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出現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患者為一名 12 歲男童,曾到佛山旅遊,並報稱曾被蚊叮咬,目前情況穩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本港與內地交往頻繁,有輸入個案是預料之中,並且預期再有輸入個案的風險較高。中心指出基孔肯雅熱是透過蚊傳播,不會人傳人,不會因平常社交接觸而受感染,只要控蚊成效好,就能減少傳播。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流行病學)黃凱基醫生8月4日接受港台《千禧年代》訪問。他說基孔肯雅熱並不是新病,今年世界各地已錄得超過 22 萬宗個案。他指出感染病毒的患者會出現發燒、關節痛和出疹,潛伏期一般為 3 至 8 日,醫生會觀察病人病徵及外遊史,作臨床評估和診斷,如果有懷疑,便將血液樣本送往衞生防護中心檢測。
黃凱基表示對於一般健康人士而言,感染基孔肯雅熱的情況輕微,一般在一星期後就有明顯改善,但對於免疫力較弱,年老或年幼者,出現嚴重情況的機會較大,關節痛問題可持續一個月甚至更長。他強調控制基孔肯雅熱重點在於防蚊控蚊。被問會否成為香港的風土病,他說相信可能性極低,因為本港一直有行之有效疾病監察機制,重申只要控蚊成效好,便能減少傳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