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說華爾街排外?在目前的投資環境下,所有人都可以參一腳進來發表己見。悲觀一派指出,歐債危機、中國經濟降溫、美國數據疲弱和推出更多量寬措施的可能都是損害經濟的因素。樂觀一派則認為,企業盈利強勁而且財務穩健,美國經濟數據平均來說有改善,而且他們覺得推出更多量寬措施有利經濟。
當然,理論上金融市場一向都是如此。股市高低是取決於持相反觀點的買家和賣家,但與危機時期的廣泛沮喪情緒或科網熱潮帶來的亢奮比較,市場人士資產價格的意見從未有這麼極端過。
以美國企業盈利為例。根據標準普爾的資料,經調整後的純利率現在接近9%,換言之是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這的確是相當不俗的表現,但令悲觀人士擔憂的是企業盈利其實是處於周期性的高位,尤其是在營業額增長放緩的影響下。
此外,美國參議院上月確認了兩名鴿派人士的聯儲局理事提名,令外界對貨幣政策的未來有相左的看法。
有人認為,第三輪量寬措施(QE3)推出的機會增加,對可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來說是好事。例如,對一隻派息股來說,8%與9%的貼現率在20年間造成的差距,可能相當於其淨現值的7%。但悲觀人士認為超低利率正對全球資產價格造成可怕的扭曲。
難怪美國經濟是那麼的混亂。整體來說,最近好數據(建築、新屋動工、收入、貿易、工業生產)的影響剛好蓋過壞數據(信心、職位、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不過,悲觀人士擔心利率正常化時出現的影響。投資者現在所要做的,應該是保持中立。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