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以為中國不再加息
7月 15日 星期五 15:54 更新
《華爾街日報》--是不是該反思了?中國國內盛傳,政府將會針對性地放鬆貨幣政策。多數研究中國的經濟學家也認為央行已經完成加息。
但周三發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9.5%,只是略低於一季度9.7%的穩健增速。很難說這種放緩值得擔憂。而且總體GDP數字是有誤導性的。根據多數經濟體採用的按季節性因素調整的環比計算方法,GDP增長實際上還在加速,第二季度年化增長率為9.1%,高於一季度的8.7%。其他國家經濟陷入停頓時,中國經濟還能加速增長,實在令人驚嘆。
如果更仔細地看,還能發現更多的看漲跡象。工業增加值強勁反彈,6月份同比增速達到15.1%,為2010年5月以來的最高增速。而經濟學家事先預計增長13.1%,低於5月份的13.3%。這種意外加速的原因,可能是近幾個月抑制生產的電荒得到了緩解。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數據發表前一天所說的話,讓那些仍在等待政策放鬆的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他宣布抗通脹仍然是政府的重頭任務,但也承諾會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針對人們對於減速的擔憂作了表面上的回應。
緊盯官方表態的國內股市明顯從溫家寶的話裡面,察覺到溫和跡象,在數據還沒有發布時的早盤最初一段時間就已經上漲。
事實上,過多關注這些官方表態是危險的,因為這些精心錘煉的話是為了取悅多個方面的民眾。超出預期的強勁數據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仍是通貨膨脹。經濟學界一般認為通脹率已經見頂,年內將逐步下降。如果真是這樣,可能就不必再次加息。但預言家預測中國通脹率一直不太準,當前通脹的嚴重性就幾乎沒有人預料到。由於存在豬肉短缺、天氣條件等波動性較大的因素,中國通脹率本來就無法預測。
中國應該進一步上調利率,以遏制通貨膨脹,並避免實際負利率進一步造成扭曲。服用超劑量「藥劑」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大。
撰稿:華爾街日報Aaron Back
--------------------------------------------------------------------------------------------------------------------------------------------------
加息,對於中國來說,已不是陌生的事了。在這年,已經加息數次,目的是希望有助壓止通貨膨脹上升溫。可惜,一次再一次的數據出來,明顯地展示出真正的正作用不大。當然,有關政策雖然沒有明顯的效果,但不代表中國人民銀行不再使用有關政策。現時,市場上多數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控措施已踏入尾聲,此意見,本人認為是合理的。無錯,中國近年多次採用有關措施,已抽走市場上不少資金,令不少民營出現借錢困難,或者需要以超高利率借錢之情況。本人(Albertchow)認為,如果中國人民銀行再推行有關措施,必會影響企業經營,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