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周二。克魯明在本報「專家之言」論中國,對熟悉內地的讀者來說,文內觀點不算新鮮,惟將當中提及的數項統計前後貫穿,中國「奇迹」立足於只求增長不問損益的低效投資,彰彰明甚。
「奇迹」靠樓市支撐
大家不妨想想,中國經濟轉型說了那麼多年,內地家庭消費佔GDP比重仍然只有35%,僅及美國一半,這自然是其他組成部分尤其投資增長更快此長彼消的結果。外部需求如歐美消費,不足以解釋內地投資這種驚人的增長,更大動力來自過去十年佔GDP比重倍增、在整體投資升幅中佔去半壁江山的房地產。假如克魯明對投資升幅餘下一半來自建築相關支出的判斷正確,說樓市是中國經濟「奇迹」的支柱,應不為過。
蔡東豪在《蘋果日報》專欄中言道,賭枱上連開十五鋪大,終有一次開細,但鋪鋪拗頸買細,未如願恐怕已輸乾輸淨。這令老畢想起The market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one can stay solvent此一金句。然而,世事如棋,在街上等過車的人,想必都有如下經驗:苦候一粒鐘不見計程車蹤影,只好放棄,改搭別的交通工具。可是,甫上車的士便到……我的天,這不是說笑嗎?在賭枱上,除非早已「洗袋」,否則第十六鋪買細,贏面顯然較高。
第十六鋪開細?
中國淡友或「直線」沽空民企,或「曲線」購入日企CDS,得心應手大獲全勝的例子時有所聞,惟不論看淡中國多年如Jim Chanos、戰績彪炳逆市勁賺如Hugh Hendry,又或揭發問題民企瘡疤賭其爆煲如Carson Block,透過「沽空中國」揚名立萬的,來來去去就那三幾個人,這跟操盤者必須做足功課,「辛苦錢」不易賺固大有關係,但老畢認為,著名中國淡友屈指可數,更重要的原因是「賭場」上擔心第十六、十七、十八鋪繼續開大者仍佔多數。說到底,不管西方東方,口說投資但憑數據,心裏信「邪」信到十足之人,多不勝數。
中國淡友在各自熟悉的領域顯身手,惟大範圍地賭中國經濟硬着陸,關鍵還看房地產。北京清華大學美籍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12月18日在《外交》雙月刊(Foreign Affairs)網站發表以〈中國房地產泡沫可能已爆破〉(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May Have Just Popped)為題的評論,文內引用的眾多例子,在港人聽來耳熟能詳,比如發展商於上海買家購入單位不出數天「劈價」三成,大批「苦主」怒闖銷售處,要求發展商退還差價;存貨積壓令發展商投地意欲大減,依賴土地收入償債以至為基建融資的地方政府,賣地收益一落千丈,財政頓陷困境。
這些港人無不知之甚詳,但內地樓市泡沫爆破,影響絕不限於神州大地,中國房地產建設的原材料來自世界各地,樓市「走樣」,澳洲、巴西的鐵礦石出口商;智利的銅礦場;加拿大、俄羅斯的木材生產商,以至Caterpillar等重型機械製造商,勢必無一幸免深受拖累。
內地樓市拖累全球
其他在內地需求持續增長中大蒙其利的消費企業,由波音、福士、通用到麥當勞、KFC,恐怕都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在中國需求不再火紅的日子中陷入低潮。內地樓市高處不勝寒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是否被低估,明年應見端倪。
程致宇評論另一值得深思的觀點,是中央政府過去多次打壓樓市,無不以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告終;鳴金收兵後,樓價例必升越之前高位,發展商、地方政府以至投資者對此瞭然於胸,無懼樓市降溫措施,繼續投地起樓置業。
投資者何時拋售
由於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有正面貢獻,工程完成後會否變成「鬼域」,對GDP數據以至地方官員政績不會構成負面影響,打壓樓市措施推出初期,房地產投資持續以高速增長。然而,內地通脹率自2010年1月的1.5%急升至今年6月的6.5%,銀根愈縮愈緊,銀行拒絕「放水」,發展商即透過在港發高息債「撲水」;此路也不通,發展商便轉移陣地,叩地下錢莊的門;再不行,向「大耳窿」借高利貸亦在所不計。方法試盡仍然求借無門,發展商別無選擇,今夏開始割價售樓套現救亡,三、四、五成折讓比比皆是。
內地缺乏投資出路,近年買下「磚頭」任其空置靜候升值的投資者,會否/何時加入拋售行列?
從北京二手住宅市價上月僅微跌3%來看,此風尚未出現,惟北京、深圳、天津、長沙等城市,物業成交上月錄得50%至80%的跌幅,這並非由於業主惜售,而是甘心蝕讓者仍然不多。可是,在發展商割價售樓蔚然成風下,準業主選擇大增,內地樓市供求關係正在迅速改變。
一手盤減價促銷、二手價似跌非跌、成交急劇萎縮,中港情況甚多相似之處。第十六鋪假如真的開細,兩地樓市龍年只怕多劫!
12月20日,周二。克魯明在本報「專家之言」論中國,對熟悉內地的讀者來說,文內觀點不算新鮮,惟將當中提及的數項統計前後貫穿,中國「奇迹」立足於只求增長不問損益的低效投資,彰彰明甚。
「奇迹」靠樓市支撐
大家不妨想想,中國經濟轉型說了那麼多年,內地家庭消費佔GDP比重仍然只有35%,僅及美國一半,這自然是其他組成部分尤其投資增長更快此長彼消的結果。外部需求如歐美消費,不足以解釋內地投資這種驚人的增長,更大動力來自過去十年佔GDP比重倍增、在整體投資升幅中佔去半壁江山的房地產。假如克魯明對投資升幅餘下一半來自建築相關支出的判斷正確,說樓市是中國經濟「奇迹」的支柱,應不為過。
蔡東豪在《蘋果日報》專欄中言道,賭枱上連開十五鋪大,終有一次開細,但鋪鋪拗頸買細,未如願恐怕已輸乾輸淨。這令老畢想起The market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one can stay solvent此一金句。然而,世事如棋,在街上等過車的人,想必都有如下經驗:苦候一粒鐘不見計程車蹤影,只好放棄,改搭別的交通工具。可是,甫上車的士便到……我的天,這不是說笑嗎?在賭枱上,除非早已「洗袋」,否則第十六鋪買細,贏面顯然較高。
第十六鋪開細?
中國淡友或「直線」沽空民企,或「曲線」購入日企CDS,得心應手大獲全勝的例子時有所聞,惟不論看淡中國多年如Jim Chanos、戰績彪炳逆市勁賺如Hugh Hendry,又或揭發問題民企瘡疤賭其爆煲如Carson Block,透過「沽空中國」揚名立萬的,來來去去就那三幾個人,這跟操盤者必須做足功課,「辛苦錢」不易賺固大有關係,但老畢認為,著名中國淡友屈指可數,更重要的原因是「賭場」上擔心第十六、十七、十八鋪繼續開大者仍佔多數。說到底,不管西方東方,口說投資但憑數據,心裏信「邪」信到十足之人,多不勝數。
中國淡友在各自熟悉的領域顯身手,惟大範圍地賭中國經濟硬着陸,關鍵還看房地產。北京清華大學美籍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12月18日在《外交》雙月刊(Foreign Affairs)網站發表以〈中國房地產泡沫可能已爆破〉(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May Have Just Popped)為題的評論,文內引用的眾多例子,在港人聽來耳熟能詳,比如發展商於上海買家購入單位不出數天「劈價」三成,大批「苦主」怒闖銷售處,要求發展商退還差價;存貨積壓令發展商投地意欲大減,依賴土地收入償債以至為基建融資的地方政府,賣地收益一落千丈,財政頓陷困境。
這些港人無不知之甚詳,但內地樓市泡沫爆破,影響絕不限於神州大地,中國房地產建設的原材料來自世界各地,樓市「走樣」,澳洲、巴西的鐵礦石出口商;智利的銅礦場;加拿大、俄羅斯的木材生產商,以至Caterpillar等重型機械製造商,勢必無一幸免深受拖累。
內地樓市拖累全球
其他在內地需求持續增長中大蒙其利的消費企業,由波音、福士、通用到麥當勞、KFC,恐怕都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在中國需求不再火紅的日子中陷入低潮。內地樓市高處不勝寒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是否被低估,明年應見端倪。
程致宇評論另一值得深思的觀點,是中央政府過去多次打壓樓市,無不以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告終;鳴金收兵後,樓價例必升越之前高位,發展商、地方政府以至投資者對此瞭然於胸,無懼樓市降溫措施,繼續投地起樓置業。
投資者何時拋售
由於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有正面貢獻,工程完成後會否變成「鬼域」,對GDP數據以至地方官員政績不會構成負面影響,打壓樓市措施推出初期,房地產投資持續以高速增長。然而,內地通脹率自2010年1月的1.5%急升至今年6月的6.5%,銀根愈縮愈緊,銀行拒絕「放水」,發展商即透過在港發高息債「撲水」;此路也不通,發展商便轉移陣地,叩地下錢莊的門;再不行,向「大耳窿」借高利貸亦在所不計。方法試盡仍然求借無門,發展商別無選擇,今夏開始割價售樓套現救亡,三、四、五成折讓比比皆是。
內地缺乏投資出路,近年買下「磚頭」任其空置靜候升值的投資者,會否/何時加入拋售行列?
從北京二手住宅市價上月僅微跌3%來看,此風尚未出現,惟北京、深圳、天津、長沙等城市,物業成交上月錄得50%至80%的跌幅,這並非由於業主惜售,而是甘心蝕讓者仍然不多。可是,在發展商割價售樓蔚然成風下,準業主選擇大增,內地樓市供求關係正在迅速改變。
一手盤減價促銷、二手價似跌非跌、成交急劇萎縮,中港情況甚多相似之處。第十六鋪假如真的開細,兩地樓市龍年只怕多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