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35|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世界難撈,ETF不再「被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10 14:50: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月9日,周五。約三星期前,老畢在公司「水吧」跟文筆生鬼的凌通兄碰個正着,東拉西扯天南地北,話題輾轉落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身上。凌通語老畢,對沖基金起家的易亞投資管理(EIP)準備在港大展拳腳。

大雞唔食細米?

一聽對沖基金四字,許多香港人都會眉頭大皺,腦海中即時浮現金融風暴大鱷小鱷、上下其手興風作浪,一竹篙打一船人。再說,在大多數散戶心目中,對沖基金「大雞唔食細米」,設high-water marks賺基金表現費,客戶非富則貴,「老散」跟對沖基金大纜扯唔埋。ETF面向「小投」主打零售,收費低廉策略被動,絕非對沖基金那杯茶,利用ETF執行投資策略或做hedging雖尋常之極,但要對沖基金「轉型」當發行商,還要在香港這個ETF成交疏落(少數打着A股旗號的產品例外)、搞極唔起的市場追求微利,斷估唔係hedgies有興趣做的事。

正因如此,凌通在談話中提及易亞旗下七隻合成(synthetic)ETF在港交所(388)掛牌,老畢覺得甚有意思。

題「外」話。凌通兄當天親赴現場採訪,發現美國前總統「殊仔」大駕光臨,好high咁暢談ETF。佢話:「買一隻ETF就可以買晒成個國家,我都想買起北韓,最衰冇北韓ETF。不過北韓係邪惡軸心,易亞唔會出呢種ETF。」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

「殊仔」向來口沒遮欄,若真的說出這番話,老畢一點不覺奇怪。然而,大家當然知道,「殊仔」乃A貨,以代言人身份sell易亞ETF的其實是……唉,剛剛去世的美國「扮嘢」專家Steve Bridges。想不到,這位以扮喬治布殊維肖維妙馳名(個人認為他模仿克林頓也相當不俗,化妝技巧出神入化應記一大功)、在凌通筆下扮嘢造詣勁過「福祿壽」九條街的搞笑高手,訪港歸國後竟猝死家中,連不久前才跟他在廟街一起踎大排檔的「長毛」梁國雄,亦有感而發不勝唏噓。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於此可見。

感性,有時而盡;言歸正傳,更待何時?ETF是國際投資界近期一大熱話,主要由於「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投資旗艦、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Fund推出ETF版本(紐交所代號TRXT),大受「小投」歡迎。「債王」揚言,他的目標是把資產管理總值980億美元的SPDR標普500指數基金(紐交所代號SPY)拉下馬,以TRXT取代SPY全球最大ETF的地位,在交易所買賣基金領域實現改朝換代。

優點缺點並存

老畢在談論道指給本港強積金的啟示一文中提到,ETF的優點同時亦是其缺點。

收費廉宜買賣簡易是ETF一大優勢,這類產品讓投資者keep more of what they make,免受名不副實的「投資專家」剝削,從這點着眼,老老實實追蹤一籃子資產的ETF,可說功德無量。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ETF皆為被動地追蹤股債或商品指數的產品,對基金經理的技巧能力並無任何要求。換句話說,張三李四、趙錢孫王,任擇一個資產類別,按其基準指數複製一個投資組合,便成為一隻指數基金。以布殊的口頭禪來說,指數基金乃no-brainer,ETF既十居八九屬追蹤指數表現的產品,收費廉宜理所當然。

金融海嘯後,傳統互惠基金尤其股票產品無啖好食,大部分時間錄得資金淨流出,意味管理資產規模不斷收縮。不過,自2007年以來,ETF管理資產規模郤倍增至1.2萬億美元,意味基金業出現此消彼長勢頭,互惠基金之失成為ETF之得。

然而,任何行業發展至某個階段,汰弱留強勢所難免;當今之世,環球ETF市場已成鼎足而三之局,貝萊德(BlackRock)、領航(Vanguard)和道富(State Street)合共佔去ETF市場84%的份額。

大型ETF供應商有economies of scale,只要ETF受歡迎程度不減,繼續蠶食傳統互惠基金的市場佔有率,收費廉宜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對大型供應商的盈利能力不致構成重大影響。以「三大」中首屈一指的貝萊德為例,其安碩(iShares)ETF品牌,去年佔貝萊德營業額接近三成,盈利佔比估計更大。

過去幾年,「三大」俱以低價搶客,管理費一減再減,惟今年價格戰之慘烈,又非過去任何時候可比;以「搶爛市」來形容業界競爭形勢,並不為過。

主動管理漸成氣候

ETF數據商XTF的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多達七十五隻ETF調低管理費,短短兩個月已逼近去年全年九十四隻之數;期間調高收費的ETF,全行合計只有兩隻。2010年,每五隻減價ETF便有兩隻加價,由此可見,這個基金業增長亮點,在「鬥平鬥賤」中已走向另一個極端。

眼見一味在價格上「累鬥累」不是辦法,加上「債王」加入戰團,ETF世界正在醞釀巨變,愈來愈多供應商化「被動」為「主動」,在追蹤指數產品以外,推出主動管理(actively managed)ETF,供投資者選擇。本月初,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和另一投資集團Van Eck便分別向美國證監申請發行主動管理類型ETF。老畢相信,這個趨勢剛啟其端,起而效法者將陸續有來。

ETF在港交投向來並不活躍,這個基金業增長亮點,跟香港似乎有緣無份。然而,全球ETF「二哥」領航近期銳意拓展本港市場,從集團為進軍香江不惜縮減獅城辦事處規模、旗下ETF產品最快下季在港登場,加上文首提及的對沖基金易亞為打入本地ETF市場奇兵突出,可見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

此風,值得跟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