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周三。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天昏地暗橫風橫雨中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全民關注點盡在房屋政策,其中定價跟市民負擔能力掛鈎的復建居屋計劃,成為曾氏告別作焦點中的焦點。
疑似特首「過招」
在2016/17財政年度起計的四年,政府將推出總數至少一萬七千個新居屋單位,每年供應少則二千五多則六千五,首批二千五百個單位,將於2014或2015年向合資格人士預售。
煲呔大show做完,輪到兩位熱門疑似特首候選人表演。唐唐一貫的笑容滿臉,惜也一貫的口齒不清;未知是否慣於以英語思考,來不及轉channel,居屋新單位投入市場與公屋輪候名單縮短之間的那道「催化劑」——供應——話到唇邊竟窒口窒舌,好不容易,供應二字始脫口而出。
反觀振英哥,喜惡一貫的不形於色,驟看之下且有點心事重重,惟「轉數」絲毫不減,被記者問及復建居屋由誰埋單,振英哥一句「好的單愈早埋愈好」,連消帶打避重就輕,包保不會「食螺絲」。中南海近日吹無定向風,有人快活有人愁,特首選情增添變數在所難免。從振英哥反應敏銳對答如流來看,縱使輸人亦不輸陣。
在施政報告發表前,老畢查閱了一些與環球房地產相關的資料,新居屋計劃號稱「定價跟市民負擔能力掛鈎」,負擔能力因此大有一談價值。
新居屋.舊矛盾
新居屋與現有居屋的一個顯著分別,是置業者五年後把單位在公開市場放售,只須補回購買當日的地價,毋須像舊居屋業主那樣,要賣便得按市值向政府補地價。換句話說,買入新居屋單位的市民,不僅在「上車」時與舊居屋業主一樣,置業可享政府資助,於出售單位時,新居屋計劃參與者只須把原補貼歸還政府,餘額(隨市值水漲船高)袋袋平安,跟現有居屋業主出售單位前必須向政府「補足」地價,upside因而受到限制大不相同;這會否對舊居屋業主構成不公,值得商榷。然而,由於新居屋買家日後補地價金額不必按市值調整,物業較能追貼私樓價格,此舉為有意改善居住環境、利用居屋樓換樓人士提供了「上車」的誘因,對居屋單位轉手買賣趨於活躍,改善二手市場供應具正面作用。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新居屋計劃令業主樓換樓「籌碼」增加,是以置業者得益於補地價金額固定,而地價本身隨市值調整為基石的,這意味新居屋計劃參與者要打破舊居屋業主難以擺脫被「綁」於一區的宿命,先決條件是整體樓價必須持續上升,否則在補地價這一點上,新居屋便談不上有什麼「優勢」。從穩定樓市的角度出發,計劃成效立足於樓價持續上升,會否跟政府的原意背道而馳?
文首提到,老畢在施政報告發表前讀到一些跟置業負擔能力相關的資料,以下就來一談。今年初,國際物業顧問公司Demographia針對全球八十二個人口一百萬以上的城市,進行了一項置業負擔能力(affordability)評核,按樓價相對市民年入比率,由易至難分成四個類別,對號入座。結果顯示,香港在八十二個城市中排名第八十二,即全球置業最難!
以此項調查所用準則,樓價對年入比率中位值在5.1倍以上,市民置業便「難若登天」(severely unaffordable),香港的比率高達11.4倍,遠遠拋離所有主要城市。按照Demographia的定義,那等於在港置業比登天還要難!此說當然誇大其詞,惟該項評核覆蓋面廣泛且標準劃一,甚具參考價值,其結論為大聲疾呼特區政府不能對樓價飛升坐視不理者,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干預樓市適得其反
然而,必須搞清楚的是,政府出手解放「房奴」,本意雖好卻往往事與願違。經常評論中港房屋政策和物業市場的網站alsosprachanalyst.com甚有心思,把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三十年來港府干預樓市的成效,以timeline形式不斷更新。回歸前後,政府推出措施壓抑或支持樓價,結果總是愈壓愈升愈撐愈跌,樓市的真正「指揮棒」是資金流向和貨幣供應;政府出手時,樓市往往已到了周期盡頭,當局欲藉干預達到「逆周期」(counter-cyclical)之效,到頭來卻適得其反變成「順周期」(pro-cyclical),屢試不爽。三十年的教訓,真的,假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