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巴比倫解說:
歷史上曾存在兩個巴比倫帝國,第一個巴比倫帝國,為與後來的巴比倫帝國區別,習慣上又把它稱為
「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的崛起標誌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進入了第二個重要階段。
古巴比倫帝國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塊碑文中,列舉了許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倫的名字。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另一支閃族阿摩利人攻佔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古巴比倫最傑出的國王是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締造了巴比倫帝國。根據泥版文獻記載,漢謨拉比是一位聰明絕頂、精明強幹的青年,頗具雄才大略,是巴比倫歷屆國王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他登上王位後,即著手進行統一兩河流域的戰爭。漢謨拉比採取了比較靈活的外交政策,首先與拉爾撒結盟,滅亡伊新;接著又與馬裡聯合,征服拉爾撒;滅亡拉爾撒後,他又掉轉槍口,揮兵直逼馬裡城下,迫使馬裡俯首稱臣。除北部的亞述,基本上統一了兩河流域,最後定都巴比倫。
漢謨拉比最大的貢獻是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時期後,巴比倫王國由盛而衰,約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滅。一千多年後,從西部沙漠遷來的又一支閃族迦勒底人,他們在巴比倫建立了巴比倫歷史上最後一個獨立王朝,再現了古巴比倫帝國昔日的輝煌。因此,迦勒底王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帝國
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亞述帝國由於內亂外患,迅速走向衰落。居住在巴比倫地區南部的迦勒底人,在首領那波帕拉沙爾的領導下,聯合北方的米底人,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亞述的都城尼尼微,滅亡了亞述。那波帕拉沙爾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在這一時期,還是一個少年的尼布甲尼撒就跟隨父親統兵作戰。他勇敢機敏,能夠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們的擁護。由於老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年老體弱,許多次重要的戰役都由尼布甲尼撒獨自指揮。公元前605年春天,雙方在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卡爾赫米什進行了決戰。尼布甲尼撒率軍在下游先行渡河,而後沿西岸向敵人發起猛攻,同時,將埃及人南逃的退路也切斷了。戰鬥進行得很激烈,新巴比倫王國的士兵像潮水一樣衝向敵陣,一批倒下去,另外一批接著衝了上去,埃及軍隊遭到了慘敗。公元前605年8月,老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去世。在那波帕拉沙死後第23天,尼布甲尼撒回到了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當天就登上了王位,並立即得到了新巴比倫王國各個城市的承認。公元前604—602年,尼布甲尼撒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諸小國發動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大馬士革、西頓、推羅以及猶太的國王都被迫納貢稱臣。新巴比倫帝國取代亞述帝國成為中東的霸主。
完
|
-
巴比倫的地理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