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自十歲時, 隨父母來港定居, 不經不覺已有數十年. 目前有樓有車, 有妻有兒, 生活可謂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但自問不敢自認是中產, 因為香港從未為 "中產" 定義, 只可說是過了綜援又未到交標準稅率的夾心人.
當年香港回歸時, 身邊有不少朋友移居外國, 而自己到底應否留港呢? 當時眼見中央回收香港, 新特區政府也表現出用心用力地實踐一國兩制, 生於中國, 長於香港, 理應給中央、特區政府及自己一個機會. 但是, 回歸到明年2012近十五年, 自己的兒子也十歲了, 身為父親應為兒子未來打算, 因此是否依然留港這一問題一直伴佪.
97回歸時高樓價問題今日依然存在; 當年各行各業仍有生存空間, 但今日就只得金融、地產、旅遊及零售所主導的相關行業; 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政治矛盾越來越深, 但最悲哀的是, 本地媒體越來越炒作, 市民越來越無知, 財團越來越壟斷, 政黨越來越自私, 特區政府越來越短視. 在這麼樣的社會, 也對兒子的未來擔憂起來!
小弟來港以來, 只為三餐一宿, 從不遊行, 也從未投過票, 只是年年交稅而己. 眼見今日的香港社會如此發展, 深感痛心. 小弟嘗試以最客觀角度來分析及探討香港的問題, 寄望下屆政府能有所為, 否則只能決心離棄這失望地.
所週知, 香港以法治、廉潔、簡單稅制、人流/物流/資金流/言論/市場自由等造就今日香港的特點, 任何對這些優勢不利的建議方案都非常危險, 不可不知不防. 可是, 社會何來矛盾?
1. 政府方面
香港之所以廉潔, 除了廉政公署外, 以前有句名言叫"高薪養廉", 所以公務員人工高和種種的住屋、教育、醫療、長俸等褔利. 高薪養廉並無不當. 但是, 先有同工不同酬, 長約制與合約制的內部矛盾, 再來, 褔利完全與市民大脫節, 試問一班高薪, 只要唔做唔錯就無後顧之憂的人, 怎能理解市民所需所急? 因此, 久而久之, 養了不思進取的官療文化, 變相成為"高薪養庸! 市民眼見政府辦事不力, 而高官政黨又不敢得罪公務員, 矛盾怨氣自然來.
從另一角度, 單靠高薪養廉就可以廉潔嗎? 其實香港之所以廉潔, 關健在於決策權、執行權、調查權和審判權等四權分立的制度. 但回歸後, 決策權過度集中在於特首和行政會議, 公務員只有執行能力, 並無策能力和策責任, 往往造成政策不得民心, 推行不力的局面. 以目前架構來講, 就好像一間公司運作模式: 立法會似董事局; 行政會似管理層; 三司十三局以職能分成各部門. 如果政府好似一間公司只服務單一巿場, 提供單一服務或產品, 相信這樣的架構絕對有能力應付. 但是, 作為政府非如此簡單, 應如大型多產品多服務的公司, 按生產線(即政策)重整架構:
首先設立五大專員公署:
法院 - 集中負責法院的審判權;
廉署 - 賦於獨立法律, 負責廉政條例的調查權;
申訢 - 賦於獨立法律, 負責政府部門投訴的調查權;
審計 - 賦於獨立法律, 負責政府部門審計的調查權;
平機 - 賦於獨立法律, 負責機會平等條例及反壟斷法的調查權;
再將各政府部門按政策重整為六大部門或再細分:
民務 - 負責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等民生政策工作;
商務 - 負責六大產業、四大支柱、基建、規畫、發展等經濟政策工作;
財務 - 負責稅務、庫務、統計等政府財務工作;
監務 - 負責監察政策執行、市場機制監察、証監、私隱、消委會等投訢及監察工作;
內務 - 負責保安、入境、警務、政務、律政等內部執行工作;
外務 - 負責旅遊、推廣、粵港合作等外部發展工作;
重整架構時, 先簡化政府總部集中負責政策的決策權, 再發清晰指引, 由十八區政府合署負責執行權, 最後再檢討編制. 如此, 有利於政權下放及政策問責, 同時保留四權分立的制度:
2. 政策方面
過往政府一味死守自由市場, 但實際沒有任何監管, 任由既得利益者無的放矢, 等同棄市民於不顧. 細心觀察, 政府想要的是自由市場, 但回歸以後, 大財團不停地擴大, 已形成多方位的壟斷市場, 並非政府所說的自由市場. 就以隧道、樓價、油價、食料、超市等, 市民毫無議能力和空間, 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越來越被動地受大財團支配, 造成財富效應失衡, 貧富懸殊愈趨嚴重. 在一個失衡的市場, 沒有長遠平衡的政策, 社會自然越來越分化, 直至到一日爆發重生.
小弟要指出兩大問題: 第一是政府過往的政策都是一刀切, 不實際也不可能到位, 就以最大問題的房屋政策來講, 由八萬五單位走到零單位的極端; 第二是過往政策偏向壟斷市場模式, 即沒有任何調節工具, 特別是民生類的物品和服務. 其實政府應從多方面手:
褔利政策
政府應善用統計數據, 按核心家庭為單位, 再以市場學(Marketing)的區隔(segmentation)來分類, 按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的不同需要訂立福利和援助政策, 再由社會福利處和社福機構, 組成十八區家庭援助中心, 一方面聯合資源, 另一方面收集民情.
除了援助政策, 更應改革強積金制度或收回由金管局負責, 與公務員的退休制度統一, 將市民和公務員的褔利結合更使兩者利益連成一線, 先可站在同一陣線, 才利於社會和諧及共同發展.
房屋政策
在稅網下的一群, 可使用目前的公屋計分排隊制度, 確保三年上樓. 在標準稅以內的一群, 有交稅但幾孚完全無福利, 可建造免地價但有自住及銷售規限的自住樓, 同樣使用計分排隊制度, 先行登記, 再按申請統計數據規劃用地及設施, 由建築商投標設計及建造, 最後由政府按計分排隊的收入能力及成本定價銷售, 但規定只能自住, 過身、移民、買私樓等只能售於排隊人仕或傳給合資格子女, 否則一定要售回政府, 售價不得高於政府的新銷售定價, 從而將自住和投資分隔成兩個獨立市場. 所以這個方案, 就等同夾心人將所有租金換取居住權, 累積日後換樓或退休之用, 其實有私樓累積財富及解決居住之效, 但又不能後中炒賣獲利.
經濟政策
民生類的產品及服務, 應由政府規限供應和計價機制, 就如現時水電媒等. 其他的, 政府應建立反壟斷法, 促進完全競爭經濟模式, 就如電話電訊等.
有了區隔的褔利政策思維, 完善民生類的壟斷性行業的監管調節機制, 再促進完全自由競爭經濟模式, 社會先會直正回歸有效的自由市場.
3. 建議解說
- 有人或會想重整政府架構, 會很大反彈?
如果同時推出提早退休或漸減式肥雞餐俾公務員選擇, 而重整後編制有調遷及新工作安排, 相信早有預備就能成事.
- 有人或會想提高福利, 會增加財政壓力?
事實上以上動作, 基本先集中資源, 再細微到按家庭實況而發放, 除非新增資助項目, 否則比現時的一刀切方法, 只會用得更直接, 更有效益.
- 有人或會問為何要建自住樓? 公屋, 居屋或置安心不行嗎?
唔建: 點解有人可以買公屋, 居屋, 夾屋, 首置, 而新一代要買貴樓? 點解原居民有丁權, 而永久居民又要交稅但什麼都沒有?
建公屋: 可以放寬幾多? 想製造更多公屋富戶?
建居屋: 可以放寬幾多? 點解要資助人透過居屋獲利?
建置安心: 可以建幾多? 排多久? 五年後得一半租金真係做到首期?
各有利敗, 所以有人反對也有人讚成, 但建自住樓, 限住又限價, 一方面解決永久居住和上車問題,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透過計分制度, 有計劃地控制資格及供應量. 同時保持建築就業及相關行業, 以調節經濟. 政府也可增加招標形式的商場或停車場的經營或管理的收入, 一舉多得!
- 有人或會問自住樓會對租務或私樓市場造成影響?
自住樓的地區配套不同, 加上供應及計分制度, 基本上要全部家庭入住需很長時間; 當全港家庭最後全部入住自住樓, 自住樓最多只是等一套房, 私樓可自由買賣的吸引力, 仍有投資客, 外來客及換樓客的市場.
以上方法, 乃小弟反覆多月思考, 認為最有把握能解決目前的困局, 若有任何能人仕或政黨支持並納入政綱, 小弟願出一分力!
小弟希望當權者明白, 任何政策並非左拼右拼, 反而, 政府的角色, 是要做公平市場機制的建立者和監管者, 並了解機制對市民的財富效應. 特此寄望下屆政府能解決小弟的問題, 也給予下一代的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