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01|回覆: 0

[其他] Paul Krugman: 認清國家債務本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8 18:5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美國來說,2011與2010年何其相似──技術上正在復蘇,但是持續飽受災難性的高失業率困擾和折磨;另一方面,亦一如2010年,美國政界在2011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另一件事:減少財政赤字,據說,這是迫在眉睫的事。

美國政界討論失焦,充分反映其政治文化的模樣,尤其是國會對民間疾苦是何等脫節。但這個情況也反映了另一件事──政府官員和議員等高談闊論財赤和國債,可是他們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說得最多的人,往往是理解最少的人。

「專家」錯估財赤影響

或許最明顯的是,大部分國會議員依靠的所謂經濟「專家」,其實一直在完全錯估財政赤字的短期影響。總統奧巴馬執政以來,那些依仗如美國傳統基金會之流的經濟分析人士一直等待財赤膨脹將導致利率飆升的日子來臨。但這一天從未出現過!

當他們翹首以待的時候,利率曾經跌至歷史低位。你或者會問:至此,那些政客應該會質疑自己一向倚重的專家──你或許真的會這樣想,如果你對美國的後現代和脫離現實的政治一無所知的話。

美國政界弄錯的不止是短期情況,甚至連長期情況也一竅不通。假設國債真是一個問題,美國那些政客和自以為是的學者對解決問題的思路完全錯了,而且他們亦令問題更加嚴重。憂慮財赤的人繪形繪聲,揚言美國未來因為要償還欠債而會變得一窮二白。他們眼中的美國是一個因借入了很大筆按揭而每月需要左支右絀還債的家庭。

這個比喻,在兩方面都是一個很差的類比。

第一,家庭是要還清他們的債務的,而政府不需要,政府只需要確保債務增長較其稅基增長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債務從未還清過,只是隨着美國經濟增長(以及隨經濟增長而上升的稅收收入),這筆債務變得愈來愈微不足道而已。

第二,這是似乎幾近沒有人明白的一點,就是一個過度借債的家庭是欠了另一個人的錢,而美國債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欠我們自己的錢,為了打贏二戰而累積下來的債務尤其是如此。當時,納稅人面對遠比今天大的債務(以相對GDP比率計算),但債務同樣由納稅人擁有,例如那些買入儲蓄債券的人,因此,這些債務沒有令二戰後的美國貧窮,更沒有妨礙戰後的一代享受美國史上最大的工資增幅及生活水平改善幅度。

但這次會否不同呢?分別不會如你們想像般大。

的確,外國人持有很大量的美國債務,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政府債券,但外國人每持有1美元的美國債務,美國就持有89美仙的外國債務,而且由於外國人傾向把投資放在安全、低息資產上,美國透過持有海外資產所賺的回報,其實較美國向外國投資者支付的金額為大。如果你認為美國是一個已經牢牢受中國支配的國家,那你就錯了,而美國亦不是急速朝這方向走。

首要擺脫失業陷阱

聯邦政府債務不像按揭,不代表債務是無害的。美國一定要有稅收以支付這筆利息,而閣下不用成為一位右傾意識形態的人士也會知道,收稅會對經濟構成成本,例如令一些資源由投放具生產力的活動轉向投入避稅和逃稅。不過,這些成本遠較把國家債務類比為家庭負債過高的比喻所說的為小。

那就是為何擁有穩定和負責任政府的國家(即在情況允許下願意適度加稅的政府),在歷史上所能忍受的負債水平,比今時今日使大家相信的傳統智慧為高。尤其是英國,該國在過去170年中,有81年的負債水平是GDP的一倍以上。當經濟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撰文提到有必要促進消費以擺脫蕭條時,英國較今天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除了日本)更深深陷入債務的泥淖之中。

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有着激進反加稅保守運動的美國,或許沒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但在這種情況下,錯不在政府的負債,而是我們自己。

因此,負債的確並非無關痛癢。但目前,別的事情更加要緊。我們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政府開支,使我們擺脫失業陷阱(unemployment trap),因為判斷錯誤、孤陋寡聞,以及對負債的情意結,卻成為障礙。

版權所有:《紐約時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