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與消費的矛盾
7月份的按年通脹為7.9%,是15年新高,當中最大的升幅為煙酒,食品及租金。食品可分為出外用膳及食品,前者升了5.5%,後者升了10.7%。只要大家到街市及超市走一走,不難發覺食品的價格上升幅度驚人。
批評指領匯商場旗下的租金升幅驚人,是通脹的元兇之一。這是對,亦有不對。當初領匯在2004年上市,因有政府賤賣資產的法律訴訟而要被迫推遲一年,最後在2005年上市。既然政府出售領匯,便同意領匯以市場規則經營,以亮麗的商場及更能吸引人流的商店代替舊的環境。
想消費的價格便宜一點,消費者可以光顧較舊的地區,可能燈光會沒有那麼亮麗,冷氣沒有那麼凍,裝修沒有那麼雅致,亦沒有免費的洗手間,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東西都有成本的。這亦可解釋商場的東西一般都較貴的原因。自己家裡的洗手間用品如廁紙並不便宜,商場的洗手間有免費的廁紙、洗手液、手紙,而且涉及大量的人流,還有商場公眾地方的清潔費用、電梯的電費及保養,這通通都要由業主支付,業主會在租金上反映,最後轉嫁給消費者。
領匯只是做一間上市公司要做的東西,就是收入、盈利與股東回報都要有增長。若用上從前的模式,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上市後股東的目標不是保護商戶,而是希望商戶令其賺取更多的回報。我個人並不同意在公屋居屋商場有此目標,但既然是上了市,便要按市場的制度運作。錯的是政府當年上市的決定,令現在有些地區街市的貨品價格比起市面的平均價都要高,也令一些小本經營的商店無以為繼,因為上市公司的業主根本不會出租給他們,就算是租了,他們也面對很多的不確定性,遲早都會不獲續租。
曾有一個故事,話說當年領匯在2005年上市,某先生買了領匯股份賺了數萬元,他們夫婦高興非常。她的太太是在某領匯商場的酒樓工作。後來因領匯加租,酒樓結業,太太失業,是成也領匯、敗也領匯的好例子。
投資與消費有不少矛盾,前者想多賺,後者想少賺。有些連鎖經營者也要買領匯來對沖租金的升幅,消費者要多想想是否只眷戀在商場購物的模式,有時候自己也是通脹的元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