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BossMind早前提過,美國不少人在家工作的同時亦開始思考人生,從而認為生活比工作更重要,因此奮而離職,並衍生出「大辭職潮」。不過沒有工作又如何生活?在外國近期則開始流行一種新工作模式——「寧靜辭職」(Quiet Quitting)。
50%或以上員工寧靜辭職
「寧靜辭職」一詞最早出現在今年7月的TikTok上,由一名美國工程師Zaid Khan所提倡,即是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工作,每天只完成職責內的事情,不會做多,更不會加班。Zaid Khan強調,「寧靜辭職」不代表馬上就要辭職,只是不再以不斷工作為目標。他認為工作並非人的一切,一個人的價值亦不應與「生產力」掛鈎。
普世價值認為,積極工作意味需要一定程度的額外努力,以滿足上司及客戶需求。不過,職場諮詢與全球研究公司Gallup發現,美國有50%或以上的員工,正採取寧靜辭職這種工作模式。美國員工敬業度在今年第二季度又倒退了一步,敬業員工比例保持在32%,但積極脫離敬業度的比例增加到18%。敬業度與主動離職員工比例現時為1.8比1,是近十年來最低。
雖然「寧靜辭職」一詞在今年7月才誕生,但Gallup調查所得,美國員工敬業度早於去年下半年開始下跌,主要是因為員工和僱主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期望值、學習和成長機會、被關心以及與組織使命上的差異有一段距離。
Z世代對僱主滿意度大跌
調查亦顯示,有不少Z世代和與千禧世代員工的敬業度與對僱主滿意度都大幅下降。由2019年至2022年,35歲以下員工的敬業度下降6%,同時主動辭職員工比例亦上升6%。不過,Gallup提到,其實所有年齡層的員工都有人在「寧靜辭職」。
然而,「寧靜辭職」直接影響員工生產力,當然會引起僱主不滿。有僱主甚至直言:「如果該員工希望在5時便關掉電腦,去踢足球。那他就不要為我工作。」巴克萊分析師Jonathan Millar亦表示,「寧靜辭職」是勞動生產力放緩的原因之一。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今年勞動生產率下降了2.5%,是自1948年以來最大降幅。
心理學家:尊重私人時間
對於「寧靜辭職」一事,員工及僱主各執一詞。高德納諮詢公司主管Josh Bittinger表示,與其指「寧靜辭職」是鼓勵人們懶惰,不如把它看成一種紓壓方式,讓人們在有需要時,遠離工作。臨床心理學家Rebecca Holt亦指,員工需要足夠的自主及控制權,以確保心理上的安全感;亦即尊重員工的私人時間,同時保證工作量的合理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