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經濟學家的解釋,所謂貨幣錯覺(money illusion),就是把名義價格與實質價格混淆了。不過,令投資者愈搞愈糊塗的財務金融事例,又豈止名義與實質價格這麼簡單?上周公布的三則企業消息,正好是投資者特別容易上當的貨幣錯覺例子。
供樓不比租樓划算
第一則消息是蘋果公司的還富於股東計劃,管理層宣布將17年來首次派發每股2.65美元季度股息,同時授權進行總值10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向股東派錢固然可以傳遞各種格樣的訊息,而且年老保守的投資者能夠定期收到股息支票,自然倍感安穩踏實。不過,即使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決定把已故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辛苦積累的現金分給股東,也不會令蘋果的價值出現絲毫變化。
相比起見「息」開眼的錯誤觀念,「與其租樓浪費金錢,倒不如供樓來得划算」的錯覺更加普遍。試想像,借取50萬元按揭貸款,息率5厘,還款年期20年,總息率開支就高達29.2萬元;難道向貸款機構支付巨額利息,就比向「包租公」進貢租金來得有價值有意義?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上周宣布紓緩斷供潮試驗計劃,讓收樓高危一族把物業賣給銀行後轉為租客,繼續居於原來物業。選擇參加計劃的業主應該謹記上述道理,因為除非出現樓市超級升浪,否則他們必定會比其他堅持繼續還本付息的鄰居好過。
最後一例來自英國電訊(BT),而且包含雙重錯覺。該公司上周五表示,退休金赤字幅度較先前估計少,將獲加碼注資20億英鎊。BT股價當天急升6%,因為投資者以為公司為退休金增撥資源後,將派發更高股息。
理論上,無論退休金出現盈餘還是赤字,理應已完全反映於BT股價上。事實上,分析師早就發現,企業退休金赤字問題愈是嚴重,股價表現就愈見波動。但在這方面,投資者的眼睛似乎較為雪亮,沒那麼容易被騙倒。
退休金盈虧大不同
須知道,無論退休金錄得盈餘還是赤字,理論上都會左右公司價值,投資者難免受到影響;但問題是即使出現盈餘,股東也無法分享;至於出現赤字,股東卻要「上身」。對於企業退休金的影響,投資者倒是不存幻想。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