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文台在今年 7、8 月發出 5 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破歷來年內最多黑雨紀錄。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以及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劉啟漢8月25 日在《明報》撰文提及有評論指本港應該考慮仿效深圳採取「分區暴雨警告」,岑智明和劉啟漢都不贊同建議;指政府難以就不斷變化的暴雨情況,制定一套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停工停課安排。兩人亦表示,香港山多、地形複雜,是現今香港暴雨難測的主因;至於定點定量的大雨預報在技術上「仍然是不可能」。
研氣候變化是否引致近年 8、9 月大雨
文章指7 月和 8 月連場暴雨除了歸咎西南氣流異常活躍之外,氣候變化令大氣層水氣增加,雨愈下愈大也是重要原因。岑智明和劉啟漢計劃研究大氣環流是否也受氣候變化影響而改變,引致近年在 8、9 月之間出現類似春季梅雨槽的大雨形勢。
科大在 8 月初舉行極端降雨研討會,期間有討論本港應對暴雨情況。文章提到與會國際專家對於本港應對暴雨的能力和韌性給予高度評價;有個別學者指出政府所採用的氣候變化評估數據已經過時,但兩人都不同意,指現時香港天文台公布的數據,是基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AR6)的權威數據;該學者又建議政府採用更為極端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在本世紀末升高超過兩米),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但我們認為,目前還未有充分理據做這個重大決定 —— 政府必須在基建開支與減低風險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停工停課應該繼續適用全港
對於是否要檢討現行的暴雨警示機制,兩人指雖然深圳採取分區暴雨警告,但停工停課等緊急防禦措施仍然適用於全市,而分區停工停課安排亦難操作,「試想:如果只是荃灣、葵青和沙田 3 區『黑雨』,主要幹道被水浸堵塞,我們是否應該要求居住於元朗、屯門、北區或大埔的市民,跨區往九龍或港島上班?」
準確預測大雨 早一兩小時仍為可行手段
對於有建議指天文台應該嘗試着手研究預警式機制的可行性,兩人就引述極端降雨研討會的科學委員會主席、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Andreas Prein 指,「提前幾個小時確定雷暴發生的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 Kristen Rasmussen 的研究則揭示華南沿岸山脈雖然不高,但對於暴雨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岑、劉二人續寫道:「能夠在未來一至兩小時比較準確預測大雨的『臨近預報系統』,仍然是現今氣象當局的基本預警手段;雖然先進電腦物理模型和人工智能目前都有條件預測香港於未來一兩天出現大雨,例如日雨量超過 100 毫米的概率,但若然要預報例如明天早上 7 至 9 時,會否在香港廣泛地區出現 100 毫米雨量,這類定點定量大雨預報在技術上仍然不可能。
科大正籌備研究冀增強預測能力
兩人總結指研討會上專家強調開發多模型、高分辨率的集合預報系統,更能量化不確定性;科大目前正籌備數據集,期望將「物理模型」提高可解釋性和穩健性的優點,與 AI 模型提高分析速度和效率的優點結合,讓預測更快,更可信賴;另外擴大城市和沿海觀測網絡,包括雷達、物聯網感測器和衛星監測,也將更容易捕捉促成極端天氣的精細過程。不過兩人都指目前對南海上空的氣象觀測,尤其水氣和風的垂直變化都仍然缺乏,大大限制了 AI 大模型和物理模型的預報能力,「我們希望香港和內地學術界多加關注及加強合作,在南海擴展三維氣象觀測,從而解決這個多年來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