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個行業如此依賴政府補貼時,它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劑具市場力量的強心針。這個行業就是可再生能源業,而所謂的市場力量就是源自中國。
風能和太陽能的悖論是,它們價格過高,無法和天然氣等傳統燃料開展正常競爭,但競爭所導致的設備降價對這些設備生產商來說可能是致命的。上周,美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Evergreen Solar申請破產。儘管該公司把工廠從政府提供補貼的美國馬薩諸塞州,遷到了中國,但它仍在競爭中落敗。
中國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未來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國家經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裝風力發電機市場。
而在太陽能領域,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說,中國在全球需求方面所佔的份額將從今年的7%提高到2015年的13%。
此外,如果可再生能源技術想不依靠政府補貼而獨立生存,那麼中國相關企業因擴大產能而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將是必需的。
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得到了經濟發展和政策的支撐:當缺乏資金的歐洲國家削減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之際,中國在這方面的補貼資金卻是唾手可得。但北京對幫助西方供應商並不感興趣。以風力發電領域為例,外國的設備製造商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經從2004年的80%驟降至目前的不足15%。
在佔領了國內市場之後,中國的風電設備製造商並不滿足於只留在國內發展。據BTM咨詢公司(BTM Consult)調查所得,去年全球10大風力發電機供應商中,有四家是中國企業,高於2008年時的兩家。中國風電設備出貨量第二高的新疆(新聞 - 網站 - 圖片)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最近從美國那裡贏得了訂單,它希望2015年之前能實現30%的毛利潤來自海外的這個目標。
中國供應商是強而有力的競爭者。據美國投行Sanford C. Bernstein計算,中國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風電設備,其價格平均比美歐當地的產品便宜20%,明年將會便宜30%。
如果說中國的太陽能設備生產企業和西方同行有什麼分別的話,那就是後者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太陽能設備製造業群雄爭霸的局面,使這種挑戰變得更為嚴峻。激烈的業內競爭已經使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價格在2006至2010年期間下降了50%以上。
中國的產能擴張將加速這一趨勢。舉例來說,據瑞信(Credit Suisse)預計,中國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GCL-Poly Energy)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能力有可能達到全球市場2012年總需求的三分之二。更何況,屆時該公司所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包括了一切費用的成本,可能比目前業內成本最低的美國公司First Solar還要低。
太陽能發電需要降低成本:Bernstein估計,用太陽能發電每千度的成本是142美元,為美國目前批發電價的好幾倍,而且這還是把稅收優惠算進去後的結果。但成本的降低就意味著設備價格的下降。因此,據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預計,雖然2012年新安裝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數量上預計會比2010年多25%,但那一年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銷售收入卻會比2010年低23%。
提升技術水平是抵抗這種價格競爭壓力的途徑之一。政券商William Blair & Co.的分析師海曼(Nick Heymann)看好西門子公司(Siemens)。這家德國的工業集團正在不斷增長的海外風電市場上攫取大量份額,那些市場的競爭激烈度要低一些。西門子還能將輸電網與其風力發電機捆綁在一起銷售,中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通常不提供輸電網這一重要設備。
西方企業要想靠提升技術水平這條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必須付出艱苦努力。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設備企業正在走其他行業的中國企業老路:先是佔領國內市場,然後再在慷慨的國內貸款支持下向海外市場大舉擴張。對於目前仍需依賴政府補貼並且急需把成本降下來的可再生能源設備業來說,他們對中國這種做法幾乎沒資格抱怨太多。不過,如果這些最具政治色彩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競爭演變成保護主義的導火線,也別感到意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