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覺得 正苦 的 新界東北發展 本來是好事,也是應該做、盡快、盡早做的,不過又係政治化,唔知點收科!
以下節錄一些正面的觀點, 雖然只係四篇及只係兩個人的觀點,但都可以給那些乜都要反又或者乜都跟人話反既人 思考一下自己反緊D乜!
施永青 「香港還要解決住屋問題嗎?」(2012年09月26日,AM730)
「香港的戶均居住面積只有五百多呎,該是同等生產力地區中,居住環境最差的城市。不要說新加坡,就是與內地的城市比,香港的戶均居住面積,也只及人家的一半左右。出現這種情況的基本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而不是樓價過高,因為只要供應增加,地產商就得減價爭客,堅持高價就沒法賣得出。董建華推八萬五政策的時候,就證明過地產商是無力在高供應下操控樓價的。... 擺在眼前的問題,不是建築需時,而是連可供發展的土地也不足 ..... 最能夠大幅度增加供應的方法,是在新界開拓土地發展衛星城市。捨此別無更有效的方法。 ..... 可惜,今次政府發展新界東北的方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對。其中尤以要求「保育香港的農業」的聲音,最能佔領道德高地。但若果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來看,這些反對的理由仍是站不住腳的 .... 我們必須明白,農業並不足以支持香港人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香港的農產品亦養不活七百萬香港人。香港不能為了小眾的選擇,而放棄發展新市鎮,住屋的需要;相對復耕而言,應有更大的社會迫切性。
政府在新界徵地,是為了解決住屋問題,絕不是為了消滅農村,或為富豪建別墅,否則法庭怎會容許政府去侵犯私有產權?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產權神聖不可侵犯,法庭只會在公眾利益的考慮下,才會容許政府徵收私人土地,而且得作出合理的賠償。如果因為某些人喜歡耕種,就剎停新界土地的重新規劃,香港還要解決住屋問題嗎?」
施永青 「新界可發展農業嗎?」 (2012年09月27日)
「 ... 香港該為農業發展付出多大的代價?據政府漁農自然護處署的資料,香港現時約有2,500個農場,佔地約734公頃,直接僱用了約4,600個工作人員,佔總勞動人口只有0.13%。2010年香港的農業生產總值約6.15億港元,佔香港生產總值的0.034%,數字顯示,農業的產出能力,遠不如香港的平均生產力;當農民的收入只及一般行業的四分之一左右。.... 香港的地方細,耕地只有18平方公里,即使全面復耕也養不起香港這麼多人,最多只能養十萬人 .... 香港大力發展農業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解決雙非孕婦和住屋問題,因為內地人來港產子,絕不會是希望他們的子女將來可以當農民。如果香港不重點發展一些高產出的行業,香港的經濟就會落後,香港就吸引不住那麼多的人才,有部分人就會離開香港。屆時,香港的住屋不足問題亦會逐步減輕,需求下降會令樓價回落。買樓雖然會容易一些,但生活可能會更艱難。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是不應該為了保育農業,而放棄在新界發展新市鎮的。少數人不應把他們的選擇強加於整個社會的頭上。不遷不拆,不接受賠償,並非理性的做法。」
林奮強 「點會夠?!」 (2012年09月28日,AM730)
「近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鬧得沸沸揚揚,有聲音指現時住宅土地儲備已經足夠,市區地也足夠。既然夠,便不應收郊野農地。
先回應第一點:據日前報章指出,全港空置2,100公頃政府住宅用地中,扣除各種不適合發展的土地,其實僅約400公頃屬可供建屋用。規劃中的新界東北新市鎮預期在150公頃土地中可容納五萬多戶,約相當於5個太古城。市場也預期,我們每年需興建45,000個單位(包括20,000公屋、5,000居屋及20,000私人單位)。換言之,由上世紀(1999年)已開始規劃、政府大費周章的新界東北發展區其實只能滿足香港約1年的總住宅需求!按最粗略估計,若150公頃的東北可建5萬單位,那麼現時可用約400公頃土地儲備便能興建13萬單位;加上現時發展商興建中的六萬多單位,若2013年開始按此速度落成房屋,我們在2017年便會用光所有19萬住宅單位供應,又要再覓地建屋!.... 新界東北新市鎮預期2022年才落成,那麼自2017年用光土地儲備起至東北應市間的5年土地短缺,我們要如何捱過?我們簡直需要一個「全港覓地運動」!現在還說香港夠地的人,恐怕是有非常嚴重的「事實認知障礙症」、完全沒有危機感;甚至還在浪費時間亂扣帽子,把東北發展與北京政治扯在一起。但我們已完全沒有時間說風涼話!若再對土地短缺問題坐視不理,恐怕幾年後我們會很慶幸能與深圳融合,因為她會成為「無殼港人」的最大收容港。身為香港人,我絕不希望我們變成禍鄰的「北飛蝗蟲」。
回應第二點則更簡單:大家不妨上網看看Google Maps,嘗試找找市區有哪片空地能容納5個太古城?給大家一個提示:少於1片。市區無地、舊區重建需時下,在新界開闢新市鎮、維港以外填海和增加地積比,是我們舒緩住屋問題的僅餘辦法。
除了住宅單位,我們更別忘記種種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件也同樣嚴重短缺,正窒息我們社會發展。以醫院為例,未來10年香港長者人口將由40萬增至120萬,而老人的住院需求是一般成人的6倍,但過去10年卻沒一間新醫院落成;雙非問題不過令每年初生嬰兒數目由5萬增至8萬,增加不夠一倍,已把香港弄得天翻地覆,現在老人數目不只是5萬而是40萬,對醫療需求增幅不只是少於一倍而是很多倍,不增建醫院的話,將來亂況勢將慘不忍睹——而興建新醫院,也是要地!醫院不夠、大學不夠、公園不夠、骨灰龕不夠,連女廁也不夠,加上周一提及讓港人「樂業」的商場、寫字樓、酒店等商業硬件皆短缺,香港土地供應又怎能言夠?根本是「 乜鬼都唔夠」! ...... 土地嚴重短缺,我們要「安居」和「樂業」,實應抱著同舟共濟之心,在這非常時期為土地發展覓出路:城規會要加快審批土地開發,市民亦要通力合作,以解燃眉之急——大家都有兒女要成家立室、有年邁父母需要醫療服務……在投訴自己單位景色可能被新發展住宅所阻時,又可否想一想,假如自己的孩子希望在別區購置新樓時,該區的父母一樣可能會反對興建新住宅?將心比己,大家能否把自己的一點點私人利益看輕一些,對大家的共同利益——我們的未來——看重一點,在土地供應問題盡量配合香港發展政策,為我們下一代「開綠燈」?」
林奮強 「30年任務」(2012年10月05日, AM730)
「根據統計處預測,我們在未來30年的人口將增加近140萬。粗略估計,現時的土地儲備僅可興建13萬個住宅單位,加上地產商興建中的6萬個單位,即是在未找到新土地下,能推出市場的合共只有19萬單位。假設平均每戶3人,未來新增的140萬人口的住屋便需要47萬個單位;這亦即是指將來有28萬戶(47萬戶減去可安頓的19萬戶)——即80多萬人口——的房屋問題還未見到解決辨法! 而且19萬戶剛好只是目前公屋輪候冊上的住戶數目——這反映現有的土地儲備就算順利開發,應付今天人口的需求仍只是勉勉強強,更遑論未來一定會產生的新需求了! 更甚者,以上估計是建基於人均居住面積在未來數十年保持今天相同水平;但其實我們目前的居住情況可算是區內最差,僅約150呎的人均居住面積比內地城市還要少,更僅是新加坡的不足一半。 ....... 長者為香港打拚一生能否安逸退休、年輕人能否組織美滿家庭;劏房、板間房等「不適切住房戶」能否盡快上樓……每一代香港人的福祉,均與房屋息息相關 —— 面對土地短缺問題和在外國人眼中恍如小人國「屋仔」的生活環境,「香港已經夠地」豈只錯覺,簡直是幻覺!我們實應實事求是積極面對香港人的房屋需求,積極探討維港外填海、增加地積比、靈活安排土地用途等途徑建立更大的土地儲備,把令幾代香港人脫離蝸居困境視為這30年的最大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