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於 2013-6-25 17:47:26
|
中藥材被農藥污染是歷史教訓
屢屢被查出重金屬含量和農殘超標的長白山人參,便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之一。
二三十年前為消滅長白山上的松毛蟲,政府曾組織飛機在林區大範圍撒下六六六等劇毒農藥。由於難以降解,迄今仍不時在長白山區的人參中被檢出。黑龍江省為此一度開辟新產區,栽培無公害、低殘留的人參。而吉林、遼寧的人參污染問題卻一直無法解決。
種植技術缺少研究導致農藥濫用
種植環節的兩大問題已成為困擾中藥材發展的全國性問題:一方面由於中藥品種混雜,藥農在引種時不認識,造成藥材品種和質量因混雜而逐漸退化;另一方面,品種的重茬的連續耕作方式,則令病蟲害交叉感染、土地退化。
由於農業技術集中於幾種主要作物的研究以及藥材的多樣性,使得每一品種的研究人員都顯得稀缺,更難獲得有效成果。與基礎農業相比,藥材的種植技術因此遠遠落後得多。
以黃 、當歸、黨參等藥材中常見的麻口病為例,曾有不少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針對其研發的產品,實用性很弱,農民最後只能使用高毒高殘農藥。
不規範的農藥施用同時亦歸因於農技指導係統的失靈。在中國的廣大鄉村中,農技站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只賣化肥不指導的經營企業。
藥典標準缺失使得農殘檢驗無規可依
2005版的中國藥典,當時只列了七八種藥材需要檢測,很多只查灰分、浸出物,即使在2010新出版的中國藥典中,對農藥殘留也並無太多國家標準。
由於藥材原理的科學研究普遍性落後,對中藥材有效含量的研究也遲遲跟不上產業發展的腳步。以黨參中的炔 和當歸中的阿魏酸為例,在各種含量比例間何種有效,還很難解決。
例如,2013年4月,中國菊花被指出存在殺菌劑多菌靈超標的情況。媒體記者在相關的調查中發現:菊花檢測項目或缺乏標準,或分散在食品安全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標準、代用茶標準等多項標準文件中,且規定不一。例如,在浙江桐鄉、安徽滁州等菊花主產地,當地已把菊花申請為地理標志產品,制定了國家推薦標準,如《地理標志產品杭白菊》、《地理標志產品滁菊》等。桐鄉對砷、鉛、銅、樂果、敵敵畏、二氧化硫這六項指標有明確規定,但沒有規定檢測多菌靈。2011—2012年,安徽省質監部門對全省所有菊花產品(滁菊、黃山貢菊等)進行多項目檢測,也沒有規定檢測多菌靈。滁州市質監局食品科科長張瑞昌告訴記者,多菌靈並不是幹菊花的必檢項目。
記者又在2012年11月發布、今年3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發現,包括多菌靈在內,沒有一項是針對幹菊花的農藥殘留項目,只在茶葉類中規定,多菌靈的殘留限量為5毫克/千克。
中藥材加工流程和市場流通環節缺少監管
加工流程和市場流通監管的雙重失靈,則加劇了藥材的安全危機。
以中藥飲片為例,在藥材市場上,許多加工飲片的人缺乏資質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缺乏經驗,一些飲片加工者,將藥材或泡或浸,一方面使有效成分被稀釋甚至被浸出;另一方面,一些流通中過剩後霉變的飲片,也可以通過一家一戶的再加工重新流入市場。
專業市場的監管失靈加劇了局勢的惡化。"藥材專業市場是造假專業戶,"這幾乎已成公開的秘密,2003年柴胡價格暴漲時,許多藥商就開始挑選形態相近的產品,以次充好。
在全國17個專業批發市場,摻假、再加工的情況十分嚴重。由於獨活、歐當歸的摻入,岷縣當歸經過千裏跋涉,在安徽亳州切片損耗後,竟比原產地的價格還低。而甘草由於品種多元,也遭魚目混珠,直接影響到品質。
有時原料是25元的當歸,切成片後價格往往變成十七八元,而這樣的摻假行為,老百姓幾乎無法辨別。
另一種行為更為惡劣,在山東、河南的金銀花中,硫酸鎂等加重粉,就被廣泛使用,可加重五六倍。而裝小童草的大麻包,在加重後甚至能從10公斤變成40公斤。而在中成藥進貨環節,藥企的採購員為吃回扣,對這樣以次充好、摻進雜物的行為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