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11|回覆: 2

[其他] [John Mauldin 跳出思維定式] 財政不改 禍延後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0 10:4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美國〈福利計時炸彈〉為題發表的著作不計其數,但受學術界名出版社青睞而面世的同類作品則不多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兼「跨代會計」(generational accounting)始創者之一的科特利科夫(Laurence Kotlikoff)及筆者好友伯恩斯(Scott Burns)合著的《代相矛盾》(The Clash of Generations)新書即屬一例。此書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其中不但明確指出美國現行政策對年輕人有何影響,同時列舉實例說明共和、民主兩黨對政策遺害均難辭其咎,還就銀行業、稅務、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實際可行的政策方案。

此書當然並非純屬「政策天書」,其中更為讀者揭示在政客無能為力時應如何自保。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亦盛讚此書「寫法高明,兩位作者堪稱『經濟學界拉松斯(Stieg Larssons)』」。筆者特別徵得伯恩斯同意,在本欄今期重點推介書中有關政策事務方面的內容。此書固然值得廣大讀者參考,但願決策者讀後亦能從中領悟若不及時行動將有何嚴重後果。雖然書中建議往往打破禁忌,未必盡為讀者接受。但事到如今,由於適當時機早已錯失,再提任何可行方案都難免遭人詬病。

讀者如對此書感興趣,可登入 http://www.amazon.com/The-Clash-Generations-Ourselves-Economy/dp/0262016729參考相關介紹,亦不妨買來筆者新作《袖珍牛眼投資法寶鑑》(TheLittle Book of Bull’s Eye Investing);自本月初發售以來一直反應不俗,令筆者深感欣慰。

以下文章摘自科特利科夫與伯恩斯合著新書《代相矛盾》。


現時美國退休長者在社會保障、聯邦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聯邦醫療輔助計劃(Medicaid)三方面平均共可領取3萬美元福利,已幾乎相當於美國人均GDP三分二;在「二戰後新生代」全面退休之後,預料將超越美國人均GDP 100%。誰說美國不是福利國家?美國固然是福利國家,只是坐享福利的是長者,而非窮人。共和民主兩黨一直圍繞貧富問題爭論不休,卻對現今世代遺害後代的現象視若無睹。


將官方未能證實的所有未來開支,扣減未來所有用以支付此等開支的稅收之後,兩者之間出現的財政差距(fiscal gap)簡直大得難以置信。由於美元日後難免貶值,累計今後賬項時必須調低相關支出或所得款額的幣值。以美國政府慣用的3%實質(經通脹調整)貼現率計算,美國未來所有開支現值,在扣除未來所有稅收之後,實相當於201萬億美元。打個比喻,美國這個巨型「債務蛋糕」上的「糖霜」,就是美國民眾持有的10萬億美元政府債券。若能再施妙手,將兩筆數合計,就會發現211萬億美元的財政鴻溝!但美國輿論從來只知着眼於「糖霜」,卻一直忽略覆蓋其下的「蛋糕」。

「經濟巫師」技窮

在共和黨減稅呼聲不絕的同時,民主黨卻一直號召政府增加開支;美國前總統喬治布殊把這兩派各走極端的經濟理念稱為「經濟巫術」(voodoo economics)。共和黨的供應學派信徒深信必須削減所有聯邦稅,才能為庫房帶來進賬。依我們看,既然如此,何不將所有稅率減至零,然後逼令共和黨逐日公布政府稅收數字?他們屆時或會改變口風,但亦可能繼續冥頑不靈。

其實,民主黨的需求學派信徒同樣異想天開,以為增加聯邦政府開支,哪怕動用公帑反覆進行小修小補的路面工程,也能刺激經濟,從而借助額外稅收歸本。依我們看,倒不如讓全民休假一年,然後逼令民主黨逐日公布政府收益數字,且看會否令他們改變看法。當然,後果如何實在不得而知。

美國兩大政黨在各自構建的理想國度中,無論提出任何主張,總以為定能「歸本」。共和黨打着減稅的旗號來爭取選票,聲稱減稅措施自能歸本。民主黨以增加政府開支為號召,美其名曰「投資」。本來任由任何一黨側重單一種空想政策已敗事有餘,但近年來兩黨更攜手同時增加開支和減稅,將一切後果推給下一代承擔。

根據官方公布的債務數字,美國財政狀況似較其他發達國略勝一籌,例如其債務佔GDP比例僅為69%,約等於希臘一半而已。但若以財政差距而論,美國財政狀況似遜於甚或遠遜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其他經濟發達的成員國。

美國目前的財政差距相當於該國GDP的14倍,希臘則為12倍左右;相較之下,美國「皇帝的新衣」原形畢露,按此計算準則,即使美國官方公布的債務佔GDP比例約只及希臘一半,其財政狀況尤較希臘為差。

長期揮霍誤事

由此可見,美國的財政狀況實遠較政客所願透露的表象為差,而官方公布的債務數字亦與實際負債情況並無必然關係。更有甚者,美國罔顧後代的財政政策已對其經濟潛力造成沉重打擊。不過,即使一般經濟學家亦未能參透箇中玄機,遑論政客。

美國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走下坡,現時國民已無積蓄,亦絕少投資,早已成為趨勢,實非自今日始。回顧美國自1950年至今在積蓄與投資方面的變動,期間除間中出現升勢以外,六十年來跌勢一直不止。

既然不慣儲蓄,自然亦缺乏投資所需資金,無怪乎美國本土投資率亦隨儲蓄率一落千丈。但即使揮霍無度,亦可依賴別國作為投資來源。由於近數十年來美國國民儲蓄一直低於國內投資,美國目前的經常賬錄得赤字,亦即美國外來投資多於其對外投資。

此外,美國長者貧窮率曾在1960年高達35%,但及至1995年則已降至10%,可謂成就非凡。我們認為社會保障、聯邦醫療保險計劃、聯邦醫療輔助計劃在扶助長者脫貧方面居功至偉。

不過,上述成就並非免費午餐:在長者貧窮率大減的同時,年輕人貧窮率卻無甚變化。現時美國每五名兒童就有一名生活貧困。少數族裔方面,兒童貧窮率約為三分一;兒童在「三餐不繼家庭」生活的比率則為35%。1960年,美國每四名兒童就有一名生活貧困,所以美國這方面確有進展,實亦拜社會保障、聯邦醫療保險計劃、聯邦醫療輔助計劃(傷殘兒童也受保障)所賜。不過,美國貧困兒童現時為數1300萬,家庭收入微薄但仍未墮進貧窮網的兒童則有1600萬人。先此聲明,我們認為美國目前在財富、入息、消費方面分配極度不公。窮等人家子女捱飢抵餓,富家子弟參加夏令營卻有私人飛機可坐,可見貧富懸殊問題已過度嚴重。不過,如何收窄貧富差距仍有待討論。

我們在此要強調的是,二戰後美國社會財富徹底重新分配,期間財富主要並非由有錢年輕人流向貧窮長者,而是從中產年輕人流向中產長者。中產年輕人須負擔沉重入息稅,好讓中產長者坐享其成。從此之後,美國年輕人就有如希臘傳說中達摩克里斯(Damocles)劍懸頭上,而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財富分配也導致美國人儲蓄率由15%跌至0%;亦將投資率由15%減至4%;以致實質工資增長欠奉,為美國夢敲響喪鐘。雖然減低長者貧窮率其志可嘉,而扶助任何年齡組別脫貧亦然;但我們深信,不論任何政黨,任何年代的決策者,都決不會但求扶貧,而不惜摧毀整體經濟。

危機一觸即發

毫無疑問,金融危機又將重臨,而且對後代的影響會更為深遠;但這次危機的肇因並非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證券騙局。一旦美國財困遠較外界想像嚴重的真相大白於天下,投資者就會對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信心盡失,因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危機隨時一觸即發,而當各國市場得知美國財困深重,勢難長期以聯儲局印鈔方式「文過飾非」,局勢就會急轉直下。到時一場重大金融危機就會席捲債市和股市,而且餘波未了,持續之勢更將加快美國財政與金融體制相繼崩潰,簡而言之,亦即造成惡性循環。只可惜美國金融機構之間從未設置足以發揮防禦作用的防火牆。

大限將至,美國已不能再蹉跎苟且下去,不應甘於忍受政治僵局,而延誤痛下改革決心的時機。為重整美國財政,必須從根本做起。只有徹底改革金融制度、稅制、醫療制度、社會保障,才能令美國解決問題,扭轉頹勢。事實上,頹勢確能扭轉。

自1935年以來,美國政府總共才有八年錄得財政盈餘。除卻1999年和2000年,要遠溯至1960年才得見另一次盈餘。但換算為現值,當年的盈餘僅為39億美元,實在小得可憐。期間70年來,實已證據確鑿:美國政府的看家本領不在平衡預算,而在赤字預算。

只可惜美國官方公布的赤字,反映的是聯邦政府債務總額的變動,實則在總負債中所佔比重,連冰山一角也不如。正當美國民眾持有的聯邦債務總值即將等於美國一整年產值總和,美國的實質債務,其中包括美國所有非官方開支負擔,扣除所有用以支付此等開支的稅收,亦即所謂「財務差距」,已相當於美國GDP的14倍,差幅之巨令人咋舌。

待救不如自救

美國財困顯然已遠超極限。但正如通用汽車,即使瀕臨破產,亦能借助於原有規模和借貸能力,而得以苟延殘喘於一時;美國現時亦遭遇同一處境。將所有林林總總債務推給下一代,早成美國人的慣技,所以亦難望當局能以理性方案解決當前困境。由此觀之,美國財政、金融、經濟一併崩潰的局面似已無可避免。

危機當前,投資者不禁要問:到底應如何自保?我們建議的個人自救之道,在於認清個人與家人其實可以採取不少直截了當而又毋須大費周章的安排,以面對即將來臨的危機。

一般人多年來久經洗腦,早已接受個人蜉蝣暫寄,微不足道的說法;總以為四周機構看似規模宏大,定能存之久遠;卻沒想到事實正好相反。將微小而短暫跟宏大而久遠對立,並視為顛撲不破的真理,未免無視於明擺在眼前的真相。舉例來說,不論年齡和婚姻狀況,一般人從來絕少改名換姓,但銀行易名卻是常有的事。伯恩斯認識的某銀行家就常跟人說,自己在同一張辦公桌前和同一個辦公室裏任職三十年之久,但他所任職的銀行屢被收購、剝皮拆骨、改換商號,已不下四次之多!

時至今日,美國人平均活到80歲,相較之下,能有如此悠久歷史的事物或機構少之又少。在物質世界,人類壽命也超越電腦、汽車、家庭電器、家居用品,以至部分居所;若與任何政黨執政年期相比,就更不在話下。

再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中最初的12家公司為例,現時只剩得通用電氣從未改名;自從1885年以來,其餘11家公司均已出售、易名、清盤或改變業務。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教授西格爾(Jeremy Siegel)的經典名著《久持股票精選》(Stocks for the Long Run),在1957年與2006年間,標普500指數(大市值股指數,約佔美股總值74%)合共增添987家企業。1976年,該指數企業數目經歷變化最大的一年,在新增60隻新股的同時,亦有60隻股票除牌。無論如何,一般美國人的壽命都超乎一般大企業。美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足50年,與百多年前的美國人平均壽命大致相若。

畢竟世間事物總有時限。在近十年來的亂局之中,我們已先後見證報業步向夕陽;音樂發行的革命席捲電影和出版界;傳統郵遞服務因傳遞方式轉變由盛而衰;家喻戶曉的大企業相繼倒閉。種種迹象顯示,當前變局已不再局限於小型零售店和餐廳,而已延伸至足以左右全球大局的機構。由於壽命有限的先天不足,企業所作長遠承諾已漸難取信於天下。

試想30年後,今天在位的政客及其許下的種種遠大承諾,都將不復存在。不少現有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到時亦已關門大吉;不少投資顧問亦將不知去向;不少企業僱主,退休金、稅項減免和優惠,以至宜人氣候,恐怕亦將成過去。美國的兩黨政制以及其他種種當然也無一例外。

但你我他大抵卻應還在。雖然重整心態難免令人頗不自在,但社會上屹立不動的機構,到底也是由人所組成。人始終較人所依賴的機構長存於世,所以世人必須為自訂長遠計劃從長計議。礙於種種思考陷阱和未能自察的認知失誤,自訂計劃的責任雖然重大,可惜卻一直備受世人所忽略。

目前,年齡介乎18歲至35歲的美國人為數約7000萬。試想一下,7000萬人浩浩蕩蕩遊行到首都華盛頓將會如何?這一大批年輕人因不滿所受待遇而齊聲向長輩抗議又將如何?這一大批年輕人攜手組成「跨世代股本黨」,然後投票支持代表當今及未來世代利益的候選人又將如何?試想一下,這對兩代之間的溝通又會帶來什麼改變?

再試想一下,當60歲以上的一代人,在耳聞目睹年輕世代的呼聲和行動之後,對他們的意見都表示同意的時候又會如何?下一代正是我們的子子孫孫;保護子孫也正是上一代的責任。不論來世,但說今生,下一代也正是我們的未來所在。



■美國貧富懸殊日趨嚴重,三藩市一名無家可歸者就須以行乞維生。 (路透圖片)


■隨着金融危機重臨,「佔領華爾街」行動似有升溫迹象。 (路透圖片)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打着減稅的旗號爭取選票 (路透圖片)


■美國人習慣揮霍,導致國民儲蓄一直低於國內投資。 (路透圖片)

4

主題

350

回帖

40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400
發表於 2012-5-20 12:09:41 用手機發表 | 顯示全部樓層
最後一張圖片的註解,似乎不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29

回帖

25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250
發表於 2012-5-20 22: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佬洗慣用慣...點改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