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鋁(486)上市一波三折,股價至今未見起色。作為首家在本港上市的俄羅斯企業,俄鋁副行政總裁Artem Volynets親自解釋,放棄紐約倫敦轉到亞洲集資的原因。詳見34頁。
‧消費者心理往往難以捉摸,但在大腦掃描下卻可能無所遁形。信報研究部介紹營銷界如何借助神經科學,深入消費者的大腦,揭開消費行為之謎。詳見24頁。
‧歐盟峰會前夕,德國據報拋出救希臘條件,非要IMF介入不可。IMF銀彈充裕,莫講一個希臘,即使救助所有「歐豬」也綽綽有餘,問題是希臘能否接受國基會開出的條件。詳見36頁「THE LEX COLUMN」。
3月24日,周三。隔晚美股創年半新高,未能推動中港股市向上,相信與內地西南地區發生大旱災,刺激糧食價格上升,令人擔心通脹升溫有關。上證綜合指數微升3點,收報3056點,恒指升20點,收報21008點,成交520億元;期指高水18點。
中國內需概念在香港有多受歡迎,看看周四掛牌的滙銀家電(1280)便知一二。執筆時,暗盤價造2.3元,較招股價1.69元高出36%。此股為內地家用電器及電子消費品零售商,銷售及售後網絡覆蓋江蘇省及安徽省二十七個城市/地區,網點超過三百六十個,招股價相當於2009年預測市盈率十七倍,與其他內需股相比,估值具一定吸引力。
水泥股有表現
港股尚未擺脫近期的牛皮悶局,市場焦點落在企業業績之上,出口股利豐(494)是日派成績表,2009年全年賺33.69億元,同比增長39%,較市場平均預測低約一成,每股盈利91仙,末期息每股派49仙。值得注意的是,利豐營業額去年下跌6%至1045億元,2010年是利豐三年業務發展計劃的最後一年,集團坦言要實現營業額200億美元(1560億港元)的目標,難度甚高;要達標,今年營銷較去年須增長足足五成,歐美需求難復舊觀,看來要靠併購推一推。
水泥股在悶局中有表現,兩隻龍頭股安徽海螺(914)及中國建材(3323)分別上升2.8%及3.6%。瑞銀一份研究報告從供應着手,探討一下水泥行情。中國南方的旱災正影響到廣東及珠三角的水泥供應,原因在於廣東的水泥主要依靠廣西輸入,但廣西往廣東的水路運輸因西江發生旱災而大受影響。另一方面,南方電力供應以水力發電為主,旱災令電煤供應持續緊張,部分省市已出現大面積拉閘限電情況。水電煤三者皆缺,水泥生產大受干擾不難想像。供應減少需求不變,價格自然上升。根據過往「發災難財」經驗,相關板塊短期會有支持,但未必維持得耐,宜見好即收。
憑《貪婪時代》(Devil Take the Hindmost )聞名遐邇的錢塞勒(Edward Chancellor),堪稱「泡沫專家」,他為經濟泡沫列出的「十宗罪」,許多似乎都適用於中國身上。
①瘋狂的投資行為通常由急速的經濟增長開始;
②市場對政府管治能力存在盲目的信任;
③資本在經濟亢奮期不計效益亂投一通;
④貨幣供應急速增長是金融體系變得脆弱的領先指標;
⑤爆炸性增長無可避免會引起很多貪污問題;
⑥固定滙制度往往令利率處於不適當的低水平,為泡沫提供養分,經濟由是大起大伏;
⑦信貸到了泛濫的地步,就是危機浮現之時;
⑧道德風險是投機狂熱的一大特徵,市場相信政府不會容許掌管金錢的人出軌,任由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發生;
⑨在經濟繁榮期,金融結構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呈現不穩;
⑩壞賬通常都是有抵押的貸款,而且都與房地產相關。
政府能力靠得住?
錢塞勒的名言是泡沫可以事先看見和確認,就如幾年前,大部分指標都發出美國房地產出現泡沫的警號,只是沒有太多人願意相信。
現在大家所說的中國泡沫,一般都是衝着房地產市場而來,到底內房有沒有泡沫,其實爭議不大,因為中國政府幾乎默認風險的存在。然則,中國房地產泡沫會否如美國般大爆破,變成另一場經濟災難?又或者,市場對中國政府的信任,是否盲目無理?說白一點,就是中央的執政能力,你信不信?
大摩羅奇(Stephen Roach)選擇答案A:「信」。他認為,北京政府會極力阻止資產及信貸泡沫擴散至實體經濟,與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要同時處理股市及房地產兩個泡沫,千頭萬緒政策紊亂,背景並不一樣。
曾與羅奇「同一屋簷下」的謝國忠選擇答案B:「不信」,繼續其慣性唱淡作風。Andy認為,中國房市泡沫由「政治驅動」,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增長,不惜為房地產市場推波助瀾,樓市泡沫最終會在2012年爆破。
有趣的是,當錢塞勒提到泡沬第二宗罪來自對政府的信任時,似乎忘了他講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政府。不是美國,不是日本,而是中國﹗
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希望銀行向實體經濟拆出信貸,實情卻是絕大部分銀行還在為手上壞賬發愁,寧願水浸也不願借錢給中小企﹔反觀中央,要銀行放水多少就多少,不然如何創造去年9.6萬億元人民幣的天量新增貸款?在這個封閉的經濟體,政府不代表真理,但其強而有力的控制手腕,卻足以令任何政策立竿見影,要收要放,彈性比自由市場體系大得多,正如它有能力叫所有主業非房地產的央企撤出這個板塊;至於限制置業按揭成數,更加易如反掌。
唯一管不了的是「心」,全國十三億人口,要有和諧社會,更重要及難度更高的是管理人民的預期,諸如通脹預期、樓價預期……。中央正在一步一步出手,且看能否阻止錢塞勒的預言成真。
美醫療板塊鑑古知今
昨天提過,政治市甚難捉摸,美國醫改方案在吵吵鬧鬧中大局已定,不管投資者喜歡與否,都要面對現實。以規模、範圍而論,足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法案,要追溯至 1965年的社會保障法案(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及醫療補助〔Medicaid〕)。雖然新舊方案內容不同,但看看醫療股在Medicare 和Medicaid通過前後的表現,不難鑑古知今。
Medicare和Medicaid於1965年3月提交國會,同年7月30日由詹森總統(Lyndon Johnson)簽署成為法例,醫療股在這幾個月間表現疲弱。然而,法案通過後六個月間,醫療股節節上揚,到1965年年底漲逾25%。1966年對醫療股和美國股市都是艱難的一年,但醫療股表現仍然遠勝大市。
美國眾議院上周日通過醫改方案後,華爾街在醫療股帶動下創出十八個月新高,歷史是否正在重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