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愛恨交加:中國軍迷的蘇35情結
引進蘇-35,在2012年有風聲傳出以後,成為中文軍事網站中被念叨得最多的話題之一。是否真的有必要在我們已經在研發第五代戰機殲-20、殲-31的同時,再回頭向外國去買一款四代戰機的“魔改”?大批軍迷為此爭論得天昏地暗。如今,這個持續了多年的話題,似乎可以劃上休止符。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國考慮引進蘇-35這種所謂四代半戰鬥機?是因為國產第四代戰鬥機產能不足以跟上換裝要求,還是僅僅因為需要蘇-35的117S發動機?重溫今年初超大yankee發布的精彩文章,有理有據地探討引進蘇-35以及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相關話題。自從2003年最後一架蘇-30MKK交付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空軍再沒有向俄羅斯採購一架戰鬥機。許多人把這看做是航空工業的偉大勝利,隨著兩型第四代戰鬥機驗證機的先後試飛,這種勝利甚至被目之為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全面超越。
所以當最近一而再再而三的傳出中國空軍和蘇-35的緋聞時,大部分軍迷選擇了懷疑乃至戲謔的態度並不奇怪,而這種懷疑也確實有其道理。
且不論近年來部分俄羅斯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頻繁“爆料”,客觀上已經造成了”狼來了“的效果;10年時間里中國空軍用國產的第三代戰鬥機基本完成了空軍每個航空兵師裝備至少一個第三代戰鬥機團的成果,鐵打的事實同樣不容置疑。
但是,在看似轟轟烈烈的換裝大潮的背後,我們仍需正面這樣的現實:
在我寫下這個帖子的時候,中國空軍仍然裝備著多達18個團/旅將近500架殲-7B/H型戰鬥機,這些生產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飛機不僅飛行性能已經嚴重落後,其簡陋的航電設備和嚴重缺失的電子對抗能力更是和現代戰機差之天淵,只能充當純粹的“機場圍牆保護者”和維持飛行員基本飛行水平的單座教練機,基本不具備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空戰能力。
至於另外10個團/旅數量在200架以上的殲-7E/G型戰鬥機,這些機齡小於20年的飛機雖然在改進之後飛行性能有所提高,在配套設備上也達到了西方第二代戰鬥機改進型的標準,但是超視距空戰能力的缺失、以及航程不足等問題,使得這些飛機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能夠執行的任務也非常有限。所以,坐擁世界上現役規模最龐大的米格-21家族和蘇-27家族機隊的中國空軍換裝新型戰機的速度不是太快了,而是仍嫌有所不及。早日摘掉前一個“家族”的帽子,中國空軍距離真正成為一支精幹有力攻防兼備的空中力量就更近了一步;而後一個“帽子”的落實,可並不容易。
眾所周知,生產殲-11系列飛機的瀋陽飛機製造廠近年來承擔著多個重點型號的生產任務,包括引人矚目的殲-15型艦載戰鬥機和殲-16型多用途重型戰鬥機。隨著這些逐漸走向成熟的型號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沈飛面臨的生產壓力從未減輕。從網上公開的圖片可以發現,自從2011-12年蘭空某部殲-11B/BS戰鬥機單位成軍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空軍並沒有新的單位完成對殲-11B的改裝;只有海軍航空兵在2011-13年間先後換裝了兩個團的殲-11B。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多個型號擠占生產線的壓力下,廠家目前的生產能力已經很難滿足海空軍每年各換裝一個團左右飛機的需求。
很多同好提到了擴充生產線產能的問題,擴充產能看上去簡單易行,但是事情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且不論擴大產能需要各方面嚴密的統籌規劃,不是說擴大年內就能擴大的;國外巨大的三代機產能是建立在強大的外銷市場上的,缺乏足夠外銷市場的國內航空工業擴充產能完成空海軍換裝任務之後,計將安出?
如果以目前這樣的速度計算,即使不考慮引發的編制變動問題,以1個殲-11B團的掌控範圍可以相當於2.5個殲-7B/H團換算,也需要6-7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淘汰殲-7B/H;而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制約的話,所需時間只會更長。中國是一個大國,建立一支強大的大國空軍,必須要依託本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不能搞拿來主義。
現實的情況是,空軍的老式二代機部隊規模仍然尾大不掉,並且隨著2012年編制改革中大量訓練單位轉為戰鬥單位,作戰部隊中老式二代機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而三代機部隊,特別是航程更遠控制空域範圍更大的殲-11系重型三代機部隊換裝速度卻難以滿足要求;此時俄羅斯如果能夠提供一定數量的蘇-35為重型機部隊注入新鮮血液,從裝備更新的角度看來,並非不切實際。
2、洗盡鉛華:殲-11B的性能問題
作為在蘇-35引進風波中頻繁中槍的中方男主角,從2007年開始生產至今的殲-11B很可能是本世紀到現在為止,在中國民間爭議最大的航空工業戰鬥機研製項目。
在它尚未服役之前,它頭頂上的光環多得炫目:全新的國產雷達航電系統,先進的座艙顯示界面,複合材料應用使飛機大幅減重數百千克(甚至有過噸的說法),PL -12和PL-8組成的新一代空戰系統更是讓大家對它的空戰性能滿懷期待;對了還有那顆眾人期待已久的中國“心”,按照八股說法已經在2005年設計定型的,加力推力達到13.2噸的“太行”發動機。而當它服役之後,隨著或官方或民間的消息被披露或者是被製造出來,殲-11B卻一下子被從神壇打入地獄:多項子系統頻繁出現問題無法進行正常戰備訓練;複合材料減重效果並沒那麼神奇相反卻引發了強度問題;指標上明顯佔優的航電武器系統並沒有在對抗中獲得對殲-10和殲-11的優勢;而萬眾期待的太行更是成了大家嘲笑的“太不行”和“不太行”。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殲-11B逐漸找回了威風並在2012和2013年兩年的對抗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卻很難恢復當年在軍迷中的聲望。
拋開種種不實的說法,作為國內仿製發展蘇-27系列的第一代產品,研製更早、先進性受限且技術基礎不足的殲-11B確實無法和集俄羅斯改進蘇-27飛機30年經驗於大成的蘇-35比較,而拿已經服役多年的飛機和剛剛服役的飛機進行這樣的比較也有失公允。
實際上,在空軍的全程指揮下,相關廠所對蘇-27的研仿態度總體說還算科學。作為殲-11B的前身,殲-11在五個組裝批次中通過使用國產材料對原裝材料的等量替換,逐步實現了國產化比重的提高;而且總體上也沒有耽誤部隊換裝的進度。而空軍出於換裝的急迫性,對殲-11B的技術要求也同樣很穩妥,沒有要求對其氣動結構和飛控系統作出調整。事實上,01批殲-11B(仍然使用AL-31F)整機的技術狀態非常接近於在殲-11最後批次的機體上換裝國產航電和武器系統的產物。
最終殲-11B定型於2007年底,比殲-10A晚了4年,雖然在部分航電子系統上擁有比殲-10A定型時更好的技術條件,比如性能更先進的火控雷達、衍射平顯以及新型導彈迫近告警裝置等。但是由於空軍明確要求該機的指標應立足於實現對蘇-27SK航電、動力和武器裝備的國產化,盡可能快的滿足空軍的換裝需求,使得殲-11B航電系統的總體技術水平和殲-10A相差不大,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的應用等方面甚至還有所不如。
應該說,這種穩妥是符合當時國內的技術實力的,但是也決定了殲-11B的應用技術水平仍然只相當於一架西方標準的中期改進型第三代戰鬥機。即使和同期服役的蘇-27SM2相比,殲-11B的FWS-10發動機和149X平板縫隙PD雷達的組合無論是在技術成熟度和先進性上都和AL-31FM1發動機和““羽毛”PESA雷達的組合有所差距,而這兩者事實上均是在蘇-27S/SK的基本氣動和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對航電和動力系統進行改進後的成果,不得不承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道理。
而且由於種種原因,除了裝備AL-31F發動機的首批生產型之外,我軍殲-11B機隊長期沒有形成規模戰鬥力。直到2012年底,最早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殲-11B的沈空航空兵某旅才可以成建制遠赴西北參加一年一度的紅劍對抗。此時距離殲-11B首飛已經將近10年,周邊的假想敵已經開始裝備以有源相控陣雷達為航電系統核心、第四代空空導彈為主戰兵器、具備很強的信息戰環境下體係作戰能力的改進型第三代戰鬥機。而就在不久前,由成飛研製的,應用了部分在四代機研製技術跟踪中成果的殲-10B戰鬥機在試飛五年之後終於投入批量生產。相形之下,殲-11B的技術性能更顯平庸,而同樣應用了部分四代機研製技術的殲-16則是一種雙座多用途戰鬥機,空軍迫切需要一種技術上更為先進的先進單座型號以承擔第四代戰鬥機服役前爭奪制空權的任務。
3、他山之石:把每一次改變當作機遇
現在一提到蘇-35,論壇的氣氛猶如遭遇洪水猛獸,部分軍迷將其棄若敝履,認為其是最差的第三代戰鬥機;而部分軍迷則將蘇-35捧上天,認為殲-10B和殲-16兩型國產第三代改進型飛機性能遠不如之,這兩種觀點都是非常偏激的。
比較常見的觀點認為,等到蘇-35到貨,國產的第四代戰鬥機殲-20也將投入現役,屆時蘇-35豈不是進退兩難?
且不論剛剛在2011號原型機上進行了小規模設計調整,目前還沒有裝備目標型號發動機的殲-20何時能夠完成全狀態試飛;根據美國的經驗,未來在各主要國家的空軍裡,四代機和三代機並存於空軍的局面均將長期存在,因此為了更好地配合四代機作戰,對三代機平台的改進也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特別是對載荷航程性能優異,和四代機配合起來較為容易的重型戰鬥機。國內的殲-10B和殲-16也正是基於這種目的研製的,蘇-35也同樣如此。
不同於立足於改進現有機隊的蘇-27SM/SM2,蘇-35可以算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聯解體後20年時間裡,通過在開發各種蘇-27改進型號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為了滿足2015-2030年的作戰需要,充分挖掘蘇-27基本設計的潛力,同時作為T-50身上部分子系統的驗證平台,配合T-50組成“後蘇-27/米格- 29時代”的俄羅斯空軍前線航空兵航空綜合體,而傾解體之後從未聚集之力打造的一架“超級側衛”。
雖然在現代空戰中,應用技術等級相近的第三代戰鬥機之間的整體差異性並不大,更多還要依靠其所處的C4ISR系統,但是蘇-35應用的部分俄羅斯近年來研製成功或者逐漸驗證成熟的子系統仍然非常有研究意義,尤其是117S發動機和配套的FADEC技術,TVC噴管等,對國內航空工業都具備很高的參考價值,特別是TVC這樣第四代戰鬥機普遍運用的技術更是如此。通過在蘇-30MKI系列飛機上多年的折騰,如今在蘇-35上應用的TVC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去年在巴黎航展上蘇-35的精彩飛行表演就能從側面證明這一點了。
從飛機整體角度分析,自從引進蘇-30之後,國內航空工業也很久沒有接觸到俄羅斯近年來對蘇-27平台改進的具體技術細節,通過對蘇-35實機的剖析,深入理解蘇霍伊設計局對蘇-27這個平台最新的改進思路,對未來自行改進殲-11平台,包括獨立開發新型號飛機都同樣大有裨益。從部隊訓練的角度分析,通過和具備較強機動性的蘇-35的實機對抗,感受蘇-35和其他型號國產第三代戰鬥機性能上的差異,也能夠為豐富部隊訓法戰法提供有效的思路。誠然,蘇-35的部分設計特點(如取消減速板、進一步增大內油等)明顯是針對俄羅斯空軍的作戰要求而製定的,並不完全符合我軍需求。而中俄兩國在機載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發展上的分道揚鑣,也使得蘇-35想融入今天的中國空軍作戰體系沒有那麼容易。不過,融入體系的難度也並非一些同好誇張的那麼大。每年在西北大漠舉行的紅劍/藍劍-XX大規模實兵對抗中,從來不乏蘇-27和蘇-30戰機的身影。這說明空軍至少有了讓俄製戰機在現有空軍作戰體系中發揮作用的方法,如果蘇-35真的來到中國空軍,考慮到我軍已經建立起來的針對俄製戰機的成套保障系統,所謂蘇-35“水土不服”的問題並非“不治之症”。
但是,當年蘇-27和蘇-30戰機引進時,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它們都是當時空軍最先進的機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在當時,是那個還遠不成型的體係要去適應它們;
十年後,當空軍已經建立起一套技術先進門類齊全的體係時,當國產戰機在航電系統上已經達到部分和歐美國家望其項背的水平時,蘇-35要想走進空軍這個鳥槍換炮的大家庭,即使蘇-35在部分設計思想上已經有了部分西方化特色,諸如據說可以兼容link-16之類的等等,總之,它們必須“學著”適應體系。
所以,如果蘇-35的引進協議真的在談,我想相當一部分時間將用在商討這些飛機的技術細節,尤其是涉及到航電系統,數據鏈,火控武器等方面的細節。前面說了,這筆單子真要簽,數量少了捏著鼻子不改倒也能吞下去,但是不夠用;數量上像模像樣的話,不改可就吞不下去了。
因此,很多同好都在討論如果引進蘇-35的話數量會是多少,部署在哪裡。其實這種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況,僅僅一個部署問題,諸如空軍老式飛機的剩餘壽命,不同方向威脅的評估,不同單位戰鬥力的強弱、換裝歷史以及對俄製戰機的熟悉程度,甚至包括俄羅斯自己的態度,都要考慮在內。而購買數量對於中國空軍這樣一支大國空軍來說,數量上的少許浮動也就是灑在鍋裡的一把鹽,多少都是那個滋味。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購買蘇-35有彌補重型戰鬥機產能不足的目的在內,其數量就不只是24架,很簡單,從整體規模上說,中國空軍從來沒落到缺產量缺一個團的境地;從商業的角度說,24架飛機只會刺激貪婪的俄國人漫天要價的慾望,給空軍帶來實際戰鬥力的提升卻很有限。因此,個人認為,只要買來蘇-35不是純為了拆了裝裝了拆搞研究的,在目前威脅最大,同時也是距離俄羅斯最遠的西南,華南和東南戰區各部署一個團的蘇-35 ,應該是最基本的需求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