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最大銀行UniCredit特地押後集資計劃,等待行政總裁吉佐尼(Federico Ghizzoni)制訂好業務策略為止。但當總值75億歐羅、較股價大幅折讓的供股計劃終於出台,市場反應卻惡劣非常,可見吉左尼已經耽誤太久,以致無法透過供股達到歐洲銀行管理局訂立的資本目標。
UniCredit股價節節下挫,跌至與每股1.94歐羅的供股價相去不遠,製造供股行動一敗塗地的風險,皆因股東有可能直接在市場吸納股權,以致承銷商為求散貨或令股價進一步受壓。
由於歐羅區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加上UniCredit手上約30%的風險資產屬意大利國債,UniCredit捱沽,順理成章就歸咎於投資者對主權風險的憂慮。不過,若然投資者對意大利國債風險念茲在茲,何不同時拋售比UniCredit更專注於本地業務的Intesa Sanpaolo?再者,意大利既已禁止沽空,沽售潮看來也不是對沖基金的把戲。
供股行動之所以出現混亂,看來只是因為意大利以及UniCredit同樣有掛牌的波蘭,兩地的供股機制產生衝突所致,既不峰迴路轉,也沒操縱陰謀。根據波蘭條例,供股定價公布後三個工作天才除權,但由於定價公布的第三天(即1月6日),波蘭股市休市,才造成大混亂。
在意大利,股票除權前整整交易了三天;但在波蘭,定價與除權日卻相距六天。認為UniCredit中、東歐業務架構太過複雜的投資者,經此一役又多一個質疑該行的口實。
鑑於UniCredit除權後的估值僅相當於有形賬面值的0.3%左右,加上該行坐擁大量東歐業務,投資者有此疑問相當合理。集資計劃可望有驚無險,如今是吉佐尼兌現承諾的時候了。
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