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周一。香港舖租出名昂貴,但旺區跟非旺區相差可達十條街,不能一概而論。同樣,問內地銀根緊唔緊、生意是否很難做,進行調查的機構以國企還是中小企為訪問對象,得出的結果可以南轅北轍。
內地半官方機構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周日公布最新數據,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從2月的51點大幅反彈至53.1水平【圖1】,意味內地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且增長勢頭呈加速迹象,紓緩了坊間對中國經濟硬着陸之憂。
然而,中國好友在鬆口氣前還得想一想,CFLP的統計何以跟數天前由滙豐與數據商Markit聯合發表的PMI大有出入,兩者反映的製造業境況甚至截然相反?
矛盾重重信邊個?
滙豐/Markit公布的3月份PMI報48.6,不僅連續五個月顯示內地製造業處於收縮狀態,且創下四個月新低,意味經營環境每下愈況。
搜證樣本有別,由不同機構負責的調查得出不一樣的讀數(readings),事屬尋常,只要結果僅存在程度之差而沒有方向之別,完全可以接受。不過,同一月、同一國家、同一經濟環節,官方統計跟非官方調查,A顯示衰退變本加厲,B顯示強力反彈,中國經濟雖「與眾不同」,但兩項調查對製造業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不可能兩者皆對吧?
兩者皆對自然不會,惟A與B操的若是不同的「語言」,情況又如何?這樣說有點兒虛,但內地收緊銀根,首當其衝者是中小型廠商,借貴利、結業潮時有所聞;內地銀根稍鬆,率先受惠的卻是國企,得益輪不到「廠佬」。不難想像,樣本如集中於私營中小企,調查得出內地製造業仍然水深火熱的結論,理所當然;相反,訪查對象十之七八若為國企,製造業「好境」得多,亦屬必然。滙豐/Markit統計樣本內含大量私營中小企,而CFLP調查則向大型國企傾斜,兩者操的既非同一「語言」,得出「雞同鴨講」的結論,何奇之有?
季節調整有還無
除了「廠佬」與國企「言語不通」外,官方跟非官方PMI南轅北轍,還有另一重要原因,《華爾街日報》對此有清晰細緻的表述。從【圖2】可見,官方與非官方PMI於一年中某幾個月經常出現明顯差距,尤以3月為甚。《華日》取2005至2012年首季平均數,發現CFLP公布的官方PMI,2005年以來平均在3月份反彈3點有多,但滙豐/Markit發表的非官方PMI,3月份平均上升不足1點。
兩項統計皆經過季節性調整,以消除諸如過年過節等因素的「扭曲」效應。然而,每逢農曆年後,官方PMI總比春節前大幅反彈;反觀非官方PMI,同一現象卻極少出現。此中差別說明,CFLP雖聲稱數據已因應季節特性作出調整,但連年3月皆「急彈」,若非負責統計者並未「做好呢份工」,季節性調整得個講字,就是極不稱職,任由春節吃剩的「煎堆」、「油角」殘留統計之中,完全起不到隔除雜音之效。
數據「好」與「壞」,視乎市場如何演繹。中央冷卻樓市的決心,並未因內地經濟放緩而減弱;近日曾北上的朋友對老畢說,平治為求去貨,甘願向買家提供罕見折扣。許多人都在等中央「放水」救命,經濟數據倘若太強,大幅放鬆銀根便出師無名,不一定為好友所樂見。可是,數據過於疲弱,投資者對硬着陸又會提心吊膽坐立不安,上月底的情況正是如此。
好淡演繹看市場
卻其實,內地經濟狀況非但有各自表述怎講也通的空間,即使對同一環節如製造業,亦存在「言語不通」與季節因素可有可無的中國獨有現象。與其執着於統計是否信得過、信邊個,倒不如反過來一探市場怎樣演繹這些統計。
數據若明顯遜於預期,惟市場卻樂於把壞消息當好消息炒,那便意味好友主導權未失,任何似是而非的「利好因素」,皆可用作殺熊藉口。
以中國官方PMI為例,過去六七年幾乎沒有一年不於3月份大幅反彈,但市場仍視之為天大喜訊。由此可見,很多投資者至今仍深信中國經濟醜嘅唔靈好嘅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