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旨在動員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京都議定書》將於一年後失效;正當緊縮開支成為當時得令的政治議題之際,氣候變化相關政策則束之高閣。將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恐怕只會在吵吵鬧鬧中不了了之;押注氣候變化的投資策略落空了。現在應如何是好?
首先,別慌張。再生能源跟碳排放交易是完全兩回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在急挫:與工業活動步伐一致的碳排放價格上月大跌三成。考慮到有關價格跟歐洲工業產出亦步亦趨,而後者9月份按月萎縮2%,碳排放價下跌並不令人意外。
第二:看看中國。今時今日,幾乎所有東西的最大市場都在中國,再生能源亦然。不過,中國的策略較着重能源安全,而非氣候變化。中國所以大力投資於太陽能及風能,不是為了拯救地球,而是分散能源。此舉造就了中國太陽能及風能旗艦企業的崛起,同時令行業龍頭面對更激烈的競爭;風能「一哥」Vestas股價自2008年至今就大跌近九成。
第三,業界未來將較少倚賴政府補貼。對比起污染行業獲得的補貼,綠色能源的資助微不足道,美國及德國就大力補貼其煤碳業。隨着氣候變化的政治魅力大減,加上政府削減預算,綠色補貼勢必首當其衝。英國對太陽能板安裝的補貼已減半,相關企業則發出裁員及收入下跌的警告。
市場汰弱留強自是難免,一次過的計劃仍會有資本追捧。不過,氣候變化投資的吸引力確正漸漸消失,回報相信也難望樂觀。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政府緊縮開支,綠色補貼勢首當其衝(彭博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