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1-7-13 12: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星圖的發展
十四世紀以前的星圖﹐只有中國保存下來。三國時代﹐吳國陳卓在西元270年左右將甘德﹑石申﹑巫鹹三家所觀測的恒星﹐用不同方式繪在同一圖上﹐有星1﹐464顆。此星圖雖已失傳﹐但從絹制敦煌星圖上可知其大概。蘇州石刻天文圖是根據北宋元豐年間(西元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刻制的。《新儀象法要》中所載星圖繪製於1088年﹐但所依據的觀測結果與蘇州石刻天文圖相同。望遠鏡發明以後﹐歐洲較早的星圖是赫維留所編《天文圖志》(1657~1690年)中的54幅星圖。赫維留的星圖經弗蘭斯提德重新修訂﹐於1725年再版﹐繪有2﹐866顆星。1863年出版的《波恩星圖》是早期著名的星圖。
星圖上一般有座標﹐大多數星圖用赤經﹑赤緯(見天球坐標系)。也有使用黃道座標的黃道帶星圖﹐這種星圖對於觀測黃道光﹑對日照十分方便。也有使用銀道座標的銀河星圖﹐用於研究銀河系恒星分佈等。各種星圖的曆元也各不相同﹐如1900.0﹑1950.0﹑2000.0。有的星圖用不同顏色表示有關特徵。此外﹐還有各種射電巡天圖﹐紅外﹑紫外﹑X和γ等波段巡天圖﹐以及各種氣體星雲圖﹑星系圖集等等。
1758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葉在搜索彗星時發現了金牛座的蟹狀星雲。從那以後,他專門致力於觀測星雲狀天體,發現了許多星雲、星團和星系並匯成了梅西葉星表。在星表中,每個天體都用M做字頭再加以編號。如蟹狀星雲為M1。表中所列天體共110個,亮度大多在10等以內,使用小型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看到。現在天文學家使用的是《星雲星團新總表》,簡稱NGC星表,表中包括星雲星團星系7840個;還有NGC星表的補表,簡稱IC星表,包括星雲星團星系5836個。梅西葉星表中的110個M天體是NGC和IC星表中的精華,也是天空中最壯觀最漂亮的天體。許多M天體是天文學家研究天體演化過程的活樣本。如,從M1星雲獲得恒星晚期演化的寶貴資訊,通過M8、M16、M42獲得恒星誕生過程的壯觀景像。
星圖的作用
星圖對天文學家們就像地圖對旅遊者一樣極為有用,天空也有自己的網格系統來標量天體的位置,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線。還有一種使用了幾千年的認識天空的方法那就是記住星座或星群。地球旋轉時,天空像在沿著相反的方向旋轉。在兩極,天體由於觀察者所在的緯度不同而按相應不同的角度升起和落下。從赤道看去,天空中一切事物都是可見的,但在其他緯度,其中一部分事物常常會隱藏起來。天體四散分佈,從地球上看去它們都包圍著地球。人們把它們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球體,稱為天球。天球上有網格,有南北極和赤道,它們都與地球上的各個部位相對應。比如天球的北極對應地球的北極。天球在我們周圍起伏延伸,而星圖卻是平的。這就意味著一些天體的位置會被歪曲。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歪曲,天空被劃分成一個個部分,有點像把橘子切開後再壓平一樣。星圖中大小不同的圓點表示我們看到的天體的亮度,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亮度並不表示天體距離我們是遠是近,或是大是小。使用星圖時將一端對著自己的頭頂,另一端對著南(北)地平線方向。星圖會告訴你此一時刻可以看到的天體有哪些。因為南北半球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同時因為靠近星圖底部的天體都處於地平線附近,可能因種種原因會看不到。所以在選用星圖時要清楚自己所在的緯度。
西方古典星圖
西方古典星圖起源於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發展於文藝復興之後的16世紀,並於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達到鼎盛。這些星圖中通常都繪出了與神話傳說有關的圖案,當時的天文學家常用天體在星座圖案上的位置,而不是它們的座標來確定它們本身的位置,因此很多古典星圖只標出了粗略的座標網格。早期較著名的古典星圖是由中世紀的僧侶Geruvigus于西元1000年前後繪製的,它由哈利父子收集,現存于大英博物館。Geruvigus星圖風格古樸,與後期的古典星圖相比顯得粗糙了一些,但它對於以後的星圖畫家的影響卻很大,從很多圖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