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廸宣布下調15家國際大行的評級,不過銀行家對此的反應不是憤怒咆哮,而是牢騷抱怨,這種無可奈何的態度證明了大行本身也發現,全球銀行業的營運模式開始像稍微洩了氣的輪胎。那我們是要準備向高盛、德意志銀行、法興這些大行說再見了嗎?
這一天不會這麼快就來到。是的,國際大行很少要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曝露銀行業累積了30年的弊病。過分發展交易及資本市場業務(利用槓桿模式)的銀行,架構變得過於複雜,而且難以管理。四年後的今天,銀行失去了很多營運上的自由,也失去了很多信任和公眾的認同,但這不代表它們已經「玩完」。
穆廸的降級行動是雪上加霜,增加了銀行的融資成本。被降級的15家大行都屬於最大的信貸供應商之列,而融資成本的高低是以他們的信用度為基礎的。在歐洲,銀行的融資成本大幅上升,10年期債息從2007年的零水平升到360個基點,並將因這次降級而進一步上升,這些成本將轉嫁到客戶身上,繼而影響到實質經濟。
此外,這次降級突顯了國際大行逐漸明顯的等級狀況。15家大行中,有三家──滙豐、摩根大通和加拿大皇家(RBC)──被認為是最穩定而風險最低的,另外四家──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花旗集團、美國銀行(BofA)和摩根士丹利──被認為是風險和不穩定性較高的,而它們也將面對較大的融資挑戰。
關於國際大行已死的說法是太誇張,全球經濟仍然需要它們,但它們也要努力創造一個對槓桿依賴較少的經營,儘管銀行家花了很長時間才接收到這個信息。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