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93|回覆: 2

[其他] [John Mauldin 跳出思維定式] 退市信號 乍掀驚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7-21 21:5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萊威特(Michael E. Lewitt)是筆者首選信貸分析員之一,筆者要知道信貸市場的最新動向,總以他的顧問意見為依歸。他對各種另類投資產品及傳統債券均素有研究,對表象背後真相也確實別具見解。

本欄今期特別摘錄最新一期政經及金融市場通訊《信貸策略師》(The Credit Strategist),與讀者分享他的另類分析,將基準10年期國債孳息近期表現與1994年內兩個月內走勢加以對比。正如他在文章中指出,當年正是在一般投資者眼中的「債市投資浩劫」(Armageddon for bond investors)。

萊威特在文章中進一步提醒投資者,必須為聯儲局有朝一日玩膩量寬終於退市及早部署,更為保障投資的安排提供具體建議。

以下文章作者為投資公司The Credit Strategy Advisory Group創辦人萊威特(Michael E. Lewitt),經常在公司屬下網上投資通訊The Credit Strategist撰文,評論國際經濟、政治及財經局勢。

近日環球金融市場都在揣測美國量寬措施有可能隨時終止,在市況前景不明的陰影籠罩下,足可反映人心如何虛怯。事實上,單是聯儲局這場「幣政實驗」可能告終的設想,就已導致信貸市場大跌,不論實質損失抑或下跌幅度,都創下近年來空前紀錄。市場損失慘重,皆因基準10年期國債孳息率由今年5月初的1.63%低位,升至6月底的2.66%,而最終在第二季結束時微落至2.49%的水平【圖】。企業研究及投資訊息公司ISI Group就這方面的研究頗具參考價值;在一般債券投資者眼中,1994年可算是「債市投資浩劫」的一年。在當年債券孳息續升而可資比較的兩月內,10年期國債僅錄得90個基點的升幅。此外,1994年用以對比的兩月內僅錄得20%升幅;而目前升幅卻高達40%。

逆市穩守策略

不過,當前形勢與1994年實在相差甚遠;現時利率保持低企的可能遠較當年為高。今時今日,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至少今後兩年內,也不沒可能上調。另一方面,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今年以來已增加4000多億美元,預期年終更再升4500億至5000億美元。

近期利率升勢,對照1994年的利率走勢,可見主席貝南奇與局內理事,哪怕只是對現行貨幣政策略作改動,也會牽一髮動全身,引致唯聯儲局馬首是瞻的各地市場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投資者必須未雨綢繆,及早重整投資組合,以免一旦聯儲局終於順應時勢退市,而受市況波動衝擊。部分投資者由於早於數月前已作好部署,因而在5月及6月期間免受拖累而投資失利。

受到聯儲局退市威脅,信貸市場隨即陣痛不止。高息債券近期表現反常,5月初孳息位處4.8%水平,一度升至6.9%的高位之後,在6月底仍錄得6.66%。平均債券價格5月初曾經高見107美元,但隨後下跌6美元,息差擴闊至超過100基點。按照歷史慣例,息差往往在孳息上升時收窄,但在央行史無前例地大力托市的今天,息差與孳息的關係亦一如其他傳統上互為影響的趨勢,實已不再適用。

上述現象所以大有普及之勢,在於發債機構每多透過再融資方式把債券到期日押後,造成高息投資組合的期限亦有所延長。雖然有謂債券投資組合不宜為期過長,但不少基金經理卻抵受不住信貸充裕環境的誘惑,而不惜延長投資期。拋售潮產生頗為耐人尋味的反常現象(亦即投資機會),其中包括優質現金流曲線倒掛、現金與信貸違約掉期(CDS)基礎擴大、優質貸款表現突出,而優質高孳息債券表現欠佳等。

舉例來說,BB評級債券表現一反歷史常態,不如CCC級債券;而貸款一環表現則剛好相反。

按揭對沖者利用信貸違約掉期之類工具,以保障其結構投資組合,迫使單名信貸違約掉期(single name CDS)息差擴闊,以致吸引各種信貸投資者寧願出售保障性產品,而非持有現金債券。一般市場觀察家易受接近7%的高息所吸引,在遽下結論之前,實應自我提醒高孳息債券(及其衍生產品)屬債股混合式證券,平均回報遠不足以抵銷其中所涉風險。相對價值不應與實質價值混為一談。

毫無疑問,投資者對近期大跌市仍猶有餘悸。高息互惠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ETF)近五周以來資金外流據報高達120億美元,約佔其中資產總值7%。據花旗集團公布資料顯示,近14個月以來的資金流入趨勢從此逆轉。這類資產的投資者向來捕風捉影,換言之,持有這類投資產品的邊際投資者,其信心向來易於動搖。這既是其中的風險根源,也正是機遇所在。

作為參照例子,槓桿化貸款今年6月內價格平均下跌未及1美元。據摩根大通數據顯示,這類貸款的孳息期間增加56個基點,而息差僅擴闊33個基點,可見這類產品何以成為防守性投資的上選。

一般投資者視為最保守的投資產品(即市政債券及投資級別債券),在近期跌市中亦難倖免。舉例來說,iShares標普全國豁免替代性最低稅市政債券(S&P National AMT-Free Muni Bond ETF〔MUB〕) 5月1日遭拋售,由111.6美元一度低見100.28美元,然後才於月底回升至於105.04美元,跌幅達5.88%。iShares iBoxx投資級別企業債券(Investment Grade Corporate Bond ETF〔LQD〕)則在今年6月跌3.56%(由117.85美元下滑至113.65美元)。雖然跌幅顯著,但此等資產類別近年來錄得回報可觀的往績亦不可忽略。

今年第二季,按揭證券下挫達2%,為1994年以來錄得的最大跌幅。次按債券在第二季中跌幅亦達2%,而在6月的單月跌幅更高達4.9%。鑑於按揭市場高度依賴聯儲局每月400億美元的買債安排,這類投資產品表現不濟自然不足為奇。雖然損失經驗難免慘痛,但若能及時收手,應未至於災難程度。

退市聲明解碼

當前各種投資產品市場無疑均有待調整,因此,我早於兩個月前已建議投資者減持股票,而在年初時,更已建議投資者若要涉足信貸投資,應以短期企業債券及浮息銀行貸款為限。及至今年4月,利率趨升風險及息差擴闊則成為首選對沖對象。至於高孳息產品方面,投資者應對以下三方面提高警覺:一、利率;二、信貸;三、系統性及宏觀經濟風險。目前,由於信貸風險受到控制,投資注意力因而集中於對沖利率升勢以及股市調整方面。

今年5月初高息債券平均孳息率4.8%水平的表現,將成為世代低位,與部分投資者視標普500指數在2009年低見666點水平為股市表現世代低位的看法,本質上大同小異。不過,兩種對市場低位看法的不同之處,在於標指當年表現低迷,反映的是投資者的絕望心情,而今年5月債券孳息低沉,卻是投資者過度自滿的表現。

我經常告訴投資者,高息債券好比承傳了父母最壞基因的孩子。遇到債市出現拋售情況,高息債券例必遭大舉拋售;每逢股市出現大舉拋售,高息債券亦落得同樣下場!作為「高風險、高回報」(risk on)資產類別的最終選擇,高息債券遇上投資者風險胃納大作時自然如魚得水。一旦市場亮起「但求避險」(risk off)信號,這類產品就一沉百踩。7%的回報實在不足以抵銷資本市場風險,但凡股本投資者均應深明此道。

貝南奇近期所作聲明,無非旨在降低投資者的風險門檻,投資者切忌輕易上釣。這位主席續推一切現行措施,亦只會將投資者推向包括系統性風險在內的險境之中;此舉實無異於為市勢逆轉鋪路。正如我上月為文(「穩定煙幕」[Delusions of Stability])指出,靠聯儲局托市措施支撐大市絕不健康。當貝南奇表示聯儲局預期美國經濟增長將於2014年錄得3%至3.5%水平,我則認為估計未免過高,增長應只得2.75%至3%而已。

若貝南奇所言不差,美國經濟果然錄得較高增幅,則聯儲局勢將由年終開始,逐步減少買債。市場對此反應突如其來、極度猛烈。不過,在標普指數下跌仍不足5%之際,貝南奇屬下已四出向傳媒大派定心丸,許下聯儲局定不會棄市場利益於不顧的承諾。言論如此反覆無常,反映有關當局已施政無方。

股市前景乏力

股市在貝南奇發表有關聲明後應聲下跌5%,可見大市已由聯儲局的言行主宰。我認為貝南奇此舉目的,只在於令債市及股市等金融市場降溫。無論聯儲局何時開始減少買債,股市投資者都應注意若無聯儲局目前的買債措施,標普500指數在1600點以上屬缺乏支持,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則在15000點以上缺乏支持。由此可見,股市只是在托市蔭庇下苟延殘喘;而單靠盈利,實難望在未來數季維持股價水平。

企業已紛紛告誡投資者公司盈利未如理想,與發出盈喜的公司達6.5對1之比;好壞比例之差,是2001年以來之最。分析員亦預料今年第二季利潤增幅僅得3%,遠低於本年1月時8.4% 的預測增長。收益增長繼今年首季表現欠佳之後,預計第二季亦將僅為1.8%。

GDP增長方面,則致力爭取2%的目標。在現階段而言,提升股價的動力只在於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增長,而其於今年下半年可望再有4500億美元進賬。指望該局資產負債表增長繼續帶動股市的投資者,雖或可望從中獲利,但亦宜專注於特況股(special situations),亦即別具增值潛能的股票,或市盈率低於大市的股票,亦即價值股(value stock)。我預計未來12至18個月內,增長股(growth stock)及派息股(dividend stock)將在增長乏力及利率走高的形勢下後勁不繼。

滙市外強中乾

我預計日圓將於短期內兌美元及歐羅回復弱勢。日本在量寬政策持續下,將繼續推低日圓滙價,最少達至1美元兌120日圓的水平,以致日圓利差交易配合適當對沖措施下,仍有望保持吸引力於一時。目前,日本政府債券孳息率升勢似已告一段落,雖然日本央行難免有朝一日喪失掌控長息能力。

隨着歐洲經濟逐漸萎縮,歐羅雖得以暫保強勢,但卻難望長期維持優勢。歐洲經濟至今依然泥足深陷,且亦一直未見任何足以扭轉頹勢的措施出台。耐人尋味的是,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近一年來實際上續見萎縮,以致難望足以振興歐洲經濟。至於歐羅一直保持1歐羅兌1.3美元的強勢,匪夷所思之程度,更是近年來滙市交易所未見。這亦足以證明投資金融市場知易行難,而投資者利用槓桿效應投資滙市必須審慎行事的道理。總而言之,鑑於歐羅強勢遲早幻滅,我主張持歐羅淡倉(但不進行槓桿)的看法不變。

金市優勢可期

金價在近數周以來經歷大跌勢之後,現貨價終於在今年第二季末跌至每盎斯1234.57美元。金價於今年上半年已下跌27% (次季跌幅為23%),跌幅約為股市升幅兩倍。因此,即使作為對沖工具,黃金也效用不彰。

我認為金價大跌可歸咎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首先,面對金價下跌,持有大量黃金的槓桿化投機者惟有被迫離場。其次,基於美國消費物價通脹水平偏低,視黃金為通脹對沖工具的投資者於是紛紛棄船。第三,視黃金為對沖無錨紙幣本位制(fiat paper standard)遲早告終風險的投資者,誤以為各國央行勢將一改其固有政策。基於此等因素,金價終於重返2010年水平。

不過,無錨紙幣本位制難免告終,而黃金無疑有助於保障此一風險;世界各地經濟體均已債台高築,根本永難有足夠紙幣還債。環球經濟亦無力以開源方式,清償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中數以萬億美元計的沉重債務。其他一切公私債務,以至各國政府所背負天文數字的未來福利開支,就更不消提。因此,紙幣勢將持續貶值,而金價則可望從中受惠。我既然有意在個人投資組合中增持黃金,作為長遠保值工具,當然也樂於建議投資者考慮效法。



■美股在托市的支持下未有下跌,但道指在15000點以上缺乏實質支持。 (彭博圖片)


■歐洲經濟逐漸萎縮,歐羅暫保強勢但難以長期維持。 (彭博圖片)

1806

主題

11萬

回帖

104萬

積分

141正式版主

花無常開~月無常圓 ~珍惜目前 ...

積分
1046275

「影音Hi-Fi」勳章「性愛專家」勳章「電玩大使」勳章「賭神」勳章「玩具模型」勳章「廣告/設計」勳章「遊藝專家」勳章「棋藝大師」勳章「爆笑王」勳章「爬山遠足」勳章「動漫一族」勳章《健美之星》勳章「數碼達人」勳章「生活常識」勳章「各行各業」分區勳章「消閒興趣」分區勳章「魚樂無窮」勳章「車迷天地」勳章特嗜章收藏家勳章「觀星入門」勳章「AV達人」勳章「潮流時尚」勳章「資源分享」分區勳章「痴線佬」勳章「飲食健康」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資訊情報」分區勳章「自然大使」勳章「雙子座」勳章成家立室勳章四台股神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精華帖王勳章萬千寵愛勳章傑出成就勳章141榮譽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貼圖之星」勳章「戲劇之王」勳章「博學多才」勳章「體育精神」勳章「為食之神」勳章「能言善辯」勳章「型男嗜好」勳章「音樂大師」勳章「141玩家」勳章「攝影達人」勳章「創作大師」勳章「神州之星」勳章「玄機妙算」勳章版主勳章長時間服務勳章終身成就勳章勝利勳章熱爆勳章141紳士勳章群組紀念勳章論譠元老勳章十萬帖勳章

發表於 2013-7-21 22:48:11 | 顯示全部樓層
玩膩量寬終於退市
心悅誠服,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你的胸襟,風度,包容,以及誠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7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3-7-22 22:39:25 | 顯示全部樓層
What can be done to hedge the retreat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