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證券監管機構就賬目提出質疑,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解釋,後者大都不敢怠慢;即使並非真心真意,至少也會做做門面工夫、擺出一副衷誠合作的樣子。
被新交所告上法庭
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內地企業天宇化纖(China Sky Chemical Fibre)卻例外。
在海外掛牌的內地企業近期接二連三鬧出賬目造假疑雲,最新受到質疑的一家正是天宇化纖。新加坡交易所原定於周一破天荒與上市企業對簿公堂,企圖迫使天宇就範,委任特別審計師審核賬目;但最後關頭卻改變初衷,放棄法律行動。
新交所當初告上法庭,實在值得鼓掌。
早在去年10月,交易所就關連人士交易、土地購置以及高得不合理的一筆過維修開支提出質疑,要求天宇進行特別審計。市值6400萬美元的天宇聲稱,已經就上述問題向交易所交代;但新交所卻表示,天宇並沒這樣做。
不幸的是,這不是個別例子。自2009年至今,共有十七家(不包括天宇)在新加坡掛牌的企業在監管機構勒令下進行特別審計,當中十居其九是內地企業。
在調查過程中,審計者不時面對古怪新奇、往往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例如,中國合成皮革高科(Sino Techfibre)去年聲稱,辦公室大火導致大部分會計紀錄付之一炬;2009年,峻煌生化科技集團(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則表示,載着會計賬目的貨車被偷了。
就好像小學生辯稱「狗狗吃掉了我的功課」一樣,想出此等幼稚荒唐的理由為自己開脫的企業,實在不配在公共交易所掛牌。作為交易所,更不應該讓這類企業上市;即使上市了,也要給它們除牌。
S股交投市值俱跌
投資者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過去六個月,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內地企業(即所謂S股)股票交投量按年萎縮了近五分二;同期非內地企業的交投量收縮幅度則約五分一。S股總市值亦下跌超過四成,相當於非內地企業股跌幅近3倍。
為求力保自身聲譽,同時履行以投資者利益為先的責任,新交所不應就此放過天宇。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