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本土研究社持續收集各區風災資訊及報料,並在 Google 地圖展示災害位置。本研表示,截至8月24日晩上8 時,已累計記錄 230 宗各類災情,其中以塌樹和水浸最多,分別有 96 宗和 69 宗,至於構築物倒塌或受損亦有 40 宗。本研指出部份過往備受政府和市民關注的「災害黑點」損失未如預期嚴重,相信跟事先充足準備有關,但未獲足夠關注的地點就有較為嚴重災情,顯示防災意識仍有待加強。
分區災情方面,依次序最多的是包括將軍澳在內的西貢區,有 28 宗,屯門區和東區亦分別有 26 宗和 22 宗。西貢區和東區的災情主要源於水浸,至於屯門區就因為有大量塌樹而「跑出」。
市區較遲起風亦爆發災情 大樹根部瘦弱
本研回顧本港第一波受災的地區主要是港島南區、杏花村和將軍澳,大浪比狂風更早到達,造成多處水浸。到了本港轉吹偏東風後,新界及九龍陸續爆發災情,包括大量塌樹、龍翔道近斧山道等地點最少 3 個天橋蓋被吹走、還有爆玻璃、紅磡躉船撞向岸邊、棚架倒塌等事件。
至於愛民邨的半世紀印度榕被吹至連根拔起,本研指從其他地區塌樹照片中都觀察到即使是大樹,樹根部份都相當瘦弱,相信跟根部缺乏生長位置有關,隨着風暴在氣候變化後愈趨頻繁,都市綠化設計有改變的需要。
建議城市規劃考慮東南風潛在巨浪影響
對於越堤浪和風暴潮,本研提到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和將軍澳南海濱的災情,凸顯了在風災期間,任何臨海尤其是向南和向東南的城市建築物,因較少地形遮蔽而有大機會受到風暴潮和大浪破壞,本研呼籲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要有所注意。
根據政府數字,截至8月24日周三晚上 8 時,政府 1823 電話中心、消防處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分別收到 718 宗、498 宗和 8 宗塌樹報告,渠務署確認 22 宗水浸個案;土木工程拓展署收到 4 宗山泥傾瀉報告;醫院管理局表示,有 59 名男子和 42 名女子在風暴期間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