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各個環節轉壞只是遲早的事。在經濟表現疲弱的情況下,環球股市大幅攀升至空前高位,根本無法持續。商品研究局(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簡稱CRB)指數與標普500指數一向互相影響,曾是市場與經濟平衡發展的可靠指標;去年12月兩者卻走向各異;不過,目前標普指數又正回復到與商品價格走勢同步的常態,與CRB指數雙雙下滑。
回顧美國近十次經濟擴張期,每次平均歴時五年零半個月,而最近一次復蘇期展開至今已經47個月,加上增長步伐正徘徊於歴史衰退界線,經濟隨時出現萎縮亦不足為奇。假若股市拋售潮並非由「五月賣,走得快」(Sell in May and go away)的傳統效應引起,而是經濟回軟的表現,則早已臨深履薄的環球經濟,就更會隨時陷於下滑之勢。
悲觀情緒蔓延
今年第二季經濟表現呆滯,起步維艱,令人聯想到數據調整對經濟形勢,以至商業周期勁度及轉捩點有何影響。多蒙投資顧問公司Chilton Capital Management 提供有關資料,2008年第四季美國GDP最初預期跌幅為3.8%,後來先後經過九次調整之後,實際數字最後竟為 -8.9%。
今年7月31日,美國經濟分析局將調整國民收入總值帳目(National Income Product Accounts),其中包括GDP報告。不妨大胆假設(想亦不致過於無稽),要是2012年最後一季美國GDP增長竟由先前0.4% 變為 -0.5%,而2013年首季GDP增長又由2.4% 下調幾個基點,滑落至1.8%,而目前季度更出現負增長,則情況又會如何?到時經濟重陷衰退之說會否不脛而走?美國政府會否正式宣布經濟陷入衰退?經濟周期研究所(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ECRI)之輩會否被視為英雄?華爾街一族可會一面倒看淡後市,而投資者又會否紛紛昂然加入淡友行列?種種問題,兩個月後自有分曉。
世界各國央行現在紛紛大唱量寬之歌,以致投資者竟然甘於相信日本央行不惜耗資1.4萬億美元行量寬之策,將有助於消沉數十年的日本經濟重獲生機。但正如美國著名鄉謠歌手Tanya Tucker那首金曲名句:「如今做對了,卻也為時已晚。」(It's a little too late to do the right thing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