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3-29 12:35:32
|
顯示全部樓層
梁生話香港呢廿年跑輸新加坡,對國營財閥如淡馬錫等大力推崇。
他說淡馬錫和GIC共持有資產約兩萬億港元,這兩個機構,撐起新加坡在國內外的一大批產業和投資,同時為新加坡建立國際間的龐大的商業網絡和隨之而來的國際影響力。
淡馬錫有冇咁神,可以兼為政府儲備增值,和推動產業發展角色?實情是,淡馬錫能坐擁巨利,全靠本土龍頭企業。最成功的長期投資,全是基本上壟斷了新加坡電訊、媒體、港口、電力、航空市場的基礎企業,而非沒有私人企業願意冒險的產業空缺。這些行業在香港差不多全由私人企業經營,一向不用政府出資。而且中電、和記港口等公司在本土的營運表現,以及到海外擴張業務的能力,與淡馬錫控股的公司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香港要搞淡馬錫類型的主權基金,
至於梁振英提到淡馬錫投資海外公司,可以帶來「國際間的龐大的商業網絡和隨之而來的國際影響力」,協助本土經濟發展,也可能是一廂情願。
主權財富基金由於有洗脫不去的政府意志,被各國政府高度防範,不敢介入企業決策和治理,談不上影響力。香港回歸十五年後終於變成黨人治港,海外企業對共產資金,尤其是歐美企業,都十分敏感。
新加坡的產業結構確實遠比香港多元化,私人銀行、對冲基金、賭博以至個別科技業,近年都有長遠發展,與政府政策也有莫大關係,但主要得益於稅務優惠(對冲基金)、人才充裕(科技業)、開放市場(賭博業)等因素,當中涉及教育、移民、稅收以至環境保護等政策,絕對不是因為主權基金成功。
參考 方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