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被美國《時代》周刊總結為「崩潰之年」(The Year of the Meltdown),過往被視為安全資產的歐洲國債原來敗絮其中,而中國即使成功保八,股市卻依然大跌,投資者由失望到厭倦,大市成交淡靜。港股會否連跌3年?新興市場神話是否破滅?在統計了全球10個市場的過去10年數據後,新年伊始,為大家解開一些投資迷思。
迷思一 美股好過中港股市?
本欄選取了金磚四國、香港、美、日、法、德及東協地區中具代表性的指數來比較;在中國股市,則選取了國際投資者也可參與的恒生國企指數,以更貼近環球投資市場。
歐洲債務危機不單拖垮好幾個歐豬國家及歐元區經濟,對全球的金融市場亦極具破壞力。截至上周三(12月28日),MSCI環球指數下跌7.54%,然而美股表現卻遠遠拋離,標普500指數報1265.43點,錄得0.62%的正回報,不單領先金磚四國及恒指,亦跑贏日股、德股及法股等成熟市場,成為10大市場之首。
自2009年反彈後,美股表現一直優於中港股市,本地投資者見狀,難免氣餒。然而若大家將眼光放長一點,回顧過去10年表現,便會發現10年來美股的累積升幅只有8.98%,即每年升幅不超過1%,10大股市中僅排第8位,換言之,美股在多年升升跌跌後,到頭來竟是一場空。
長線與短線走勢相反的情況比比皆是。10大股市中,今年表現包尾的4者分別是印度(新聞 - 網站 - 圖片)Sensex指數(-23.42%)、俄羅斯RTS指數(-21.48%)、恒生國企指數(-21.36%)及恒生指數(-19.61%)。
然而以過去10年計,港股即使經歷2003年沙氏、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近年的歐債危機,在18000點徘徊良久,仍錄得5.01%的年度回報。而金磚四國的走勢更是強勁,過去10年,國企指數以479.68%回報稱冠,而俄股及印度股市的10年累積升幅亦有442.99%及394.23%。
迷思二 股市總是長期向上?
上述數據反映新興市場即使在短期內大起大落,以歷史往績計,只要投資者肯「捱時間」,長線來說回報普遍都不錯,金磚四國的10年年度化回報均達10%以上。
金磚四國的表現,似乎印證了「股市總是長期向上」這句投資市場的老生常談。然而翻查紀錄,即使投資者願意付出時間,有些股市的長線走勢仍然令人失望。10年間,日經平均指數累跌20.37%,法國CAC指數更累跌了32.92%,成績實在慘不忍睹!即使德國DAX指數及美國標普500指數保有正回報,累積升幅亦不超過15%,未能做到資產增值,只可以說「有波幅無升幅」。
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長線走勢截然不同,印證了股市長期由經濟增長帶動這個論點。泡沫經濟爆破後,日本長期處於輕微衰退,10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0.2%,法國與美國雖然保有正數,然而亦分別僅得0.3%及1.6%。相反來說,金磚四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是以這些國家的股市走勢亮麗,亦非出奇。由此可見,「股市總是長期向上」這句說話,只能在經濟同步配合下才合用,最終投資者仍要回歸經濟基本面。
迷思三 息口回報果真重要?
過去10年來,黃金以每年均錄得正回報的姿態,成為投資者最熱捧的資產之一。以追蹤黃金價格為目標的SPDR黃金ETF(02840)的規模便高達623.46億美元。
截至周五,金價雖稍回調至1,560美元一盎斯的水平,並一度跌破200天平均線,然而10年累積升幅仍錄得480.85%,跑贏上升479.68%的恒生國企指數「半個馬鼻」。
言則黃金的表現超越10大股市?那倒未必。散戶看指數上落時,往往忽略了股市利息回報。股息的威力不容小覷。以國企指數為例,加入股息的10年累積回報,即時變成升669.37%。換言之,複息效應為國企指數額外帶來190個百分點的回報。同樣地,計入利息回報後,恒指的10年累積回報亦即時翻了一番,由62.96%跳升至128.78%。
股市的短期走勢總是波動的,長期則反映該地的經濟及企業之盈利,因此「價值投資之父」格拉咸(Benjamin Graham)才會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器,長期而言才是計算重量的機器。」對於不擅長揀股的投資者來說,以長期的經濟前景來制訂投資部署,是較為安全的做法。另外,恒指、國指、巴西(新聞 - 網站 - 圖片)Bovespa指數及俄羅斯RTS指數的市盈率(PE)均低於標普500指數,以估值計亦頗為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