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飛機作為現代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搭機流程或設計細節,都隱藏著工程師對極致安全的追求。從客艙組員要求起降時的標準指令,到飛機輪胎和機窗的獨特構造,都蘊含了嚴謹的科學與航空法規的最高標準。星宇航空就曾在臉書粉專分享多個飛航安全背後的冷知識,讓民眾了解這些規定和設計,是如何在關鍵時刻保障乘客性命。
一、關鍵時刻的「黑色13分鐘」:客艙熄燈的保命玄機
不論航班於白天或黑夜起降,客艙組員都會要求旅客執行一連串標準程序,豎直椅背、打開遮陽板,並調暗客艙燈光。這絕非多餘的步驟,而是攸關飛航安全的潛在規則。
航空界將飛機起飛及降落期間稱為「黑色13分鐘」,這是飛航中最容易發生意外的關鍵時機。要求調暗客艙燈光的主要考量在於客艙意外斷電時,機上所有人員的眼睛能夠更快速地適應黑暗環境。透過此舉,可以避免在緊急狀況下因視覺驟變而引發的擁擠、踩踏等混亂,乘客能更有效率地依循窗外光線及緊急出口的指示燈號,順利完成逃生。
二、飛機安全帶的設計哲學:為何選擇「兩點式」束縛
乘坐飛機時,乘客都會被要求繫上安全帶。不過你是否注意過,為何飛機上的安全帶設計,通常是類似於遊樂園設施的「兩點式」簡易安全帶,而非汽車常見的、從前胸繫至腰間的三點式設計?
這與飛機的運行特性和緊急應變策略有關。飛機在飛行中極少發生類似汽車的「急剎車」狀況。根據飛航事故調查顯示,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航空界建議的安全姿勢為俯身低頭式,這種動作能有效固定頭部與四肢,將衝擊傷害降到最低。若採用三點式安全帶,反而會限制乘客完成俯身低頭的保命動作,因此簡潔有效的兩點式安全帶,能更好地配合緊急應變需求,成為保障乘客安全的首選。
三、機窗的結構安全:圓角設計的歷史教訓
許多旅客偏好靠窗座位,而飛機的舷窗(機窗)設計與住家常見的四角形窗戶截然不同,皆採用圓角或橢圓形設計。
早期的飛機機窗確實採用過四角形設計,然而隨著飛機的飛行高度越來越高,機艙內外巨大的氣壓差對機身結構造成極大的壓力。研究發現,壓力會從方形機窗的四個尖角處集中,導致金屬結構產生疲勞裂縫,甚至曾因此發生重大的飛安事故。為了解決金屬疲勞問題,工程師將機窗改為圓角或橢圓形設計,圓弧形狀能將壓力均勻分散至周圍機身結構,從根本上提高了飛機的結構安全。
飛機舷窗的構造遠比肉眼所見複雜,它是一套精密的三重安全結構,由最外層和中層兩片負責承受機艙內外巨大壓力差的「結構窗」,以及最內側保護乘客側的「保護罩」組成。這三層窗戶均採用了堅固且輕巧的丙烯酸樹脂製成,而其中層窗戶上微小的「通氣孔」更是設計的關鍵,它用於平衡壓力,確保外層始終是主要的受力者。這種多層次的設計是為了即使在飛行途中,任何一層壓力窗意外受損,飛機仍能保有足夠的結構完整性,安全地完成降落。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