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47|回覆: 4

[其他]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22/11/2010) - 中國消費進入黃金十年

[複製鏈接]
簽到
128

367

主題

3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0-11-22 09:5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國10月份CPI只上升1.2%(扣除食物及燃料升幅只有0.6%),是1957年以來最小升幅。不過,消費者感覺完全不是這樣,例如棉花升至140年新高,加上QE2很難叫人相信我們已進入低通脹期。標普500上升軌已失守後市可能有較大調整。因為美國樓價下跌壓力至今仍未停止,說到底2007年起去槓桿化才是美國經濟大方向。

長債信心逐漸被動搖?
1970年至2010年是通脹主導40年。70年代以黃金為主流,80年代、90年代以股票為主流,2000年以資源股及債券為主流。1970年如你用1 萬元作投資、今天應該變成1380萬元。2011年又以什麼作為主流?人行運10年,地行運20年。美國債券違約事件逐漸環球化是可以動搖投資者對長債的信心。例如愛爾蘭10年期債券孳息已由6厘上升至9厘(1995年至今最高),較德國債券利率高出6.5厘。葡萄牙外長亦威脅退出歐盟區。

中國GDP在2005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標準渣打銀行估計在2020年超過美國,理由是過去十年中國以年率10.3% 上升、美國只有1.8%,未來十年中國GDP增長率仍高達8%。高盛估計需時久一點要到2027年,中國GDP才超過美國,2030年佔全球GDP 24%(今年佔9%),即重返工業革命前水平。標準渣打認為如計算人民幣未來可升值25%,中國應有能力在2020年超過美國。

到底何時中國GDP超過美國並不重要,重要是未來10年是屬於中國的。未來中國私人消費漸佔GDP三分二、政府活動只佔GDP三分一,來自出口所佔GDP 比重則迅速下降。2010年中國消費者花掉兩萬億美元,中國製造業漸由出口為主,改為內需為主,反之美國為負債不斷上升而煩腦(目前標普500大企業純利 64%來自美國以外地區)。未來大方向是投資中國、投資中國私營企業。摩根史丹利已投資3.17億美元、T Rowe Price 1.07億零美元、富達投資1.08億美元入中國,過去兩年每年回報高達50%,例如「百度」在過去兩年股價上升327%跑贏谷歌。德銀則看好中國能源節省及環保行業,今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上述為七大策略性扶助工業中排第一位,十二五規劃及十三五規劃後中國可減少入口能源15%,以達致2020年減碳排放40%-45%。上述行業包括廢熱回收、LED、地熱開發、節能材料及效率提升,未來10年應向中國中西部進軍,例如成都、武漢及重慶。

未來十年應是中國消費黃金期,同期GDP增長率則有所放緩;未來十年中國消費不但強勁增長,同時消費結構出現重大改變。理由一、GDP仍保持較高增長。二、工資大幅上升。三、服務業迅速發展。四、政府公共開支大增。五、社會收入再分配。六、人口老化。七、城市化。八、儲蓄率降低。


--------------------------------------------------------------------------------

中國人名義人均GDP由1978年226美元,上升到2009年3679美元,GDP平均每年上升9.5%,但消費所佔GDP卻由2000年至09年下滑 14%,主因這段日子出口升幅太大。未來十年消費應迎頭趕上情況有如1970年後的日本、1988年後的南韓,2009年起相同情況在中國出現。此乃「U」型曲線理論由劍橋大學羅斯托夫教授發現︰經濟在起飛初期消費佔GDP比重反而下降,因更多資金用作投資。經濟起飛後期消費才急升,因投資所帶來的回報支持消費出現較GDP增長率還快的升幅;即消費股成為未來最值得看好的行業。


--------------------------------------------------------------------------------

10月中國CPI上升4.4%(印度9.8%及已宣布加息六次,巴西5.2%,俄羅斯7.5%)。已超過官方目標3%,中國進入加息周期及信貸收縮期加上勞動人口供應增長率自2009年起下降,中國不再是廉價產品供應來源,是否代表美國自1980年起的利率回落期結束?(即CPI增長率止跌回升。)

金價進入高風險區
黃金是否見頂?很難回答。上周最高價1425美元時曾拋離200天線約16.5%,歷史性高潮金價應拋離200天線20%以上才完成上升浪。目前只可說金價已進入高風險區。

自1900年至2010年全球每年黃金產量,令每年黃金在地面上增加1.5%。1971年8月美元同金價脫鈎後(更早是1967年美元宣布貶值,由35美元一盎斯改為42美元)。長達四十年(嚴格點說長達四十三年)的貨幣購買力下降潮或資產升值潮到2011年是否結束?目前是否拋空債券好時機?公元 2000年10年債券利率0.7厘,目前只有2.8厘。已故總統林肯說︰「You can'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學回來的知識是股市是經濟晴雨計(未好先好、未衰先衰)。貝南奇希望透過操控股市升降反過來影響經濟方向呢個實驗,能否令美國經濟逃出日式命運?1997 年由泰國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受害最少是中國。2007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全球金融海嘯,第一個站起來的亦是中國。但中國不是採用浮動滙率制度的同時有外滙管制,證明任何制度都有本身的優點同缺點。在G20會議巴西總統力指美國濫用浮動滙率制度,將世界經濟推向破產邊沿。

相信美國今後再無法重返平衡預算案:一、目前每天美國新增40億美元負債。二、過去三十年美國新增負債12萬億美元。三、美國政府每1美元開支中42美仙是借回來的。四、新通過的醫療改革法案,令美國未來負債又再增加過萬億美元。五、1950年美國每個退休人士背後有16人在職工作,現在是3.3人在職人士一人已退休。估計到2025年是兩人在職一人退休。

台灣一項民間調查:2010年首10個月亞洲八大國際城市房價漲幅最大是香港升22%、深圳19.28%、北京17.61%,跌幅最大是東京下調 6.98%、首爾下調3.04%。香港住宅樓價約2萬港元一呎、東京約1.87萬港元、新加坡1.22萬港元、首爾約9300多港元、台北約5100港元,深圳3900多港元,上海3600多港元,最後是北京約3100多港元。八大城市中只有東京及首爾住宅樓價在下跌、其餘皆在上升。

樓價上升可能刺激通脹,例如1990年至1997年因當年港人熱衷於炒樓(所謂三樓一族。即一間自住、一間收租、一間用嚟炒),在樓價上升中港人賺到錢便增加消費,刺激通脹率上升。1997年第三季至2003年第三季樓價下跌,不少人減少消費因此引發通縮。2003年9月至今本港樓價上升卻不刺激通脹率上升,理由是那些在1997年買樓者才收復失地,因樓價上升而增加消費的家庭並不多,形成過去7年本港樓價上升對本港通脹刺滶有限。





打擊炒樓無助壓通脹
2009年及2010年本港通脹率上升,原因是美元貶值即「輸入通脹」,換言之甚至政府壓抑樓價成功仍無法改善本港通脹率,因為這次本港通脹率上升同樓價上升關係不大。引致通脹率上升的原因:一、貨幣供應上升;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香港政府沒有印刷貨幣權,貨幣供應上升必需外資流入。美元弱勢可令本港貨幣供應上升引發通脹,至於貨幣流速更加複雜。

1980年至今美國新增收入五分之四由1%人口拿走。1980年美國最大500企業CEO薪金是普通人的42倍,2001年是531倍。1976年美國最富有1%人口收入佔全美GDP的9%,今天佔全美24%。浮動滙率制度令收入走向兩極化。1990年那年本人是攻擊聯滙制度最狠的評論員之一,當年希望港英政府取消聯滙制度去減少資產泡沫的殺傷力。今天反成為捍衞者,以免1987年至95年的日本情況,或2005年8月至08年8月的中國情況在港出現。全球固定滙率制度由1945年開始、1971年8月才解體(香港到1983年才取消)。固定滙率制度曾為全球經濟帶來低通脹、低失業率、高GDP增長率環境。浮動滙率制度下全球經濟卻是一個泡沫連接一個泡沫,令社會貧富兩極化。

無論固定滙率制度或浮動滙率制度都有本身優點同缺點,情況如「太極」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兩者只是相對而非好與壞。將來不是過去的延續而是充滿突變。社會從來不是和諧而是充滿矛盾。趨勢可以隨時形成及改變。世界從來不是永恒。分散投資是給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投資者採用。大學教授經常將經濟搞到很複雜,其實賺錢很簡單,例如好好控制你的貪念及恐懼。天才與白癡往往由結果決定,例如1950年到中國投資股票者是白癡,1990年到中國做股票的人是天才。有時又看你的處境而定,例如早起的鳥有蟲吃,但早起的蟲則被鳥吃掉。

22

主題

4638

回帖

1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15622
發表於 2010-11-22 23:51:50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 you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215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0-11-24 03:51:09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分享.成日都睇佢的文章!!!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977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0-11-24 07:25:03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10月份CPI只上升1.2%(扣除食物及燃料升幅只有0.6%),是1957年以來最小升幅。不過,消費者感覺完全不是這樣,例如棉花升至140年新高,加上QE2很難叫人相信我們已進入低通脹期。

Of course he doesn't feel the lack of inflation because 曹仁超 doen't live in the States.
That is why it is frustrating reading all this "Monday quarterback" comment by people who has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the US econom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13

回帖

3420

積分

論壇元老

積分
3420

四台股神勳章

發表於 2010-11-24 23:41:11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1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