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332|回覆: 52

BMW M徹底研究(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7 16: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名Motorsport GmbH的M GmbH,1972年成立之初、本是BMW設立來參與賽車運動的特殊部門,後來才逐漸轉變為參與賽車之餘,還得進行開發原廠高性能車款與原廠性能改裝套件的單位,且在1993年8月1日正式將業務內容調整為研發打造M3等高性能M款車輛、開發M款性能提升套件,以及提供Driving Experience駕駛訓練課程與BMW Individual客製化訂制服務,並改名成M GmbH,也讓M成為了地表上最具速度感的單字。

一切都得從賽車運動開始談起

以製作飛機起家、正式成立於1916年3月7日的BMW,自從成功地從天空轉戰地表後,一直以來、在賽車場上也少有缺席,很早之前就曾在Mille Miglia、Alpenpokal等國際耐久賽事中展露頭角,不過公司內部卻始終沒有成立專責賽車改裝的部門,直到1970年代初期,當時的BMW總裁Eberhard von Kuenheim才下令公司內部規劃一個全新的部門,專門負責統籌所有與BMW有關的賽車運動,並於1972年5月1日、由曾經效力美國與歐洲GM公司的Robert Lutz領軍,正式在德國慕尼黑北方的Preußenstraße街上、成立了今天M GmbH的前身:Motorsport GmbH。
01.jpg
以製作飛機起家的BMW,雖然在賽車場上並沒有缺席,但直到1970年代初,當時的總裁Eberhard von Kuenheim才正式下令公司規劃一個全新的部門,專門負責統籌賽車運動,且於1972年5月1日,在德國慕尼黑北方的Preussenstrasse、成立了今天M GmbH的前身:Motorsport GmbH。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02.jpg
1973年,Motorsport GmbH以早期BMW廠徽上的藍、紫、紅三色,加上英文字母「M」,創造了專屬的三色識別標誌。

Motorsport GmbH成立之初雖然只有8名成員,但Robert Lutz不但替團隊找來時任Ford賽車部門經理 (Ford車隊是當時歐洲最強勢的隊伍之一) 、且曾是Porsche車隊車手的Jochen Neerpasch,以及Jochen Neerpasch的同僚、曾是Mercedes-Benz Rally車隊車手與工程師的Martin Braugart,再從BMW引擎研發部門調來天才工程師Paul Rosche,並旋即將部門擴展到擁有35名好手,且開始專心替BMW製造用來參加各種賽事的不同賽車、賽車用的引擎與原廠改裝部品,並於1973年,以早期BMW廠徽上的藍、紫、紅三色,加上Motorsport賽車運動的第一個單字:「M」,創造了專屬於BMW Motorsport GmbH自己的識別標誌,且推出白色車身、搭配藍、紫、紅三色塗裝的3.0 CSL賽車,開始了它們的處女賽。
03.jpg
以Coupé (雙門)、Sport (運動) 與Leicht (輕量) 這三個單字之字首縮寫為名的3.0 CSL賽車 (前),很快地便統治了歐洲房車賽的賽場,1973到1979年間、共奪得6次ETCC歐洲房車錦標賽的冠軍,且拿下了1973年的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和1974年歐洲挑戰杯賽的冠軍,僅有在Group 4與Group 5賽事中不敵Porsche 934及935純種GT賽車。
以Coupé (雙門)、Sport (運動) 與Leicht (輕量) 這三個單字之字首縮寫為名的3.0 CSL賽車,很快地便統治了歐洲房車賽的賽場,不但1973到1979年間共奪得6次ETCC歐洲房車錦標賽 (Europe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的冠軍,且一併拿下了1973年的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和1974年歐洲挑戰杯賽 (Europe Challenge Cup) 的冠軍,以及1975年美國IMSA (International Motor Sports Association) 的冠軍,僅在Group 4與Group 5組別的GT賽事中不敵Porsche 934及935的純種GT賽車而已,稱霸了國際房車賽事長達10年之久。

首輛超跑M1領軍,家族逐漸成形
04.jpg
由於3.0 CSL及3.0 CSL Turbo賽車的競爭力在Group 4與Group 5組別的GT賽事中不敵Porsche的934與935賽車,所以Motorsport GmbH便興起自行從頭打造一輛賽車的念頭,並請到Giorgetto Giugiaro (喬治亞羅) 的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操刀外型,Lamborghini負責底盤調校和組裝,於1976年製造出第一輛M1的原型車,且在1978年正式推出市售版量產M1,成為BMW史上第一輛、也是唯一一款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規劃的超級跑車 (M1將在本次徹底研究的下一篇中專文介紹)。


由於3.0 CSL賽車的競爭力不敵Porsche 934賽車,所以Motorsport GmbH便請來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操刀外型、Lamborghini負責底盤調校,於1978年推出BMW史上第一輛、也是唯一一款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規劃的超級跑車M1。
不過,雖然M1的生產於1981年便正式劃下句點,但其實從1979年開始,挾著3.0 CSL於房車賽場上的盛名,Motorsport GmbH也開始了販售高性能量產車款給一般消費者的服務,首款車型則是於當年9月德國IAA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登場、原廠底盤代號E12的M535i,且隨後又在1983年、發表M635CSi (美規車型便稱為M6) 雙門跑車,奠定了它們以標準量產車搭載M款高性能引擎的傳統。
05.jpg
Motorsport GmbH雖然於1979年9月便曾推出原廠底盤代號E12的M535i (圖上),開始了販售高性能量產車款給一般消費者的服務,但下圖1983年發表的M635CSi,其實才算是M1停產後、第一輛真正搭載M款高性能引擎的M家族高性能量產車。
而隨著M535i及M635CSi在市場上大獲成功,BMW不但在1984年決定為M車款成立專屬的車系產線,並確定將車名簡化成以英文字母「M」加上數字,如原廠底盤代號E28的M5之代號重新進入市場,且在1986年時、將工廠搬遷至能提供更大產能,佔地也更大的慕尼黑Garching廠區,推出原廠底盤代號E30的第1代M3,並隨著車系的改款重生,一次一次在全球颳起M族旋風。
06.jpg
BMW不但在1984年決定為M車款成立專屬產線,並確定將車名簡化成以英文字母「M」加上數字,推出底盤代號E28的M5 (圖上),且在1986年時、將工廠搬遷至能提供更大產能,佔地也更大的慕尼黑Garching廠區,推出原廠底盤代號E30的第1代M3。
短暫投入F1,與McLaren合作生產速度機器

除了在房車賽與GT耐久賽中大有斬獲,1980年4月,BMW也進入了F1一級方程式賽事的領域,由Motorsport GmbH的Paul Rosche研發出一具1.5升4缸渦輪增壓引擎,平均增壓值1.9bar、最高增壓值則為2.9bar,可視賽道特性而輕鬆調校出650匹至1,400匹的馬力輸出,且在1982年時,替搭載這具引擎的Brabham車隊車手Nelson Piquet贏得當年的車手冠軍。
07.jpg
1980年4月,BMW正式進軍F1領域,由Motorsport GmbH的工程師Paul Rosche研發出一具可輸出650匹至1,400匹的馬力之1.5升4缸渦輪增壓引擎,並在1982年時,替搭載這具引擎的Brabham車隊車手Nelson Piquet贏得當年的車手冠軍。
由於這具引擎表現相當亮眼,所以不但Arrows車隊在1984至1986年間也選擇了這具引擎,ATS和Ligier車隊亦分別在1983、1984和1987年,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這具引擎,並在1987年前、一共奪得9次F1的單站冠軍。

另外,2000至2009年間,已於1993年更名為M GmbH的Motorsport GmbH,也曾先與Williams車隊合作,並於2005年成立BMW Sauber車隊再次揮軍F1,然而幾次與冠軍擦身而過後,最後還是只能於2009年賽季結束後正式退出,專心經營房車賽。
08.jpg
2000至2009年間,M GmbH則是先與Williams車隊合作,並於2005年成立BMW Sauber車隊再次揮軍F1,且將由賽道獲得的引擎科技下放至底盤代號E60的第4代M5之上。
然而,雖然重新進入F1並沒有讓BMW與M的三色廠徽再次發光發熱,但M GmbH與英國McLaren車隊合作推出的McLaren F1,不僅在公路上成為當年所向披靡的速度機器,也讓它們再次拿下了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的冠軍。
09.jpg
M GmbH與英國McLaren車隊合作推出的McLaren F1,不僅在公路上成為當年所向披靡的速度機器,也讓它們再次拿下了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的冠軍。
1988年,當時已是F1場上常勝軍的McLaren車隊,由於想運用它們來自F1賽道上的經驗,打造出一輛前所未見的超級跑車,所以它們便與M GmbH共同設計了一具排氣量6.0升的V12自然進氣引擎,並替它調校出627匹最大馬力,且研發出一個獨特的3人座配置、中央駕駛座設計的座艙;不但讓這輛名為McLaren F1的超跑在1998年輕鬆寫下量產車的時速386公里之紀錄,且這個紀錄直到Bugatti Veyron 16.4誕生之後才被打破 (McLaren F1至今仍是自然進氣量產車的極速紀錄保持者),並於1995年投入FIA GT1賽事便橫掃當年整個賽季、抱走總冠軍桂冠,還於同年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拿下第1、第3、第4與第5名,震撼了整個車壇。
10.jpg
McLaren F1賽車於1995年投入FIA GT1賽事後,馬上橫掃了整個賽季,不但抱走總冠軍桂冠,還於同年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拿下第1、第3、第4與第5名,震撼了整個車壇。
地表上最具有速度感的單字

而隨著業務觸角越來越廣泛,從1977年起便開始負責針對各地車主、提供BMW Driving Experience駕駛訓練課程,致力提高駕駛人對車輛的控制能力及道路上之應變能力、幫助駕駛人更妥善地瞭解和利用車輛出色性能的Motorsport GmbH,還在1992年推出BMW Individual業務,為車主提供客製化訂制服務,且於1993年8月1日、正式將名稱更改為BMW M GmbH。
11.jpg
其實M GmbH的前身Motorsport GmbH,早在1977年起便開始針對各地車主提供BMW Driving Experience駕駛訓練課程,致力提高駕駛人對車輛的控制能力及道路上之應變能力、幫助駕駛人瞭解和利用車輛出色性能,訓練地點則包括北極圈與德國「綠色地獄」Nürburgring Nordschleife北賽道等地。
1995年,BMW更在英國成立了BMW Motorsport Ltd分公司,掌管所有BMW的賽車事業,讓M GmbH可以更專心於製造與研發BMW M家族車款、BMW Individual客製化訂制服務,以及場地含括北極圈、德國「綠色地獄」Nürburgring Nordschleife北賽道等地的BMW Driving Experience駕駛訓練課程,並替旗下非M款車型推出M Sport Package M款改裝套件,且再於2008年以BMW Performance為名,發表一系列能夠讓BMW各車系車款更具性能風格的改裝套件,2010年更將名稱進化為「BMW M Performance」,讓更多BMW車主可以感受M的魔力,也讓2012年剛好誕生滿40年的「M」、成為了地表上最具有速度感的單字。
12.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04:04 | 顯示全部樓層
雖然最終僅有3年多、共456輛的生產週期與總生產量,但BMW M GmbH前身、Motorsport GmbH成立之後,第一款完全由此部門設計與製造的作品,就是這輛BMW歷史上至今唯一一款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超級跑車:M1,而且這款原廠底盤代號E26的經典傳奇,在公路與賽道上,都有著令人驚豔的表現。

目標奪冠,為參賽而生

1970年代中期,由於有感於當時用來參加Group 4與Group 5的3.0 CSL及3.0 CSL Turbo賽車,在賽場上的競爭力不如Porsche當年的934與935賽車,所以M GmbH的前身、Motorsport GmbH,便興起自行打造一輛參賽車的念頭;而且既然要從頭到尾重新設計,所以這輛全新車款不但捨棄了BMW傳統的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規劃,改採超級跑車與賽車常見的中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且外型方面找來由天才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 (喬治亞羅) 領軍的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操刀,並請到當時已在超級跑車製造領域中與Ferrari齊名的義大利車廠Lamborghini負責底盤調校和組裝,於1976年生產出第一輛M1的原型車。
13.jpg
即使BMW 3.0 CSL賽車 (圖左) 幾乎統治了當年的歐洲房車賽,但由於競爭力不如Porsche的934與935賽車,所以Motorsport GmbH便興起了重新設計一輛參賽車的念頭,並捨棄傳統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規劃,改採超級跑車與賽車常見的中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於1978年打造出第一輛市售版M1。
外觀低矮、線條俐落的M1,雖然輪廓與當年的BMW雙門跑車都有著極為明顯的不同,但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卻透過導入雙腎型水箱護罩等設計手法,成功地替它融入BMW之神韻,並賦予了它一個充滿力量感,車身長、寬與高分別為4,361mm、1,832mm與1,140mm的車體,車頭還裝上了當時非常熱門的啟閉式頭燈、搭配4條205/55R16的性能胎,增添運動氣息。
14..jpg
外觀低矮、線條俐落的M1,輪廓與早年的BMW車款極為不同,但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依舊透過雙腎型水箱護罩等設計,成功替它融入BMW之神韻,並賦予它一個充滿力量感的車體。
內裝方面,雖然是為了投入激烈的賽車運動而生,但原廠定位為超級跑車的M1,座艙鋪陳卻相當豪華,不但裝有兩張半皮/半不織布的跑車座椅,且配備有真皮3輻式跑車方向盤、真皮手排排檔頭,以及電動窗、音響與空調等當時一般量產車多列為選配的物品,前方儀表板則為傳統雙環式設計,兩側還可以燈號提供相當多的車況資訊。
15.jpg
原廠定位超級跑車的M1,座艙鋪陳也相對豪華,不但裝有兩張半皮/半不織布的跑車座椅,且配備有真皮3輻式跑車方向盤、真皮手排排檔頭,以及電動窗、音響與空調等當時一般市售車多列為選配的物品。
至於座艙後方的引擎室內,歷經2年時間測試與研發、1978年才正式量產的市售版M1,則是於前、後雙A臂設計的底盤上,搭載了一具借自BMW 3.0 CSL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並將排氣量增加至3,453c.c.、更改引擎代號為M88,採乾式油底殼設計,能在高速過彎時提供穩定的潤滑效果,且不但可於引擎轉速6,500rpm時、輸出277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5,000rpm時、爆發33.6公斤米最大扭力,配置ZF的5速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 (約時速96公里) 只需6.2秒、極速可達260公里,與現行M車款相比也毫不遜色。
16.jpg
市售版M1搭載了一具引擎代號M88、借自3.0 CSL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並將排氣量增加至3,453c.c,不但可輸出277匹馬力與33.6公斤米扭力,配置5速ZF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 (約時速96公里) 也只需6.2秒,表現相當出色。
而且原廠在1978~1981年間,不但共生產了400輛M1的量產市售車型,還額外製造了56輛賽車版本的M1,其中有53輛為Group 4等級的賽車,另外3輛則為更高階的Group 5賽車,所搭載的則分別為排氣量3,500c.c.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與排氣量3153c.c.的直列6缸渦輪增壓引擎,能輸出470匹與850匹最大馬力,並加裝有誇張的空力套件,能在比賽時提供更優異的高速穩定性。
17.jpg
Motorsport GmbH在1978~1981年間還製造了56輛賽車版本的M1,其中有53輛為Group 4等級的賽車,另外3輛則為更高階的Group 5賽車,分別搭載排氣量3500c.c.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與3153c.c.的直列6缸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470匹與850匹最大馬力。
出師未捷,鎩羽而歸

但可惜的是,由於直到1981年、M1的生產量才符合Group 4的最低門檻標準:400輛,所以M1在1979至1981年間、始終沒有正式參加過Group 4的比賽,僅有3輛Group 5的M1賽車順利投入歐洲的European Competition耐久賽與美洲的IMSA (International Motor Sports Association) 賽事而已,例如其中一輛擁有美國現代藝術家Andy Warhal親手彩繪「speed in motion」塗裝的M1賽車,便曾獲得1979年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的第6名,目前則停放於BMW原廠博物館內永久收藏。
18.jpg
出身美國、以繪畫及影像處理聞名於世的近代普普 (Pop Art) 藝術家Andy Warhal,曾親手彩繪過一輛擁有「speed in motion」主題的M1賽車,並獲得1979年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的第6名。
不過,即使參加Group 4比賽的目的並沒有實現,但1979年與1980年,BMW卻替這些賽車版本的M1舉辦了Procar BMW M1 Championship統一規格賽,並做為當時F1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暖身賽事,在每場分站開始前進行,車手則多為當時的F1車手、如Niki Lauda便是1979年Procar BMW M1 Championship統一規格賽的冠軍,而Nelson Piquet則是獲得了1980年的桂冠,一面累積參賽經驗,另一方面則可以讓購買賽車版M1的車隊擁有出場的機會,也讓這輛傳奇超跑又增添了幾分收藏的價值。
19.jpg
1979年與1980年,BMW開辦Procar BMW M1 Championship統一規格賽,做為當時F1賽車的暖身賽,車手則多為當時的F1車手,如Niki Lauda與Nelson Piquet兩位世界冠軍便分別是1979年和1980年的冠軍。
復刻經典,傳奇再起

即便1981年、僅生產456輛的M1便已停產,但這款BMW唯一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傳奇超跑,卻一直都盛傳著可能推出新世代車款的消息,並於2008年、M1誕生滿30週年時,無預警的於義大利舉辦之2008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古董車展中,發表了一輛名為M1 Homage的概念作品。
20.jpg
2008年時,BMW還特別在M1誕生滿30週年之際,於義大利舉辦之2008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古董車展發表了一輛名為M1 Homage的概念作品。
並沒有公佈引擎動力、底盤與車身結構等詳細數據資料的M1 Homage,與M1同樣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規劃,外型也是由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所操刀,低扁的車身、長軸距造型,以及車身後方的散熱葉片,很明顯地都是延續自前身M1的設計風格,並採用了經典的橘紅色塗裝,車側則擁有更立體而流暢的線條,並於車尾兩側鑲有BMW圓形廠徽,除了向傳奇致敬外,彷彿也在預告M1即將重生。
21.jpg
M1 Homage與M1同樣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規劃,外型也是由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所操刀,並採用了經典的橘紅色塗裝,除了向傳奇致敬外,彷彿也在預告著M1即將重生。
不過,BMW當時就沒有透露M1 Homage是否有量產的計畫,然而市場上他們準備再次進軍超級跑車之領域的傳聞卻未曾中斷,也留給了外界更多的想像空間。
22.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04:05 | 顯示全部樓層
BMW的Motorsport GmbH不但在1978年正式推出M1,成功地打進中置引擎的超跑市場、進軍賽道,1985年還發想出催生高性能3 Series車型的計畫,並於1986年正式發表第1代M3後,不斷稱霸各地房車賽場與公路,且至今已推出4代、多款衍生車型,是M家族中最具運動氣息、也最令車迷津津樂道的車系。

第1代M3 (原廠底盤代號E30)
生產年份:1986~1992年

23.jpg
1981年、BMW第一輛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超級跑車M1停產後,當時的執行長Eberhard Kuenheim便開始計畫全新高性能車款的推出,並在一次視察Motorsport GmbH的行程中,對著天才工程師Paul Rosche說到:3 Series需要一具更運動化的引擎,之後Paul Rosche便一邊進行M635CSi與第1代M5的開發,一邊進行第1代M3的測試發展,並以拿下WTCC (World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為目標;於是1986年、Motorsport GmbH替全球性能迷們帶來了原廠底盤代號E30的第一代M3,並正式開啟了M3的傳奇。

不同於當時一般3 Series都是出自工廠生產線裡大量生產,幾乎可以說是為參賽而生的第1代M3,是由Motorsport GmbH手工組裝而成,因此設計師特別替第1代M3換上了更霸氣的前/後下擾流、徹底外擴的前/後葉子鈑,可容納寬度達7J的15吋輪圈 (輪胎尺碼為前、後:205/55R15),並對C柱與行李廂蓋的造型進行修改,以加裝原廠尾翼,且內裝換上兩張跑車座椅、M款3輻式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和踏板,最後再於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上「M3」三色銘牌,給人極為硬派的視覺形象。
24.jpg
為參賽而生的第1代M3,是由Motorsport GmbH手工組裝而成,不但換上了更霸氣的前/後下擾流、徹底外擴的前/後葉子鈑,並在行李廂蓋後方加裝原廠尾翼,且內裝換上兩張跑車座椅、M款3輻式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和踏板,給人極為硬派的視覺形象。
動力方面,儘管當時3 Series還有排氣量2.7及3.3升的直列6缸引擎車型,但在輕量化與平衡性的考量下,Motorsport GmbH替第1代M3搭載的是,一具引擎代號S14B23 (簡稱S14)、排氣量2.3升的直列4缸自然進氣 (實際排氣量2,302c.c.),並搭配4喉直噴系統,不但最高可在引擎轉速6,750rpm時、輸出200匹最大馬力,24.4公斤米的最大扭力則可於引擎轉速4,750rpm時提供 (美規車型則是調降至195匹/23.0公斤米),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與後輪驅動系統後,最快可在6.9秒將車重僅1,200公斤的第1代M3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可達235公里。
25.jpg
第1代歐規M3搭載的是一具引擎代號S14、排氣量2.3升的直列4缸自然進氣,搭配4喉直噴系統,可輸出200匹馬力與24.4公斤米扭力,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6.7秒,極速則可達235公里。
而且驚人的是,初代M3誕生後的隔年,Motorsport GmbH便將它投入激烈的WTCC賽事,且旋即便在車手Roberto Ravaglia的操駕下拿到了首場冠軍,並在接下來的1,628天內、拿到了1,436次的勝利,成為當時房車賽中最強悍的車款,且還贏得兩次DTM (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即英文German Touring Car Masters) 德國房車錦標賽的冠軍。
26.jpg
初代M3賽車不但一投入WTCC賽事便拿到了首場冠軍,成為當時房車賽中最強悍的車款,且在全球各地拉力場上也都看得到它的身影,是全方位的賽車。
此外,儘管第1代M3在1986至1991年間、只生產了16,202輛 (其中還包括786輛M3 Convertible雙門敞蓬車型),其中還包括1988年時,為了投入DTM賽事,Motorsport GmbH特別限量生產了505輛將最大馬力提升至220匹的M3 Evolution,以符合賽會對於參賽車最低生產量的標準,以及1989年再度推出、外觀空力套件進行小幅修改的500輛M3 Evolution II;並於1990年第3度限量發表601輛將S14引擎排氣量提升至2.5升 (實際排氣量2467c.c.)、最大馬力達238匹的M3 Sport Evolution (其中1輛為M3 Sport Evolution Convertible敞篷車型),除了擁有從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僅6.1秒的成績,極速也攀升到247公里,成為最強的第1代M3。
27.jpg
在1986至1991年的生命週期間,第1代M3一共也只生產了16,202輛,且其中還包括有786輛極為罕見的M3 Convertible雙門敞蓬車型。
第2代M3 (原廠底盤代號E36)
生產年份:1992~1999年


隨著BMW於1990年堆出原廠底盤代號E36的3 Series,1992年2月、Motorsport GmbH也推出了第2代M3 Coupé雙門跑車,並以其為基礎、1994年發表M3 Sedan房車、1997年追加M3 Convertible雙門敞篷車型,繼續延續了M3傳奇。
28.jpg
BMW於1990年堆出原廠底盤代號E36的3 Series後,1992年2月、Motorsport GmbH也推出了第2代M3 Coupé雙門跑車 (圖中),並以其為基礎、1994年發表M3 Sedan房車 (圖左)、1997年追加M3 Convertible雙門敞篷車型。
不過,由於第1代M3過於硬派的設定,被部分駕駛人抱怨其很難在一般公路上舒適的駕駛,所以第2代M3在設計之初,便朝向可兼顧舒適性而進行研發;也因此、車身尺碼加大後的第2代M3,外觀並不像換上大量專屬車身鈑件的前代車型那麼誇張霸氣;與標準版底盤代號E36的3 Series相比,只更換了下方開口更大的前/後保險桿下擾流、側裙、流線型車外後視鏡與17吋的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後:235/40R17),並於內裝換上兩張專屬M款跑車桶形座椅、M款4輻式真皮方向盤與M款真皮排檔頭,且更換M款專屬黑色儀表板。
29.jpg
第2代M3的外觀並不像前代車型那麼誇張,只更換了下方開口更大的前/後保險桿下擾流、側裙、流線型車外後視鏡與17吋的鋁圈,但內裝依舊換上了兩張專屬M款跑車筒形座椅、M款4輻式真皮方向盤與M款真皮排檔頭。
引擎室內、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2代M3,則是分有歐規/美規,以及前期和後期車型:歐規前期M3,搭載的是引擎代號S50、排氣量3.0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2,990c.c.),可在引擎轉速7,000rpm輸出286匹最大馬力,最大扭力32.6公斤米則可在引擎轉速3,600rpm時輸出,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後,可在6.0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

30.jpg
引擎室內、第2代M3分有歐規/美規,以及前期和後期車型,歐規後期車型搭載排氣量擴增至3.2升的直6自然進氣引擎,動力輸出高達321匹馬力與35.7公斤米扭力。
1996年、第2代M3進行小改款動力升級,推出名為M3 Evolution的歐規後期車型,將引擎代號S50的3.0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之排氣量擴增至3.2升 (實際排氣量3,201c.c.),可在引擎轉速7,400rpm輸出321匹最大馬力,最大扭力35.7公斤米則可在引擎轉速更低的3,250rpm時輸出,且換裝6速手排變速箱,以及6速SMG (Sequential M Gearbox) 電子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可在5.6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同樣被電子限速器限制在250公里,且將輪胎尺碼升級為前:225/40R17、後:245/40R17,對應動力的大幅提升。
31.jpg
1996年、第2代M3進行小改款動力升級,推出名為M3 Evolution的歐規後期車型,將3.0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之排氣量擴增至3.2升,動力輸出也一併提升至321匹馬力與35.7公斤米扭力,且首次可搭配6速SMG電子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可在5.6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然而美規後期M3部分,雖然同樣是配置引擎代號S50、排氣量3.2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201c.c.),但最大馬力依舊維持在240匹,最大扭力則小幅提升至31.5公斤米,且同樣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與4速自排變速箱的車型。


32.jpg
第2代M3不但曾於1994年限量推出過500輛M3 GT限量車型 (圖上),將最大馬力與最大扭力分別調校至295匹和32.9公斤米,並於1997年發表為參加1994 ADAC German GT Cup Touring Car賽事而生的寬車體版M3 GTR (圖下)。
第3代M3 (原廠底盤代號E46)
生產年份:2000~2006年


2000年10月登場的第3代M3,則是M GmbH以1998年發表、原廠底盤代號E46之3 Series為基礎所打造車款,車身形式則提供有Coupé雙門跑車與Convertible雙門敞篷兩種車型。
33.jpg
2000年10月登場的第3代M3,則是M GmbH以1998年發表、原廠底盤代號E46之3 Series為基礎所打造車款,車身形式取消了Sedan 4門房車車型之設定,僅提供Coupé雙門跑車與Convertible雙門敞篷兩種車型。
由於第2代M3的外型,曾被少部分車迷批評與一般3 Series過於接近,所以M GmbH在進行第3代M3之外觀設計時,特別替它們重新打造了截然不同的前/後下擾流與保險桿、側裙與流線後視鏡,並將輪弧加寬20mm、換上18吋輪圈 (輪胎尺碼為前:225/45R18、後:255/40R18),且於前葉子鈑崁入鰓狀散熱柵。
34.jpg
與標準3 Series相比,第3代M3的外觀不但換上了前/後下擾流與保險桿、側裙與流線後視鏡,並將輪弧加寬20mm、換上18吋輪圈,且於前葉子鈑崁入鰓狀散熱柵。
至於第3代M3的內裝鋪陳則是與歷代M車款一樣,都換上了兩張真皮跑車桶型座椅 (附電動調整功能)、M款3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還更換了質感更好的皮革來包覆座艙,並於水箱護罩、行李廂蓋後方、方向盤下緣、排檔桿頭與門檻等處都崁上「M3」銘牌,突顯M家族的性能形象。
35.jpg
第3代M3的內裝與歷代M車款一樣,都換上了兩張真皮跑車座椅、M款3輻式真皮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並更換質感更好的皮革來包覆座艙,且於方向盤下緣、排檔桿頭都崁入「M3」銘牌,突顯M的性能形象。
動力方面,與前兩代M3一樣、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3代M3,也有分歐規與美規兩種車型:歐規M3搭載引擎代號S54、排氣量3.2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246c.c.),可在引擎轉速7,900rpm輸出343匹最大馬力,最大扭力37.2公斤米則可在引擎轉速4,900rpm全數輸出,並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或6速SMG (Sequential M Gearbox) II電子序列式手排變速箱,都可在5.1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M3 Convertible則需5.5秒),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
36.jpg
第3代M3無論歐規或美規車型,都是搭載引擎代號S54、排氣量3.2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但歐規車型可輸出343匹馬力與37.2公斤米扭力,而美規車型則是有333匹馬力與36.0公斤米扭力的水準。
美規M3方面,則是同樣配置引擎代號S54、排氣量3.2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亦為3246c.c.),最大馬力也有333匹的水準,最大扭力則降至36.0公斤米,且同樣可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或6速SMG (Sequential M Gearbox) II電子序列式手排變速箱。

而且在2000至2006年間,不但一共有85,744輛第3代M3駛出BMW的生產線,且其中還包括於2001年推出、換裝4.0升V8引擎的M3 GTR,不但擁有高達350匹之最大馬力 (賽車版則有500匹的馬力輸出),最大扭力也已提升至47.6公斤米,並於2003年限量推出1,400輛馬力輸出提升至360匹、車重減輕至1,385公斤 (標準歐規M3 Coupé雙門車型的車重為1,570公斤) 的M3 CSL (Coupé雙門、Sport運動與Leicht輕量),不但有向前輩3.0 CSL致敬之意,也再次重申M家族與賽車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即便不是為了參賽而生,但第3代M3依舊非常活躍於各地的房車賽及耐久賽事。
37.jpg
2001年推出的M3 GTR (圖上),是M3車系首見搭載V8引擎的車款,賽車版有高達450匹的馬力輸出,而2003年限量推出1,400輛的M3 CSL車型,則是將3.2升直6引擎的馬力輸出提升至360匹、車重減輕至1,385公斤的輕量化車型。
第4代M3 (原廠底盤代號E90/92/93)
生產年份:2007年~

38.jpg
發表於2007年3月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原廠底盤代號依Sedan 4門房車、Coupé雙門跑車與Convertible雙門敞篷分別為E90、E92與E93的第4代M3。

2007年3月日內瓦車展後,BMW陸續推出原廠底盤代號分別為E90、E92與E93的第4代M3 Coupé雙門跑車'、M3 Convertible雙門敞篷跑車與M3 Sedan房車,也正式將M3車系帶至V8的領域。
先前曾搭載於底盤代號E46之M3 CSL與M6 Coupé上的碳纖維車頂,也已同樣出現在第4代M3的雙門Coupé車型上,車側與車尾則是同樣搭載有M家族著名的散熱鰭孔,並鑲有「M」家族三色廠徽,且換裝4出式尾段排氣管,突顯特殊地位;此外,2008年原廠還替其進行過小改款升級,換上了更為現代化的頭/尾燈組。
39.jpg
第4代M3的外觀不但於車頭前保險桿換上擁有三格式開口的進氣壩、提供更佳的散熱效益,以及流線型後視鏡、4出式排氣尾段,並特別將鋁合金引擎蓋中央隆起,並挖有散熱開孔,和葉子鈑鰓狀散熱柵,性能血統展露無疑。
內裝設計部份,第4代M3則是採用了真皮內裝搭配碳纖維飾板,且標準配備M款3輻式藍/紅縫線多功能跑車方向盤、M款雙前座電動調整跑車座椅、M款門檻飾條,並將左/右雙區恆溫空調、BMW iDrive含衛星導航系統、BMW Professional CD音響主機含硬碟,以及擁有DVD、MP3功能、USB音源插槽和harman/kardon 13支喇叭的高傳真立體聲音響列入配備清單。
40.jpg
第4代M3的內裝則是採用真皮內裝搭配碳纖維飾板,且標配M款3輻式真皮多功能跑車方向盤、M款雙前座電動調整跑車座椅,並將雙區恆溫空調、BMW iDrive系統、BMW Professional CD音響主機等列入配備清單。
至於第4代M3的傳動系統,則是維持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M家族傳統設定,並裝上原廠引擎代號S65、自第4代M5的5.0升V10引擎修改而來之4.0升V8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999c.c.),除了可在引擎轉速8,300rpm時、輸出420匹的最大馬力,還擁有40.8公斤米的最大扭力,搭載7速M-DCT自手排變速箱的M3 Coupé車型,可於4.6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系統限制於250公里,M3 Sedan房車也可於4.7秒完成,即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
41.jpg
全面V8化的第4代M3,則是搭載一具4.0升V8自然進氣引擎,可輸出420匹馬力與40.8公斤米扭力,搭載7速M-DCT自手排變速箱的車型,可於4.6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
底盤方面,第4代M3則是採用50:50的車身配重,且擁有可主動調整左/右輪轉速比例與單獨傳輸的可變式M款限滑差速器、輕量化具防潛功能的鋁合金雙接頭彈簧柱、5連桿後懸吊系統與兩段式調整Servotronic電子伺服式動力轉向系統,可提供充配的駕駛樂趣。

繼Coupé雙門跑車、4門房車車型陸續推出後,2008年1月、M GmbH則是替第4代M3增加了硬頂敞篷車型:M3 Convertible車型,搭載與原廠底盤代號E93之3 Series Convertible車型相同的電動硬頂,可在22秒自動完成開或關篷的動作,且提供鑰匙遙控功能,在車外也能隨心操作;至於動力系統上,M3 Convertible則是沿用第4代M3的4.0升V8引擎,可輸出420匹最大馬力,40.8公斤米的最大扭力則可在引擎轉速3,900rpm盡現,搭載7速M-DCT自手排變速箱的車型,可於4.6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系統限制於250公里,表現與雙門Coupé車型一樣出色。
42.jpg
2008年1月、第4代M3增加了硬頂敞篷車型:M3 Convertible,搭載與原廠底盤代號E93之3 Series Convertible車型相同的電動硬頂,可在22秒自動完成開或關篷的動作,且提供鑰匙遙控功能。
2009年11月時,第4代M3則是推出了以M3 Coupé為底改裝之M3 GTS限量車款,不但換上輕量化車門夾層、鈦金屬滅音尾管與碳纖維尾翼,並卸除後廂座椅、空調系統與音響設配,且將V8引擎的排氣量擴充至4.4升,搾出450匹的最大馬力,能夠讓它僅需4.4秒就能完成靜止到100公里的加速,極速則可達305公里;再於車內裝上賽車用的桶型座椅、碳纖維飾板、M款3輻式Alcantara麂皮方向盤、6點式安全帶與賽車用的滅火器,變身隨時可下場比賽的道路用車。
43.jpg
2009年11月,第4代M3推出以M3 Coupé為底改裝之M3 GTS限量車款,將V8引擎的排氣量擴充至4.4升,搾出450匹的最大馬力,且內裝鋪陳完全向賽車看齊。
有趣的是、2011年4月1日當天,M GmbH還曾以標準M3 Coupé雙門跑車為基礎,沿用4.0升V8動力與底盤懸吊,試驗性地推出擁有420匹最大馬力、450公斤貨斗乘載能力的M3 Pickup,不過這輛極速上看300公里的高性能貨卡,並沒有量產的計畫。
44.jpg
2011年4月1日,M GmbH以標準M3 Coupé雙門跑車為基礎,沿用4.0升V8動力與底盤懸吊,試驗性地推出擁有420匹最大馬力的M3 Pickup,打造出極速上看300公里的高性能貨卡。
同年6月,BMW與M GmbH還於德國Nürburgring賽道上推出一款名為M3 CRT的限量車款,車名的「CRT」代表Carbon Racing Technology碳纖維賽車科技,以標準版第4代M3 Sedan房車為基礎,大量運用CFRP碳纖維複合材料來達到整車輕量化,且提升剛性;動力部份,M3 CRT則搭載與M3 GTS相同的4.4升V8引擎,最大馬力450匹能在8,300rpm時宣洩而出,44.8公斤米最大扭力則可在3,750rpm湧現,搭配附換檔撥片的7速雙離合器M DCT變速箱,能繳出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僅需4.4秒的成績,極速設定在290公里,全球限量打造67輛,是最稀有的第4代M3,且隨著特式車型的推出,也等於預告了新一代M3 (或改名為M4?)的即將誕生。
45.jpg
M3 CRT的「CRT」代表Carbon Racing Technology碳纖維賽車科技,是以標準版第4代M3 Sedan房車為基礎,大量運用CFRP碳纖維複合材料來達到整車輕量化,動力部份則配置與M3 GTS相同的4.4升V8引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6: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誕生於1985年的第1代M5,其實就是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28之5 Series房車的高性能版本,擁有驚人的286匹馬力;而如今、經過5代車型演化後,2011年發表、原廠底盤代號F10的第5代M5,雖然同樣採低調的4門房車設定,但馬力早已上漲至令人吒舌的560匹境界,重新改寫了高性能房車的定義。

第1代M5 (原廠底盤代號E28)
生產年份:1985~1988年


儘管早在1979年、Motorsport GmbH便曾經以原廠底盤代號E12的5 Series為基礎、推出過一款搭載3.5升引擎的M535i,但由於M535i的引擎非出自Motorsport GmbH之手,所以一般公認第1代M5,其實是1985年於慕尼黑工廠手工打造、以原廠底盤代號E28之5 Series房車改裝調校而來的M5。

46.jpg
雖然早在1979年、Motorsport GmbH便曾經以原廠底盤代號E12的5 Series為基礎、推出過一款搭載3.5升引擎的M535i (圖上),但由於M535i的引擎並非出自Motorsport GmbH,所以一般公認1985年於慕尼黑工廠手工打造、以原廠底盤代號E28之5 Series房車改裝調校而來的M5,才是第1代M5M。
僅生產2,191輛的第1代M5,外觀與當年標準版5 Series其實相差無幾,除了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造型低伸的下擾流,增加高速穩定性外,還於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了一支尾翼,並於車頭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有「M5」銘牌,低調地展現著M GmbH部門前身:Motorsport GmbH的實力。

47.jpg
第1代M5的外觀與當年之5 Series相差無幾,僅有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造型低伸的下擾流、增加高速穩定性,並在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尾翼,再於車頭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有「M5」三色銘牌而已。

48.jpg
第1代M5的內裝與一般E28 5 Series差不多,僅換上兩張電動跑車座椅、3輻式跑車方向盤與真皮排檔桿頭,並採用觸感更好的皮革來包覆座艙。
性能表現方面,與第1代M6/M635CSi一樣,推出時間較晚的第1代M5,也有歐規與美規車型,歐規M5配置的是向M1超級跑車借來、原廠引擎代號M88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453c.c.),最大馬力由277匹調升至可在引擎轉速6,500rpm時輸出286匹,最大扭力則可在引擎轉速4,500rpm時爆發34.4公斤米,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與前置引擎、後輪驅動底盤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 (約時速96公里) 可在6.2秒完成,極速則可達246公里。

49.jpg
第1代歐規M5配置的是向M1超跑借來、原廠引擎代號M88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286匹,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 (約時速96公里) 可在6.2秒完成,定義了高性能4門房車的基準。
至於美規M5,Motorsport GmbH則是替它們換上引擎代號S83B35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453c.c.),能在引擎轉速6,500rpm時輸出256匹馬力,最大扭力33.6公斤米則能在引擎轉速4,500rpm湧現,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需6.5秒,極速則為238公里。

第2代M5 (原廠底盤代號E34)
生產年份:1989~1995年


隨著第1代M5的功成身退,1989年、BMW與Motorsport GmbH也以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34的5 Series為基礎,推出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2代M5,且於1992年推出M5家族首款旅行車:M5 Touring。

50.jpg
1989年、BMW與Motorsport GmbH以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35的5 Series為基礎,推出了第2代M5,且於1992年推出M5家族首款旅行車:M5 Touring (圖右)。
承襲歷代M家族車款的低調作風,手工組裝的第2代M5與同期M5 Touring的外觀,也與當年標準版5 Series和5 Series Touring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同樣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更加低伸的下擾流,並於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尾翼、換上17吋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後:255/40R17),且於車頭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有「M5」銘牌而已;而在內裝方面,第2代M5則是換上了黑色紅指針儀錶鈑、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都更為出色的電動調整跑車座椅、3輻式M款跑車方向盤,且中控台、門內飾板與所有座椅椅面都採用了觸感更好的皮革。

51.jpg
第2代M5的外觀與當年標準版5 Series相同,僅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更低伸的下擾流,並於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尾翼、換上17吋鋁圈而已,內裝則是換上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都更為出色的電動調整跑車座椅、3輻式M款跑車方向盤。
動力表現方面,原廠底盤代號E34的M5與M5 Touring,雖沒有歐規與美規車型的不同,但由於曾在1992年進行過一次性能提升的小改款工程,所以有前期與後期兩種差異。前期型第2代M5,搭載的引擎代號S38B36的3.5升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535c.c.),可在引擎轉速6,900rpm輸出315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4,750rpm提供36.7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5速手排變速箱,可在6.3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

52.jpg
後期型第2代M5搭載排氣量3.8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可輸出340匹馬力和40.8公斤米扭力,並於1992年將手排變速箱由5速升級為6速,可在5.9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至於1991年以後的後期型第2代M5,則是搭載引擎代號S38B38、由S38B36擴缸至3.8升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3,795c.c.),可在引擎轉速6,900rpm輸出340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4,750rpm提供40.8公斤米最大扭力,且75%的扭力可在引擎轉速1,800rpm時湧現,1992年還升級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可在5.9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限制在280公里,表現一點也不遜於現在的高性能房車。

而在1995年停產前,1993年已改名M GmbH部門的Motorsport GmbH,一共生產了12,254輛第2代M5,且其中有891輛為當時地表上最快速的旅行車:M5 Touring。

第3代M5 (原廠底盤代號E39)
生產年份:1998~2003年


由於前兩世代的M5在市場上大有斬獲,所以Mercedes-Benz很快地也特別打造了E55 AMG前來指名挑戰,於是當原廠底盤代號E39的5 Series房車推出3年之後,1998年3月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已於1993年正式更名為M GmbH,便正式發表了這款擁有400匹最大馬力,維持採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3代M5。

53.jpg
當原廠底盤代號E39的5 Series房車推出3年後,1998年3月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M GmbH便正式發表了這款擁有400匹最大馬力的第3代M5。
與前兩代M5的低調作風稍有不同,第3代M5在外觀方面,不但換上了專屬的下方開口加大型前保險桿與下擾流、流線型後視鏡與18吋鋁合金輪圈 (輪胎尺碼則為前:245/40R18、後:275/35R18),且特別將尾段排氣管設計成誇張的左/右4出式設計,彷彿在向對手宣戰。座艙內,第3代M5則是大幅提昇豪華質感,除了將中控台、車內飾板及座椅椅面全數換成真皮包覆外,還可選配多種木紋飾板,且標配M款3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與與擁有「M5」三色徽飾的金屬門檻。

54.jpg
第3代M5的外觀換上了專屬的前保險桿與下擾流、流線型後視鏡、18吋鋁合金輪圈,且特別將尾段排氣管設計成誇張的左/右4出式設計。
55.jpg
第3代M5的座艙除了將中控台、車內飾板及座椅椅面全數換成真皮包覆外,還可選配多種木紋飾板,且標配M款3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款真皮排檔頭與擁有「M5」三色徽飾的金屬門檻。
躺在第3代M5引擎室內的,則是一具原廠引擎代號S62的8喉直噴、5.0升V8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4,941c.c.),也是M家族首顆高轉速V8引擎,紅線轉速高達7,000rpm,不但可在引擎轉速6,600rpm輸出400匹的最大馬力,引擎轉速3,800rpm時則可爆發51.0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後,還可於短短5.3秒便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控制在250公里,而且一但解除限速,便可直衝301公里,是當時性能最強悍的4門房車。

56.jpg
第3代M5搭載的是原廠引擎代號S62的8喉直噴、5.0升V8自然進氣引擎,也是M家族首顆高轉速V8引擎,可輸出400匹馬力和51.0公斤米扭力,搭配6速手排變速箱後,還可於短短4.6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比較可惜的是,第3代M5雖然截至2003年停產前,一共製造了20,482輛,卻沒有設計旅行車型,直到第4代M5推出後,才有新一代M5 Touring問世。

第4代M5 (原廠底盤代號E60/61)
生產年份:2005~2010年


2004年3月、BMW與M GmbH於瑞士日內瓦車展推出Concept M5概念車後,隔年BMW便發表了原廠底盤代號E60的第4代M5,並在2007年1月以原廠底盤代號E61的5 Series Touring為基礎、追加推出了M5 Touring旅行車型。

57.jpg
2004年3月、BMW與M GmbH於瑞士日內瓦車展推出Concept M5概念車後,隔年BMW便發表了原廠底盤代號E60的第4代M5,並在2007年1月以原廠底盤代號E61的5 Series Touring為基礎、追加推出了M5 Touring旅行車型。
與每一款高性能M家族成員一樣,M5與M5 Touring的外型也延續了E60 5 Series房車及E61 5 Series Touring旅行車的設計,但在細部設計上,卻又透過換裝三格式下氣壩、葉子鈑鰓狀飾板、具流線曲面的車外後視鏡,以及更為突出的側裙造型,強化了動感氣息,且於車尾換裝4出式尾段排氣管、後下擾流翼,加上M款專屬多輻式19吋輪圈 (輪胎尺碼為前:255/40R19、後:285/35R19),並在水箱護罩、車尾行李廂及鰓狀飾板處,崁有「M5」三色標誌,彰顯M Power的光榮歷史。

58.jpg
第4代M5的外觀不僅換上了三格式下氣壩、葉子鈑鰓狀散熱飾板與具流線曲面的車外後視鏡,車尾還裝有霸氣的4出式尾段排氣管與後下擾流翼。
第4代M5與M5 Touring的座艙內,則是維持著與E60 5 Series房車及E61 5 Series Touring旅行車相同的佈局,但換上了M款3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款黑色紅指針儀表板、M款HUD抬頭顯示器,可投射出檔位、車速與引擎轉速等行車資訊,並提示最佳換檔時機;此外,M GmbH還替它們準備了M款多功能電動跑車座椅,可設定三段加熱功能,並配備M Drive按鍵,駕駛人只要輕輕按下方向盤上M Drive按鍵,就可以啟動預先設定好的駕駛偏好模式,包含Drivelogic換檔模式、電子避震器設定、抬頭顯示器及座椅包覆等。

59.jpg
第4代M5的座艙則是換上了M款黑色紅指針儀表板、M款3輻式多功能方向盤、M款HUD抬頭顯示器,可投射出檔位、車速與引擎轉速等行車資訊,以及M款多功能電動跑車座椅,可設定三段加熱功能。
引擎蓋下,M GmbH則是替第4代M5與M5 Touring配置了一具引擎最高轉速可達8,250rpm的5.0升V10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4,999c.c.),可在引擎轉速7,750rpm時輸出507匹最大馬力,較第3代M5所搭載之V8引擎的400匹足足提高了25%,且引擎轉速6,100rpm時的可爆發53.02公斤米之最大扭力,搭配7速SMG Drivelogic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後,房車版本擁有4.7秒完成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的實力、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250公里,而M5 Touring旅行車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亦只需4.8秒,僅僅比四門車款慢了0.1秒。

60.jpg
引擎蓋下,第4代M5車系配置一具引擎最高轉速可達8,250rpm的5.0升V10自然進氣引擎,可爆發507匹馬力與53.02公斤米扭力,搭配7速SMG Drivelogic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後,房車版擁有4.7秒完成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的實力,而M5 Touring旅行車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亦只需4.8秒。
此外,維持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4代M5與M5 Touring,優異的動態表現、除了可歸功於7速SMG Drivelogic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外,還得依靠智慧型輕量化車身結構、高性能煞車系統及可變差速器,且鋁合金電子避震器還擁有連續無段調整軟硬之設定,並可依個人需求選擇舒適、中性及跑車三種模式,展現了敏捷靈活的身手與無限的駕乘樂趣。

61.jpg
此外,第4代M5與M5 Touring還擁有輕量化車身結構、高性能煞車系統及可變差速器,且鋁合金電子避震器還擁有連續無段調整軟硬之設定,並可依個人需求選擇舒適、中性及跑車三種模式。
第5代M5 (原廠底盤代號F10)
生產年份:2011年~


2011年4月中國上海車展以Concept M5概念車身份現身、6月中BMW便正式發表的全新第5代M5,是以原廠底盤代號F10之現行5 Series為基礎加以性能提升而來,所以在5 Series房車的輪廓下,第5代M5的外觀大致沿用了Concept M5概念車的定調:招牌的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與附有LED日間行車燈的氙氣頭燈組之下,換上了醒目的三格式進氣壩下擾流,負起導引氣流、提供引擎進氣和散熱的功用,且前保桿下緣還加入前翼設計,使車頭的造型更為霸氣。

62.jpg
2011年4月中國上海車展以Concept M5概念車 (圖上) 身份現身、6月中BMW便正式發表的第5代M5,是以原廠底盤代號F10之現行5 Series為基礎加以性能提升而來,外觀換上了醒目的三格式進氣壩下擾流,負起導引氣流、提供引擎進氣和散熱的功用,且前保桿下緣還加入前翼設計。
車側部分,第5代M5則是於前葉子鈑挖有散熱鰓孔,中央並嵌入轉向指示燈與「M5」三色徽飾,彰顯M家族的不凡氣勢,兩側後視鏡上緣採用與車身同色烤漆,下緣則施以黑色處理,且換上標配的19吋M款輕量化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265/40R19、後:295/35R19),並可升級20吋5輻雙肋設計的M款輕量化鋁圈,氣勢十足。左/右4出式尾段排氣管與刻意不誇大的行李廂小鴨尾翼,則是新世代M5的聚焦點,後保險桿下緣中央還備有底盤分流器,宣示其桀驁不馴的澎湃性能

63.jpg
新世代M5不但前葉子鈑挖有散熱鰓孔,中央並嵌入轉向指示燈與「M5」三色徽飾,彰顯M家族的不凡氣勢,且換上19吋M款輕量化鋁圈,以及左/右4出式尾段排氣管與刻意不誇大的行李廂小鴨尾翼。
寬敞的車室空間內,新世代M5除了改披覆觸感更精緻的Merino真皮外,前座還換上了兩張M款跑車化運動座椅上,頭枕並壓有「M」徽飾,車內飾板則為刷紋處理的鋁合金材質,並搭配有M款3輻式多功能方向盤、M款彩色HUD抬頭顯示器資訊等配備,且4區恆溫空調、雙前座電調座椅附記憶功能、Professional CD音響等配備俱全。

64.jpg
新世代M5的前座換上了兩張M款跑車化運動座椅,頭枕並壓有「M」徽飾,車內飾板則為刷紋處理的鋁合金材質,並搭配有M款3輻式多功能方向盤、M款彩色HUD抬頭顯示器資訊等配備。
而且在M款多功能方向盤上,第5代M5還設計了2組M Drive快速鍵,駕駛人可利用iDrive系統事先設定引擎輸出曲線、Servotronic轉向系統、Drivelogic換檔邏輯,以及動態阻尼控制系統模式等參數,並在按下M Drive快速鍵後,完成預選之參數。

65.jpg
第5代M5的M款真皮多功能方向盤上,設計了2組M Drive快速鍵 (圖左),駕駛人可利用iDrive系統事先設定引擎輸出曲線、Servotronic轉向系統、Drivelogic換檔邏輯,以及動態阻尼控制系統模式等參數,並在按下快速鍵後完成預選之參數。
車身前方的引擎室內,乃是M5車系史上第一具渦輪增壓引擎,這具效能更佳的4.4升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V8引擎 (實際排氣量4,395c.c.),可謂集BMW動力科技之大成,不但將Efficient Dynamics高效動力科技和賽事所累積的經驗融入其中,並結合了HPI高壓缸內直噴、Valvetronic進氣端可變汽門揚程技術、Double-VANOS進排氣可變汽門正時技術與雙渦流雙渦輪增壓等先進技術。除了可在引擎轉速6,000至7,000rpm間、輸出560匹最大馬力,高達69.3公斤米的扭力還可在引擎轉速1,500至5,750rpm區間內形成扭力高原,遠勝前代M5的507匹馬力與53公斤米扭力,且燃油耗損卻能減低超過30%、二氧化碳排放量則為232g/km。

66.jpg
新世代M5的引擎室內乃是M5車系第一具渦輪增壓引擎,這具排氣量4.4升的M 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V8引擎除了可輸出560匹馬力與69.3公斤米扭力外,且燃油耗損較前代車系減低超過30%、二氧化碳排放量則為232g/km。
而且在搭配7速M DCT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下,新世代M5還能夠在4.4秒完成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從靜止加速到時速200公里也僅需13秒便能完成;在電子系統限制下,極速為250公里,若加選Driver's Package性能套件,則可解除封印,讓新世代M5擁有極速高達305公里的出色表現。

67.jpg
搭配7速M DCT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新世代M5不僅能在4.4秒完成由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從靜止加速到時速200公里也只需13秒便能完成,且若加選Driver's Package性能套件,還擁有極速高達305公里的出色表現。
在優異的動力和傳動系統組合外,M GmbH部門同時也為新一代M5準備了多項利器,包括Active M Differential主動式M款差速器,可利用採多片式離合器結構的電子式限滑差速器,結合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簡稱DSC)、油門深度、車輪轉速和偏航角等數據,以0至100%的比例,主動鎖定控制左/右後輪的扭力輸出,使車輛在彎道或抓地力差異下,仍可維持優異的循跡表現,而且重新調校懸吊系統,再將Dynamic Damper Control動態阻尼控制系統也列為標配,駕駛人可選擇Comfort、Sport和Sport Plus三種模式,反應不同的車輛動態表現,重新改寫高性能4門房車的定義。
68.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61

主題

271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 ♪ 少女時代™ ✿ 임윤아 ☞ 不眷戀任何權力

積分
100

成家立室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7 16: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料很詳盡亦很清晰,清楚知道BMW的歷史!宜家小弟知道BMW係以製作飛機起家...多謝師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806

主題

11萬

回帖

104萬

積分

141正式版主

花無常開~月無常圓 ~珍惜目前 ...

積分
1046273

「影音Hi-Fi」勳章「性愛專家」勳章「電玩大使」勳章「賭神」勳章「玩具模型」勳章「廣告/設計」勳章「遊藝專家」勳章「棋藝大師」勳章「爆笑王」勳章「爬山遠足」勳章「動漫一族」勳章《健美之星》勳章「數碼達人」勳章「生活常識」勳章「各行各業」分區勳章「消閒興趣」分區勳章「魚樂無窮」勳章「車迷天地」勳章特嗜章收藏家勳章「觀星入門」勳章「AV達人」勳章「潮流時尚」勳章「資源分享」分區勳章「痴線佬」勳章「飲食健康」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資訊情報」分區勳章「自然大使」勳章「雙子座」勳章成家立室勳章四台股神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精華帖王勳章萬千寵愛勳章傑出成就勳章141榮譽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貼圖之星」勳章「戲劇之王」勳章「博學多才」勳章「體育精神」勳章「為食之神」勳章「能言善辯」勳章「型男嗜好」勳章「音樂大師」勳章「141玩家」勳章「攝影達人」勳章「創作大師」勳章「神州之星」勳章「玄機妙算」勳章版主勳章長時間服務勳章終身成就勳章勝利勳章熱爆勳章141紳士勳章群組紀念勳章論譠元老勳章十萬帖勳章

發表於 2013-1-7 16: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M 系當然好,但呢一系嗰個premium mark up 得異常貴,有d over-price !
心悅誠服,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你的胸襟,風度,包容,以及誠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594

主題

2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141靚女勳章「貼圖之星」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群組紀念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1-7 17: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7 16:04
原名Motorsport GmbH的M GmbH,1972年成立之初、本是BMW設立來參與賽車運動的特殊部門,後來才逐漸轉變為參 ...

多謝歷史介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玩具模型」勳章《健美之星》勳章「白羊座」勳章收藏家勳章「音樂大師」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1-7 19:5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多懷舊車款
隨時間...記憶褪去一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7 23:51:52 | 顯示全部樓層
M系, 係寶馬標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3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

發表於 2013-1-8 01:04:14 | 顯示全部樓層
///M POWER 讚讚讚!我非常喜歡喔!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8 08:56:42 | 顯示全部樓層
差唔多一百年
【波波池】

讓不同乳系人士交流、分享,歡迎所有巨乳、美乳、貧乳愛好者加入……如果你地加入到的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7

主題

5873

回帖

2萬

積分

超級元老

二百人斬245-29May24

積分
29309

成家立室勳章「友誼大使」勳章141紳士勳章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精彩啊~
USB世紀食譜:觀塘金僑Cherry
1仔世紀食譜:SSP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67

主題

236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貼圖之星」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24:23 | 顯示全部樓層
BMW M series, very detailed history and description, 内容丰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41

主題

5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萬千寵愛勳章141榮譽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博學多才」勳章「體育精神」勳章「性愛專家」勳章「陽光田園」勳章「車迷天地」勳章群組紀念勳章勝利勳章141紳士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40:55 | 顯示全部樓層
devilevano1 發表於 2013-1-7 16:04
誕生於1985年的第1代M5,其實就是當時原廠底盤代號E28之5 Series房車的高性能版本,擁有驚人的286匹馬力; ...

我始終覺得, 直6引擎先係最純種血統既M power~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主題

1萬

回帖

4萬

積分

超級元老

good reader

積分
46945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41:45 | 顯示全部樓層
BMW very good car i like i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主題

2萬

回帖

10萬

積分

141見習版主

乜乜七七雜工

積分
101831

「天蠍座」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萬千寵愛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演藝傳播」勳章見習版主勳章141紳士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45:39 | 顯示全部樓層
bmw~~我至愛
希望有$$可以買到一架~~
實在太靚啦
唔好浪費你支炮, 入黎
軍事研究

一齊做真男人

由朝坐到晚 運動少 週身骨痛精神壞 無佢o黎保養 快蒼老 易捱壞
我地咁辛苦 擒高擒低靠腰力 靠腳力 調保身體最緊要 病君咁樣點搵食
鋤得多 傷氣力 消耗一定要保充 唔洗失威悲到極 你地諗下啦
咦椅 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看冇透人生 !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傑出成就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2:46:12 | 顯示全部樓層
BMW M車系 絕美的汽車工藝.天生為速度而跑
[/img][/im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1

主題

2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車迷天地」勳章「賭神」勳章「潮流時尚」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3:04:2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代M1真係未見過,都幾型,多謝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416

主題

4208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8 13: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至愛M1.
人生虛假,昨日梅花今日謝。不醉何為?從古英雄總是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2-5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