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成功的國際金融中心江湖地位來得不易,是需要市場接受和連年的沈澱;但金融中心可能因監管不力而斷送江山,尤其是面對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劇烈。假如一個金融中心發生醜聞事件,而往後又沒有妥當和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輕則動搖該金融中心的地位,重則斷送了整個金融中心的基業。
最近英國倫敦發生一宗令人驚訝的金融醜聞,事緣英國巴克萊銀行有交易員涉嫌在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有操縱行為,英國重大弊案調查辦公室(Serious Fraud Office, SFO)已宣布受理案件。
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是歐洲貨幣利率的重要指標,不少銀團貸款、衍生工具、利率掉期等合約都是以倫敦銀行同業拆息為計價標準,人為操縱該利率市場是一個重大事故,而除了巴克萊銀行之外,也有其他金融機構受到英國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的審查。
永不要浪費一個危機
短期來說,這宗利率醜聞已導致巴克萊銀行3名高層主管人員辭職,也對倫敦作為環球金融中心龍頭的名聲產生負面影響。對倫敦來說,當局有需要對事件作出交代,否則將重創倫敦的金融地位。根據金融監管理論,真諦是「永不要浪費一個危機」(Never Waste a Crisis),所以對監管機構來說,這是一個進行整肅的契機。因為歐美銀行業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後,聲譽大受影響,監管機構趁此整頓銀行業,好處是金融機構正備受批評,監管機構站在道德高地自然有利推行監管。
對香港的金融市場來說,這次倫敦銀行業事件帶來多方面的啟示。
首先,就是金融業的監管是不容有失的一環,必須執行嚴厲的監管;即使目前運作良好的制度,我們也不能在監管上掉以輕心。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市場推崇去監管化,理由是市場將進行自律和自我監管,兼且去監管化可以讓市場活力釋放,當時的思潮是盡量不要增加監管。
英國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的涉嫌操控,監管機構除了向肇事銀行巨額罰款外,監管機構也不要因懷疑涉案的是國際大行而姑息;要有這樣的力度和決心,才可產生以儆效尤的作用。
順帶一提的是,在歐債危機陰霾仍然嚴峻之際,歐美監管機構並沒有投鼠忌器,對國際大行進行調查和懲處,才可以令市場恢復信心,這也凸顯出歐美兩地監管機構的獨立性,這也是香港值得學習之處。
香港監管機構很多時予人監管力度不足之感,對國際大行時尤其招人詬病,如何贏得市場的尊重,倫敦的做法可供香港參考。
免區內對手有機可乘
其次,就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市場的監管。因為銀行同業拆息市場在各地的運作類似,倫敦市場可以出現的問題,香港市場也難說不會出現。現在香港的銀行同業拆息市場已在遠東也佔了一個重要席位,尤其是人民幣離岸利率方面,更是未來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利器。
既然龍頭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也可以有操控行為,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警惕。因為香港假如出現一宗同類型的事故,便會賠上國際金融市場的聲譽,也讓區內環伺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所以香港要留意本地市場的發展,若有漏洞便需早日處理,金管局在這方面擔當重要任務角色。
第三,就是利息定價權的重要性。在巴克萊的事件中,據報道指出,英倫銀行高層曾暗示巴克萊銀行去調低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的報價,藉以美化金融危機期間英國銀行的財務狀況,令人意識到政府干預國際金融的可能。
眾所周知,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是國際利率的指標基準,而倫敦已表明有意發展人民幣的離岸利率市場,可想將來倫敦的目標,是把人民幣離岸利率納入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中。
假如英倫銀行可以把政治考慮影響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那麼人民幣的離岸利率又是否會被政治考慮所影響呢?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敏感課題,因為假如人民幣利率受他國左右,可能帶來金融安全的疑慮。在這個角度看,香港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因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利率市場日漸成熟,假如人民幣的離岸利率定價權留在香港,對中國和香港都是有利。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監管機構不能姑息國際大行,這樣才可令市場恢復信心。 (彭博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