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tboy2046 於 2011-7-28 11:29 編輯
李兆波先生以前曾批評沒計劃的置業(意指只識買樓當儲錢的人),乃是理財陷阱,且回報未必最佳,不過經過金融海嘯和雷曼迷債風波以後,他改變了看法:一般市民未必懂選擇安全的投資工具,買錯了金融產品,有機會傾家蕩產,但買樓至少可自住,就算買錯樓,升市時最多升得慢,不會如一些二三線股票的不升反跌,甚至變成廢紙。
李兆波在1996年以約27歲之齡已置業,並在30歲時成功儲得第一桶金(100萬元),他認為若一般人從事的行業不太差,按複利息計算,每年投資回報5厘至6厘,30歲前儲蓄50萬元做首期不太困難,不過必須小心謹慎,「唔好做錯事」(投資損手)。至於起薪點低、加薪前景不樂觀的一群,儲錢亦要有方法,最重要是懂得自律。
收入先扣起儲蓄 訂開支預算
他分享三點。第一,控制花費,不借錢消費;第二,投資自己、裝備自己,為事業及未來財富增值;第三,延遲消費,待儲有一定資金後投資,才透過利息或股息支持消費。他認為,年輕人開始工作頭幾年不花費太多,日後的生活可以輕鬆很多。
儲蓄的辦法,宜先將收入扣起儲蓄才消費。「假如月入2萬元,扣除日常開支等,要月剩約8000元,除以每月30日,即每日花費便不可超過400元,讓每日開支有預算」。為增加儲錢的推動力,應盡早定立目標,如買樓、結婚、退休等。他特別指出,買樓供樓,其實具有強迫儲蓄的概念。
如買樓是自住,李認為首期和供樓預算可以很有彈性,部分地段樓價溢價太高,如一站之隔的青衣站與九龍站(機場快線)、奧運站與九龍站(東涌線),實際距離不遠的物業,樓價卻相距甚遠,「如是炒家市場,用家應當避開」。買家在購置物業,需要作出心態上的調整,「若打從一開始以為可輕鬆進駐半山,卻事與願違,最後大條道理拋出一句『樓價太貴』,根本就是『口徒氣』」。
大學生申公屋 違人生上流方向
不少80後年輕人抱怨置業難,李兆波指年輕人不應抱有一步登天的想法,「首次買樓可選擇舊口的、細口的、遠口的上車盤,可以按自己意願訂立條件,利用代理網站搜索並作篩選」。資金有限,不妨考慮元朗區、荃灣區、大埔區等,這些地區仍有不少200萬元的上車盤供選擇,其後再透過樓換樓達到目標。
現時有部分大學生未畢業就申請公屋,李指雖然風氣未算太盛行,但作為一個教育學者,認為此做法實際上與人生上流的方向背道而馳,「社會資源是給予有需要的人士,而非協助一些沒有上進心、過分依賴社會資源的人,其一生也將受到影響。」
李曾在他的《慳出你的第一桶金》一書中指出,很多時一般人買樓,只計算首期和供樓負擔支出,卻忽略了其他相關使費,包括差餉地租、管理費、裝修、律師費、印花稅和代理費等,以致墮進理財陷阱,「超支」而不自知,又或租金扣除有關使費的淨回報,其實未如理想。
相比之下,股票相對物業流動性高,賺取回報較快,一向受投資者關注,部分藍籌股票如重磅股匯控(0005),曾經是大部分港人認為「穩打穩賺」的對象。李兆波坦言自己將80%資產投放於股票市場,之前亦不認為買樓是好的投資,但發生金融海嘯、雷曼爆破後,他認為,普羅大眾買錯股票、債券的機會甚高,一旦買入表現差的股票,遇上升市一樣可以倒跌;但是買樓揀錯的機會相對低,就算入市時睇錯,最多跑輸大市,只要供樓沒出現問題,資產不會被蒸發至零。
入市部署 考慮職業穩定性
他指出,物業可出租可自住,現要尋找3厘至4厘租金回報的物業仍不太難,倘沒有更佳的投資渠道,投資組合包含物業是無可厚非。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本身的工作行業的穩定性。「若從事增長步伐緩慢的行業(如傳媒),須謹慎面對長期的供樓風險;若是公務員一類穩健工作之士,年年加薪卻甚少炒人,應利用職業優勢置業;另外一些在投行等跨國金融行業工作的人士,收入豐厚,工作數年絕對可上車供樓。」
轉貼:【明報專訊】撰文:郭楣、陸振球
訪者: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
--------------------------------------------------------------------------------------------------------
全文意義深長,對一些有實力能力又未上車一族,可加強理財方向從而達到目標,
而對一些未有實力但有能力的(例如大學生)都語重心長,希望他們都能看到這文,
不要放棄前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