裝一支更加低伸的前下擾流,且在車尾行李廂蓋上緣裝有擾流尾翼。
性能表現方面,銷往歐洲市場的歐規車型M635CSi,配置的是一具向M1超級跑車借來、原廠引擎代號M88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453c.c.),並將最大馬力由277匹調升至可在引擎轉速6,500rpm時輸出286匹,最大扭力則可在引擎轉速4,500rpm時爆發34.4公斤米,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可在6.4秒完成,極速則可達250公里。

03.jpg
歐規M635CSi配置了一具向M1超跑借來、引擎代號M88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並將最大馬力由277匹調升至286匹,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可在6.4秒完成。
至於美規M6車型,Motorsport GmbH則是替它們換上引擎代號S38B35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453c.c.),能在引擎轉速6,500rpm時輸出256匹馬力,最大扭力33.6公斤米則能在引擎轉速4,500rpm湧現,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需6.8秒,極速則同為250公里。

而在1989年正式劃下生產句點前,由於M635CSi與第1代M6一共只打造了5,859輛 (其中1,767輛屬美規車型) 而已,所以直到今天、第1代M6/M635CSi在交易市場上都仍舊非常搶手,也是M家族成軍史中難已取代的經典之一。

第2代M6 (原廠底盤代號E63/64)
生產年份:2005~2010年


第1代M6/M635CSi於1989年停產後、睽違15年後、2004年12月,BMW與M GmbH才終於推出第2代M6,且於2006年7月追加發表發表雙門GT敞篷跑車設定的M6 Convertible,並替它們搭載了一具源自F1一級方程式賽場上的5.0升V10高轉速自然進氣引擎。

04.jpg
第2代M6車系的輪廓完全捨棄第1代M6/M635CSi的鯊魚頭線條,而是延續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63與E64之6 Series Coupé及6 Series Convertible的流線造型,並配備了專屬的空氣力學套件。
外型部分,第2代M6雖然捨棄了第1代M6、也就是M635CSi的鯊魚頭輪廓,而是延續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63與E64之6 Series Coupé及6 Series Convertible雙門跑車和雙門敞篷車的線條,但M GmbH仍舊從專屬的4出式尾段排氣管、葉子鈑鰓狀散熱鰭板與19吋鋁合金輪圈 (輪胎尺碼則為前:255/40R19、後:285/35R19),以及更加誇張的空氣力學套件,讓車身散發著一股懾人氣勢。

且M6 Coupé還裝上了輕量化的碳纖維車頂,除了對加速性能有所助益外,更是吸引眾人目光的焦點;此外,第2代M6車系還曾於2008年中推出小改款車型,除了改變頭燈及LED尾燈的造型外,亦加大後視鏡尺寸。

05.jpg
儘管沿用當時底盤代號E63與E64之6 Series Coupé及6 Series Convertible的線條,但從專屬的4出式尾段排氣管、葉子鈑鰓狀散熱鰭板、19吋鋁合金輪圈與輕量化碳纖維車頂,依舊可以分辨出第2代M6與標準版6 Series車系的不同。
座艙內、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則是與所有M款車型一樣,都換上M款黑色雙環紅指針儀錶板、M款3輻式多功能方向盤,以及具有三段式座椅加熱功能及各項電動支撐調整的M款跑車座椅,並加裝有M款HUD抬頭顯示器,且車內用料與材質都較標準版6 Series車系更為考究,可選擇Individual黑色鋼琴鏡面飾板或碳纖維飾板,車門內飾板及座椅則都是以Merino皮革包覆。

06.jpg
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的座艙與所有M車款一樣,都是搭配黑色雙環紅指針儀錶板、M款3輻式多功能方向盤,以及具有三段式座椅加熱功能及各項電動支撐調整的M款跑車座椅,且可選擇Individual黑色鋼琴鏡面飾板或碳纖維飾板。
動力系統部分,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則是搭載了一具源自原廠底盤代號E60之M5的5.0升自然進氣V10引擎 (實際排氣量4,999c.c.),擁有高達8,250rpm的引擎轉速,可在引擎轉速7,750rpm時創造出507匹最大馬力,並於引擎轉速6,100rpm時爆發53.02公斤米扭力,且搭配7速SMG Drivelogic序列式手排變速箱,以及Launch Control起步控制系統與M款差速器,可讓M6 Coupé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能在4.6秒內完成,敞篷版M6 Convertible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也只需4.8秒便可結束,極速則被電子系統限制在250公里。

07.jpg
第2代M6車系搭載一具5.0升自然進氣V10引擎,可輸出507匹馬力與53.02公斤米扭力,且搭配7速SMG Drivelogic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可讓M6 Coupé從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能在4.6秒內完成,敞篷版M6 Convertible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也只需4.8秒便可結束。
而在經過5年的生產後,第2代M6車系雖於2010年9月宣布結束生產,但發表至停產一共在全球創下將近15,000輛的銷售成績,其中M6 Coupé雙門跑車有9,087輛,M6 Convertible敞篷車型則有5,056輛。

第3代M6 (原廠底盤代號F12/13)
生產年份:2012年~


2012年2月12日於BMW原廠官方網站上全球首發的新世代M6,是以現行原廠底盤代號F12/F13之6 Series雙門敞篷車和雙門跑車款為基礎而生的雙門GT跑車與雙門GT敞篷跑車,且與上一世代相同,依然規劃有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兩種車型。

08.jpg
2012年2月於原廠官網全球首發的新世代M6車系,是以現行原廠底盤代號F12與F13之6 Series雙門敞篷車和6 Series雙門跑車為基礎而生的雙門GT敞篷跑車及雙門GT跑車,且與上一世代相同,依然規劃有M6 Coupé (圖上) 與M6 Convertible兩種車型。
新世代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的外型,同樣批覆著優雅而動感的線條,並已在多處細節賦予性能化的改變,例如車頭部份,BMW傳統的雙腎型水箱護罩柵欄便由鍍鉻樣式更換為黑色雙肋6柵造型,再鑲上象徵身分的「M6」徽章,並於引擎蓋、車門換上鋁合金製品,M6 Coupé的車頂甚至採用整片碳纖維複合材質打造,且於列為標配的LED主動式頭燈組下方,換上M家族慣用的三格式大氣壩,搭配肌理飽滿的前保險桿,高性能意味展露無疑。

09.jpg
M6 Coupé的車頭換上了三格式下擾流、將雙腎型水箱護罩柵欄由鍍鉻樣式更換為黑色設計,並鑲有「M6」徽章,且採用整片碳纖維複合材質於車頂,可集中重心於底盤。
車側方面,新世代M6車系則是保留了6 Series Coupé與6 Series Convertible的輪廓,前葉子鈑上則如其它M款車型一樣,崁上附有車名「M6」的鰓狀散熱鰭孔,且穿上19吋5輻雙肋式鋁合金輪圈,輪胎尺碼為前:265/40R19、後:295/35R19,並可選配更大的20吋胎圈組;至於車尾、M GmbH則是除了在行李廂蓋後方貼上「M6」銘牌外,還於招牌的L型導光尾燈組下方植入一塊長條型反光片,並配有M款車型專屬的4出式尾段排氣管,讓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自然帶出跑車本質。

10.jpg
新世代M6車系還在車側前葉子鈑崁上附有車型銘牌的鰓狀散熱鰭孔,且除了在行李廂蓋後方貼上「M6」銘牌外,還於招牌的L型導光尾燈組下方植入一塊長條型反光片。
在座艙鋪陳上,新世代M6車系則是在豪華之餘換上了M款3輻式運動化多功能方向盤,並採用紅藍相交的縫線處理,並配置擁有紅色指針的M款黑色儀表板、碳纖維空調出風口與排檔桿座,以及兩張M款輕量化跑車座椅、M款左腳休息踏板、M款迎賓踏板、Bang & Olufsen環繞音響,讓駕駛體驗性能同時享受豪華舒適。

11.jpg
新世代M6在座艙內換上了M款3輻式運動化方向盤,並採用紅藍相交的縫線處理,並配置擁有紅色指針的M款黑色儀表板、碳纖維空調出風口與排檔桿座,以及兩張M款輕量化跑車座椅。
至於採電動軟篷規劃的最新一代M6 Convertible,還在後座後方設置有高剛性鋁合金防滾架,當偵測到車輛將有翻滾情況時,將會自動彈出來提升安全性,軟篷收折系統則可分別在19秒與24秒完成開與闔的動作,且在時速40公里之下均可進行。

12.jpg
新世代M6 Convertible的軟篷收折系統,可分別在19秒與24秒完成開與闔的動作,且在時速40公里之下均可進行。
新世代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的引擎蓋下,則是一具和現行M5相同的4.4升高轉速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V8引擎 (實際排氣量4,395c.c.),並彙集了幾乎目前所有BMW的動力技術,包含Valvetronic進氣端可變汽門揚程技術 、Double-VANOS進排氣可變汽門正時技術、Cross-Bank高效排氣歧管、雙渦流雙渦輪增壓與HPI高壓精準缸內質噴等,不但可為它們在引擎轉速6,000至7,000rpm間、貢獻高達560匹的最大馬力,引擎轉速1,500至5,750rpm間還能提供69.3公斤米最大扭力,已徹底勝過前代車型的507匹馬力及53.0公斤米扭力之輸出。

13.jpg
新世代M6 Coupé與M6 Convertible的引擎蓋下,是一具4.4升高轉速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V8引擎,可貢獻560匹馬力與69.3公斤米扭力,已徹底勝過前代車型的507匹馬力及53.0公斤米扭力輸出。
而且這具引擎與7速M DCT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搭配後,不但新世代M6 Coupé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僅需4.2秒,M6 Convertible敞篷車型也只需4.3秒,且解開電子限速後,新世代M6的極速還可來到305公里。

底盤設定部分,維持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新世代M6車系,則是配備有Active M Differential主動式M款差速器與Dynamic Damper Control動態阻尼控制系統,可依動態穩定控制系統、油門開幅或輪胎轉速等數據,主動控制左/右後輪的扭力輸出,讓車輛在彎道中依然可維持穩定的動態表現,且動態阻尼控制系統與新世代BMW車款相同,擁有Comfort (舒適)、Sport (跑車) 及 Sport+共三種行車模式,能透過不同的阻尼特性與速度感應式轉向系統的輔助,呈現不同的車輛動態與操控表現,是有史以來性能最強悍的M6車系。
14..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1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誰說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運動型多功能車就只能在險惡地型裡逞兇?至少BMW與 M GmbH就都不這樣認為,所以BMW不但率先在1999年北美國際車展 (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簡稱NAIAS) 中,率先推出原廠定位為SAV (Sport Activity Vehicle) 的高性能運動車款:X5,且M GmbH也於2009年4月正式跨足BMW X系列產品,假紐約國際車展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Show) 前夕,同時於原廠官方網站一口氣發表了這款X5 M,以及我們下一篇徹底研究的主角:X6 M,展現「M」的性能魅力。

更霸氣的造型,座艙細節M化

事實上,2000年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BMW便曾經在原廠底盤代號E53的第1代X5引擎室內,嘗試塞入一具借自Le Mans賽車的6.0升V12自然進氣引擎、打造出全球僅此一輛的X5 Le Mans概念車,並以其高達700匹之最大馬力與73.4公斤米最大扭力,於德國Nürburgring Nordschleife北賽道創下甚至快過M3 CSL與Lamborghini Murcielago 的7分49.92秒單圈記錄,以及由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 (約時速96公里) 僅需4.6秒、極速311公里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15.jpg
事實上,在X5 M登場之前,BMW便曾在2000年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於原廠底盤代號E53的第1代X5引擎室內,塞入一具借自Le Mans賽車的6.0升V12自然進氣引擎、打造出全球僅此一輛的X5 Le Mans概念車,並在德國Nürburgring Nordschleife北賽道創下7分49.92秒之單圈記錄。
而這款選擇於2009年4月中國上海車展進行全球首演 (X6 M則是於稍早的紐約車展先行亮相),以原廠底盤代號E70之第2代X5為基礎、由M GmbH重新操刀的X5 M,不但外觀改以擁有鍍鉻外框之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來搭配三格式的大氣壩,營造出霸氣的車頭造型,並使深刻的V型線條自引擎蓋經由裙腳一路延伸至路面,搭配更動感厚實的前保險桿設計,讓視覺重心更為貼近地面,且前、後保險桿,以及側裙及輪拱周圍,都採用了與車身同色處理的設計,與標準版第2代X5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

此外,X5 M還擁有專屬的4出式排氣尾管設計、M款20吋鋁圈與高性能跑車胎 (輪胎尺碼為前:275/40R20、後:315/35R20) 的設定,並換裝具流線曲面的M款專屬車外後視鏡,且於葉子鈑裝有M款鰓狀飾板,展現了難以錯認的M家族基因。

16.jpg
由M GmbH操刀的X5 M,外觀以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搭配三格式的大氣壩,且前、後保險桿,以及側裙及輪拱都採用了車身同色處理,並換裝專屬M款4出式排氣尾管與M款20吋鋁圈,且於葉子鈑裝有M款鰓狀飾板,展現了難以錯認的M家族基因。
隨著2010年2月、第2代X5車系進行小改款,2012年1月時,原廠也推出了小改款的X5 M,但外觀基礎線條並沒有明顯變動,除了升級LED主動轉向頭燈外,形狀略微修改的頭燈上緣還增加了一道白色燈眉,並於車尾的LED尾燈導光條做了些改變,其餘部分則與小改款前相同。

17.jpg
2012年小改款後的X5 M,外觀線條雖沒有變動,但已換上燈殼上緣增加一道白色燈眉的LED主動轉向頭燈,並於車尾LED尾燈導光條做了些改變。
至於座艙部分,X5 M則是以BMW傳統的黑色基調典型雙環儀表板,搭配M款紅色指針、白光刻度與可變式引擎紅線區,提供清晰的儀錶辨識,並換裝紅/藍雙色縫線的M款3輻式多功能真皮方向盤、M款換檔撥桿,且於頭枕、方向盤下緣與門檻等細節處,點綴專屬「M」字三色廠徽,再加裝M款跑車化抬頭顯示器,營造科技感與極度運動感。而且既然身為X5車系的性能旗艦,內裝當然以最上乘的Merino真皮皮革包覆,再配合Individual鋼琴烤漆飾板與碳纖維飾板來營造兼具性能與豪華的氛圍。

18.jpg
X5 M配置了M家族傳統的黑色雙環儀表、搭配M款紅色指針,並換裝紅/藍雙色縫線的M款3輻式多功能真皮方向盤、M款換檔撥桿,且於頭枕、方向盤下緣與門檻等處點綴專屬「M」字三色廠徽。
強悍V8雙渦輪增壓引擎後盾

X5 M無負M家族傳統的性能表現,則是由一具BMW首創的M款TwinPower雙渦輪增壓引擎來捍衛,這具採用交錯式排氣歧管及兩只雙渦流渦輪增壓器的高性能4.4升V8引擎 (實際排氣量4,395c.c.),可將廢氣氣流分別導入不同的渦輪增壓器,避免氣流之間的互相干擾,且高效率的增壓能將廢氣排放轉移至渦輪增壓器的葉片之上,不僅保持了BMW M系列迅捷、靈敏的引擎反應,也確保了強大的線性輸出。

19.jpg
X5 M搭載了一具4.4升M款TwinPower雙渦輪增壓V8引擎,採用交錯式排氣歧管及兩只雙渦流渦輪增壓器,可將廢氣氣流分別導入不同的雙渦輪增壓器,避免氣流之間的互相干擾,確保了強大的線性輸出。
雖然從帳面數據上來看,只能在引擎轉速6,000rpm時提供555匹的最大馬力,與X5 Le Mans概念車的700匹馬力仍有一段差距,但是透過引擎轉速1,500~5,650rpm間、穩定輸出的69.3公斤米最大扭力,再結合xDrive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與M款運動化6前速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系統後,車重2,305公斤的X5 M,儘管極速被原廠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但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卻只需4.7秒,絲毫沒讓X5 Le Mans概念車專美於前。

而X5 M還配備有融合在BMW第2代iDrive系統中的M Drive選單,駕駛人可依照個人喜好,進行各項個人化的設定,包括:引擎調整、變速系統、底盤反應、轉向特性 (Power Mode)、避震器特性 (Electronic Damper Control、簡稱EDC) 及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簡稱DSC) 等,且只需透過啟動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便可進入設定模式。

20.jpg
X5 M配備有融合在BMW第2代iDrive系統的M Drive選單,駕駛人可依照個人喜好,進行引擎、變速箱、底盤反應及轉向特性等的設定,且只需透過啟動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便可進入設定模式。
底盤設定部分,為對應其高達555匹的馬力輸出,M GmbH特別為X5 M重新調校了專屬的懸吊設定,以及偏後驅導向設定的xDrive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不但懸吊高度較標準版第2代X5車系降低了10mm,並換上了更硬的彈簧及M款專屬輔助彈簧、車輛後軸左/右輪動力可調之DPC (Dynamic Performance Control) 動態性能控制系統,以及由動態防傾操控系統與EDC電子避震器組成的Adaptive Drive智慧型操控套件,且標配HDC (Hill Descent Control) 陡坡緩降系統,除了能使X5 M得以擁有出色的公路與賽道操控特性外,也具備了一定的惡路征服能力,更為符合M GmbH及性能車迷對一輛高性能SUV的期待。
21.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2009年4月、BMW的M GmbH決定正式跨足X系列產品後,不但先在美國紐約國際車展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Show) 前夕、於原廠官方網站同時公佈X5 M與X6 M兩款車型的照片與性能等規格諸元,並於紐約國際車展正式全球首演了這款以現行標準版X6為基礎做性能升級的X6 M,以高達555匹的最大馬力、全時四輪驅動系統,以及SAC (Sports Activity Coupé) 高性能運動跑車的獨特定位,成為BMW與M GmbH旗下首款跨界新品種跑車。

跨界新品種猛獸誕生

眼看著X5、X3與X1等X系列車款在市場上都獲得了不錯的迴響,BMW不但在2007年9月德國IAA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中、先行展出一輛名為Concept X6的劃時代新品種概念車,除了讓世人先行預覽BMW對於新一代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運動型多功能車的創新想法、了解其SAC (Sports Activity Coupé) 高性能運動跑車的新定義外,更在這輛概念車問世不久之後,便於2008年底的北美國際車展 (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簡稱NAIAS) 上、正式推出原廠底盤代號E71的量產版X6車系,期望能透過這款跨界新品種跑車的誕生,接續演繹出更多元的運動產品風格。

22.jpg
眼看著X5、X3與X1等X系列車款在市場上都獲得了不錯的迴響,BMW特別在2007年9月德國IAA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帶來了一輛名為Concept X6的劃時代新品種概念車,讓車迷了解其SAC (Sports Activity Coupé) 高性能運動跑車的新定義。
也因此,當M GmbH準備將產品觸角延伸到BMW旗下的X車系後,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當然就是運動風格濃郁、性能底子本來就較一般X車系更為出色的X5與X6,且同一時間打造出前篇徹底研究已先行介紹過的X5M,以及這篇的主角:X6 M。

23.jpg
2009年4月、M GmbH決定跨足X系列產品後,首先便是在當年美國紐約國際車展前夕、於原廠官方網站同時公佈X5 M (圖右) 與X6 M兩款車型的照片與性能等規格諸元,並於紐約國際車展全球首演了這款以現行標準版X6為基礎做性能升級的X6 M。
儘管X6 M的輪廓大致沿用了現行X6融合Coupé與SUV的前衛概念,腰線以下、擁有X家族車款一致的厚實肌肉線條,但是在腰線以上,卻又以極流線的車頂線條與低伸的尾柱劃出流暢弧線,展現道地的Coupé身段;然而、為了做出性能化與標準版的區別,X6 M與X5 M一樣,車頭都是以寬闊的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搭配更換過的三格式大型氣壩,營造出更加霸氣的造型,且深刻的V型線條同樣自引擎蓋經由前裙腳一路延伸至路面,搭配動感厚實的前保險桿支柱,使車頭的視覺重心更為貼近地面,並將前/後保險桿、側裙下緣及輪拱周圍採用與車身同色的處理。

24.jpg
X6 M的輪廓大致沿用了現行X6融合Coupé與SUV的前衛概念,車頭則與X5 M一樣都是以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搭配大型三格式氣壩,使車體的視覺重心更為貼近地面,並將前/後保險桿、側裙下緣及輪拱周圍採用與車身同色的處理。
車側與車尾部分,X6 M還換上了M系列車款專屬的4出式排氣尾管、具流線曲面的M款專屬車外後視鏡、M款20吋輕合金鋁圈搭配跑車化輪胎設定 (前:275/40R20、後:315/35R20),並於前葉子鈑兩側崁入M款鰓狀飾板,從細節處來呈現X6 M的M款基因。

25.jpg
細節方面、X6 M則是換上了M系列車款專屬的4出式排氣尾管、具流線曲面的M款專屬車外後視鏡、M款20吋輕合金鋁圈,並於前葉子鈑兩側崁入M款鰓狀飾板。
此外,隨著2012年1月小改款X6於頭燈組加入LED主動式轉向功能,並於燈組上緣加入一道燈眉,著名的天使環晝行燈組則是將原本的正圓形削去上下兩端,並植入LED照明科技,同年追加推出的X6 M,也將LED主動轉向頭燈列入標準配備清單之中,並透過植入燈眉後的銳利頭燈,讓車頭的氣勢又更上了一層。

26.jpg
隨著2012年小改款X6於頭燈加入LED主動式轉向功能,並於燈組上緣加入一道燈眉,新年式X6 M也已將LED主動轉向頭燈列入標準配備清單之中,並換裝植入燈眉後更銳利的頭燈組。
至於X6 M的座艙鋪陳,則是與X5 M相同、都是以BMW傳統的黑色基調典型雙環儀表板,搭配M款紅色指針、白光刻度與可變式引擎紅線區,提供清晰的儀錶辨識,並換裝紅/藍雙色縫線的M款3輻式多功能真皮方向盤、M款換檔撥桿,並於頭枕、方向盤下緣與門檻等細節處,點綴專屬「M」字三色廠徽,且加裝M款跑車化抬頭顯示器,營造科技感與極度運動感,內裝則以Merino真皮皮革包覆,再配合Individual鋼琴烤漆飾板與碳纖維飾板來營造兼具性能與豪華的氛圍。

27.jpg
X6 M的座艙仍是配置BMW傳統的黑色雙環儀表板、搭配M款紅色指針,並換裝紅/藍雙色縫線的M款3輻式多功能真皮方向盤、M款換檔撥桿,並於頭枕、方向盤下緣與門檻等細節處點綴「M」字三色廠徽。
與X5 M相同的V8雙渦輪+四驅佈局

與X5 M相同,X6 M的引擎室內,也是同一具實際排氣量4,395c.c.的4.4升V8雙渦輪增壓引擎,可在引擎轉速6,000rpm時、輸出555匹最大馬力,且在引擎轉速1,500至5,650rpm間,持續穩定的爆發出高達69.3公斤米的最大扭力,再結合xDrive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與M款運動化6前速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系統後,車重2,305公斤的X6 M,儘管極速被原廠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但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卻只需4.7秒。

而且這具引擎不但是世界上第一具搭載脈衝調整多效排氣歧管 (pulse-tuned exhaust manifold) 的先進引擎,能夠使V型雙邊汽缸皆能與雙渦流的雙渦輪增壓系統 (最大增壓值可達1.5bar) 有著更出色的結合,還配備有整合於iDrive系統中的M Drive選單,駕駛人可依照個人喜好,進行各項個人化的設定,包括:引擎調整、變速系統、底盤反應、轉向特性 (Power Mode)、避震器特性 (Electronic Damper Control、簡稱EDC) 及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簡稱DSC) 等,且只需透過啟動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便可進入設定模式,獲得更為靈敏、自主的操駕反應。

28.jpg
X6 M配置與X5 M相同的4.4升V8雙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555匹馬力與69.3公斤米扭力,結合xDrive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與M款運動化6前速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系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4.7秒,且配備有整合於iDrive系統中的M Drive選單,駕駛人能透過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進行引擎、變速箱、底盤與轉向等特性的個人化設定。
底盤設定部分,M GmbH部門則是同樣替X6 M調校了專屬的懸吊設定,以及偏後驅導向設定的xDrive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可提供更富有駕駛樂趣的動態表現,且將懸吊高度較標準版X6降低10mm,並換上了更硬的彈簧及M款專屬輔助彈簧、車輛後軸左/右輪動力可調之DPC (Dynamic Performance Control) 動態性能控制系統,以及由動態防傾操控系統與EDC電子避震器組成的Adaptive Drive智慧型操控套件,甚至同樣還都標配了HDC (Hill Descent Control) 陡坡緩降系統,能提供一定的越野能力,也完整地實現了BMW與M GmbH部門想要聯手打造出新品種跨界跑車的概念。
29.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12:04 | 顯示全部樓層
即使BMW目前出自M GmbH的車型,只有M3 Coupé與M3 Convertible、M5、M6及M6 Convertible,以及X5 M和X6 M共7款車型,但事實上、歷代M家族車系成員除了旗下唯一一款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超級跑車:M1外,還包括有M Roadster與M Coupé、Z4 M Roadster和Z4 M Coupé,以及1M Coupé,而且這幾款出自M GmbH之手的BMW,也都是車壇的傳奇。

高性能小跑車濫觴─M Roadster/M Coupé

以原廠底盤代號E36/7和E36/8之Z3與Z3 Coupé為基礎進行重新調校、性能升級而來的M Roadster及M Coupé,是BMW M GmbH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推出的高性能敞篷車與高性能小跑車,生產基地位於BMW位於美國南卡羅萊那州的Spartanburg工廠,但保留著純正M家族血統的引擎,仍全數自德國而來。

30.jpg
以原廠底盤代號E36/7和E36/8之Z3與Z3 Coupé為基礎進行調校、性能升級而來的M Roadster (圖右) 及M Coupé,是BMW M GmbH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推出的高性能敞篷車與高性能小跑車。
從外觀來看,與標準版Z3與Z3 Coupé相比,M Roadster及M Coupé不僅換上了重新設計的前/後保險桿、側裙及車尾行李廂小鴨尾翼,還搭配了專屬的M款5輻星狀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225/45R17、後245/40R17) 與M款尾段排氣管,所以整體視覺感明顯更為霸氣。

而在內裝方面,M Roadster及M Coupé則是與任一款M家族車款一樣,都是以深色基調的皮革來鋪陳內裝,並換上兩張桶型跑車座椅,且於儀錶板、方向盤、排檔桿與門檻等處,加入了「M」字樣的徽飾,作為與一般標準版Z3與Z3 Coupé的差異。

31.jpg
M Roadster的內裝與其它M家族車款一樣,都是以深色基調的皮革來鋪陳內裝,並換上兩張桶型跑車座椅,且於儀錶板、方向盤、排檔桿頭等處,加入了「M」字樣的徽飾。
至於動力表現方面,M Roadster及M Coupé則是與E36 M3一樣,擁有歐規/美規,以及前期/後期共4種不同的搭配:歐規車型方面,無論左駕或右駕、2000年以前生產的早期型M Roadster及M Coupé,搭載的都是引擎代號S50的3.2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201c.c.),可於引擎轉速7,400rpm輸出321匹馬力、引擎轉速3,250rpm提供35.7公斤米最大扭力,2001年以後的後期型車款,則是換裝引擎代號S54、E46 M3配置的3.2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245c.c.),可於引擎轉速7,400rpm輸出325匹馬力、引擎轉速3,250rpm提供35.7公斤米最大扭力,並配置5速手排變速箱,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不到5秒便能完成。

32.jpg
M Roadster及M Coupé與E36 M3一樣,擁有歐規/美規,以及前期/後期共4種不同的搭配,其中2001年以後的車款,搭配的是引擎代號S54、E46 M3所配置的3.2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可輸出325匹馬力與35.7公斤米扭力,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不到5秒便能完成。
而美規車型方面,2000年以前生產的早期型M Roadster及M Coupé,搭載的為引擎代號S52的3.2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152c.c.),可於引擎轉速6,000rpm輸出240匹馬力、引擎轉速3,800rpm提供32.6公斤米最大扭力,2001年以後的後期型車款,則是同樣換裝E46 M3引擎代號S54的3.2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246c.c.),可於引擎轉速7,400rpm輸出315匹馬力、引擎轉速4,900rpm提供34.7公斤米最大扭力,並配置5速手排變速箱,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則需要5.3秒,略遜於歐規車型。

33.jpg
由於車身尺碼小、車重也輕,所以無論歐規或美規車型,M Coupé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的成績,都較當時的M3更為出色。
不過這樣的性能表現,在當時幾乎已無車能出其右,甚至連E36 M3遇到它們都討不到什麼便宜,加上M Roadster總生產量僅15,375輛,而M Coupé的總產量更只有6,318輛而已,所以市場上相當稀少,是不少性能車收藏家的夢幻逸品之一。

延續Z族性能火花─Z4 M Roadster/Z4 M Coupé

隨著Z3車系停產、改由2002年於法國巴黎車展 (Mondials de l'Automobile) 發表的Z4車系登場後,2006年1月的北美國際車展 (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簡稱NAIAS) 上,BMW與M GmbH才終於推出了Z4的M版高性能車款:Z4 M Roadster,並於同年3月追加雙門硬頂車型:Z4 M Coupé,以更勝於M Roadster與M Coupé的強悍動力和操控表現,繼續延續Z家族與M家族擦碰出的亮眼火花。

34.jpg
2006年1月的北美國際車展,BMW與M GmbH推出Z4的M版高性能車款:Z4 M Roadster (圖上),並於同年3月追加雙門硬頂車型:Z4 M Coupé,以更勝M Roadster與M Coupé的表現,繼續延續Z家族與M家族擦碰出的火花。
外觀部分,在維持Z4車系既有的低扁輪廓下,M GmbH部門重新又替Z4 M Roadster/Z4 M Coupé針對運動化方面重新進行了細部調整,包括在原本Z4車系已相當銳利的車頭線條上取消圓形霧燈的設計,並加大進氣口設計與引擎蓋兩側更加明顯的線條;同時,他們還替換上了全新的空氣動力套件,且配置18吋輕量化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225/45R18、後:255/40R18) 等的獨特設計,讓更濃郁的跑格來討好全球的性能車迷。

內裝方面,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則是與其他M家族車款一樣,採用黑色基調的皮革與飾板,並於儀錶板、方向盤、排檔桿頭與門檻等處,加入了「M」字樣的徽飾,作為與一般標準版Z4的分別。

35.jpg
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的內裝與其它M家族車款一樣,採用黑色基調的皮革與飾板,並於儀錶板、方向盤、排檔桿頭與門檻等處,加入了「M」字樣的徽飾,是它們與一般標準版Z4車系最大的分別。
而在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長形的引擎蓋下,由於少了歐規與美規車型的分別,所以都是搭載同一具引擎代號S54、與E46 M3相同的3.2升直列6缸引擎 (實際排氣量3,246c.c.),具有可在引擎轉速7,900rpm輸出343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4,900rpm爆發37.2公斤米最大扭力的實力,每公升輸出效率可達106匹,是當時功率最頂尖的自然進氣引擎之一;搭配6速手排變速系統後,驅動約1.5噸的車體,Z4 M Roadster和Z4 M Coupé都可在5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依舊以電子限速器限制在250公里,表現甚至比由靜止加速到100公里需5.2秒的E46 M3還要出色。

36.jpg
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的引擎蓋下,搭載的是引擎代號S54、與E46 M3相同的3.2升直列6缸引擎,可輸出343匹馬力和37.2公斤米扭力,驅動約1.5噸的車體,可在5秒內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此外,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除了沿用E46 M3的動力系統外,還移植了M3 CSL輕量化車型的煞車系統,優異的制動力,可讓Z4 M Roadster由時速100公里煞停至靜止只需34公尺,且導入了DBC (Dynamic Brake Control) 動態煞車控制與DTC (Dynamic Traction Control) 車身動態穩定系統、跑得快也煞得穩。

37.jpg
特別的是,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還回歸了M族的原始性格,捨棄部分電子化設備,如改用液壓輔助系統 來取代電動轉向輔助系統,是當時最富駕駛樂趣、也最考驗駕駛人膽識與技術的M車款。
而且特別的是,Z4 M Roadster及Z4 M Coupé還回歸M族的原始跑車風格,捨棄搭載部分標準版Z4標配的電子化設備,如改用液壓輔助系統 (Hydraulic Power Assistance System) 來取代EPS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電動轉向輔助系統,且較重的4顆失壓續跑防爆胎亦改為抓地力更好的非防爆胎,是當時最富駕駛樂趣、也最考驗駕駛人膽識與技術的M車款,並一直生產到2008年、BMW推出第2代Z4車系才正式停止銷售,總產量為Z4 M Roadster共4,275輛,而Z4 M Coupé則僅有5,070輛。

E30 M3嫡系傳人─BMW 1M Coupé

自從BMW於2004年推出品牌旗下首款前置引擎、後輪驅動掀背車的第1代1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E87) ,並於2007年以其為基礎、追加推出原廠底盤代號E82的1 Series Coupé雙門車型後,全球車迷便無不期待M GmbH能為它量身打造出高性能車型,因為1 Series Coupé不僅車頭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1986年誕生的第1代M3,車身尺碼也相當接近,所以2010年12月、1 Series Coupé性能版本:1 M Coupé甫一推出,馬上便得到了「E30 M3嫡系傳人」的封號,並旋即在小型性能車市場颳起一陣M式旋風。

38.jpg
1 Series Coupé (圖左) 不僅車頭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1986年誕生的第1代M3,車身尺碼也相當接近,所以2010年推出後,馬上便得到了E30 M3嫡系傳人的封號,並旋即在小型性能車市場颳起一陣M式旋風。
車身長、寬與高分別僅有4,380mm、1,803mm及1,420mm的1 M Coupé,車身造型與尺碼基本上都與第1代M3 (E30 M3的車身長、寬與高則為4,346mm、1,679mm與1,369mm) 極為相似,且同樣擁有誇張的空氣力學套件加持,前保險桿下進氣壩由三格式進氣口組成,可將氣流導入散熱器與前輪煞車組件間,並於鈑件相接處融入全新Air Curtains氣簾概念,可在行進間減少氣流的干擾;車頭的雙氙氣車頭燈組並加入了一道光條燈眉,可形塑出更銳利的眼神,也正好能與車外後視鏡呼應,在動態與靜態間、襯托出精悍的形體。

39.jpg
1 M Coupé的車身造型與尺碼與第1代M3極為相似,同樣擁有誇張的空氣力學套件加持,前保險桿下進氣壩由三格式進氣口組成,車頭的雙氙氣車頭燈組加入了一道光條燈眉,正好能與車外後視鏡呼應。
1 M Coupé的車側與車尾,則是換上了較標準版1 Series Coupé更為寬闊的外張輪拱,並於行李廂蓋邊緣帶出一道弧狀小鴨尾,可加強高速行駛下壓力,且搭配M款輕合金鋁圈 (輪胎尺碼則為前:245/35R19、後:265/35R19) 與4出式鍍鉻尾段排氣管,做為耀眼的性能徽飾。

40.jpg
1 M Coupé的車側與車尾還換上了較標準版1 Series Coupé更寬闊的輪拱,並於行李廂蓋邊緣帶出一道弧狀小鴨尾,且搭配19吋M款鋁合金輪圈與4出式鍍鉻尾段排氣管。
至於內裝上,BMW與M GmbH則是選擇以深色系基調做為1 M Coupé的座艙配色,並於車門內飾板、手煞車基座與儀表板上覆蓋Alcantara麂皮,佐以亮橘色雙縫線,且3輻式多功能跑車方向盤上,除了擁有一般音響、藍牙通訊等控制鍵外,還設置了一顆「M」運動強化按鍵,啟動之後、便能擁有更直接的引擎輸出,提供更豐富的駕駛樂趣。

41.jpg
內裝上,BMW與M GmbH選擇以深色調做為1 M Coupé的座艙配色,並於車門內飾板、手煞車基座與儀表板上覆蓋Alcantara麂皮,且3輻式跑車方向盤上,除了擁有一般音響、藍牙通訊等控制鍵外,還設置了一顆「M」運動強化按鍵。
而1 M Coupé的引擎蓋下,搭載的是一具引擎代號N54的3.0升直列6缸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引擎 (實際排氣量2979c.c.),擁有燃油缸內直噴技術,可於引擎轉速5,980rpm時、爆發340匹最大馬力,峰值扭力則有45.8公斤米,並可在引擎轉速1,500rpm時開始提供,高原線條延伸至4,500rpm,且在Overboost超增壓功能下,另可額外提供5.1公斤米之扭力,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後,不但可讓它擁有僅需4.9秒便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的成績、17.3秒後車輛便可突破200公里,極速則被封印在時速250公里。

42.jpg
1 M Coupé搭載的是一具引擎代號N54的3.0升直列6缸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引擎,可爆發340匹馬力與45.8公斤扭力,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後,擁有僅需4.9秒便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的成績。
此外,1 M Coupé的前懸吊為雙接頭彈簧柱、後懸吊則為5連桿結構,並全數利用輕量化鋁合金材質打造,且配備有可主動調整左/右輪轉速比例與100%單輪傳輸的可變式M款限滑差速器,讓扭力的輸出選擇更有彈性,可確保車輛輸出輪的抓地力與循跡性,以及DSC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DBC (Dynamic Brake Control) 動態煞車控制與CBC (Cornering Brake Control) 彎道煞車系統,且M Dynamic Mode動態模式選擇還可讓駕駛自行控制動態電子裝置介入極限操駕中的時機,允許駕駛者適時擁有自由操駕1 M Coupé的樂趣。

可惜的是,隨著1 Series掀背車的改朝換代,加上目前仍在販售中的1 Series Coupé、即將更名為全新2 Series車系,所以目前已停產的1 M Coupé,便成為了M家族空前絕後的產品,也讓它在市場上的價值又更加珍貴了。
43.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玩具模型」勳章《健美之星》勳章「白羊座」勳章收藏家勳章「音樂大師」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1-7 19:59:25 | 顯示全部樓層
BMW D車的確唔錯~不過我LIKE  AUDI 多D
隨時間...記憶褪去一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3396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7 23:06:09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7 16:12
2009年4月、BMW的M GmbH決定正式跨足X系列產品後,不但先在美國紐約國際車展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

good explanation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18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3-1-7 23:12:40 | 顯示全部樓層
M Coupe is my all time favorit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主題

1萬

回帖

14萬

積分

究極元老

萬 寶 龍

積分
142487

百萬富翁勳章精華帖王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天秤座」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博學多才」勳章「型男嗜好」勳章「自然大使」勳章「玄機妙算」勳章「飲食健康」勳章「旅遊/航空」勳章「潮流時尚」勳章「車迷天地」勳章「資訊情報」分區勳章「消閒興趣」分區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版主勳章141榮譽勳章

發表於 2013-1-7 23: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BMW M Coupe 一向都好有型格, 瀟灑出眾, 活力逼人 !! 一個字正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00: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咁多款M系, 點揀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3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

發表於 2013-1-8 01: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非常愛BMW!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8 01:32:06 | 顯示全部樓層
bullet 發表於 2013-1-8 00:04
咁多款M系, 點揀呀~

X6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01: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8 01:32
X6

you are still work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08:57:12 | 顯示全部樓層
幾形下
【波波池】

讓不同乳系人士交流、分享,歡迎所有巨乳、美乳、貧乳愛好者加入……如果你地加入到的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8 11: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MANHER 發表於 2013-1-8 01:35
you are still working....

未睇到 沒跟你說晚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12: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8 11:21
未睇到 沒跟你說晚安

hardwork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2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

QQ
發表於 2013-1-8 12:29:5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devilevano1 #5 的帖子

I like the convertible one..its  sooooo cool and amazing
stevenho50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8 12:55:25 | 顯示全部樓層
MANHER 發表於 2013-1-8 12:21
hardworking.....

呵呵
我遊手好閒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988

回帖

27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270
發表於 2013-1-8 12:55:45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7 16:12
2009年4月、BMW的M GmbH決定正式跨足X系列產品後,不但先在美國紐約國際車展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

新車越來越吸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12:57:23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8 12:55
呵呵
我遊手好閒

same with m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2-5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