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02|回覆: 2

[海上武器] 转---澳洲SEA 1000潜艇案的约略选择过程

[複製鏈接]
簽到
956

433

主題

568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4-9-26 19:5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9年公佈的澳洲國防白皮書確認展開SEA 1000計畫,建造12艘最頂尖的遠洋常規動力潛艇。

SEA 1000的預算規模相當龐大,最早的估計從250澳幣到後來360億以上、400億都有,基本上國內自行研製肯定要360億以上。

 考量的方案包括自製或引進歐洲現成設計,自製包括由澳洲潛艇集團(ASC)柯林斯級研改出柯林斯MK2或者全新的設計,引進則包括歐洲現成的設計以及由歐洲設計大幅修改。

 澳洲沒有足夠的產業能量和人才自己設計不同於柯林斯的全新國產潛艇,現有的歐洲潛艇都是近岸防禦型而不合需求,初步研究之後這兩種選擇都剔除。

 理論上柯林斯MK.2會是一種全球頂尖的潛艇,柯林斯雖然花了澳洲大量時間精力去解決後續問題,但是在美國廠商操刀、重建戰鬥系統以及改善靜音性能之下,除了原始推進系統設計不良故障叢生​​之外(2011年左右的審查懷疑這些主機能否撐到柯林斯級的壽限,如果連主機推進都換,柯林斯級大概殼子之外都換了個遍),各項性能指標都優於歐洲各型潛艇。以這樣的基礎配上新的推進系統,柯林斯MK2是個理想的選擇,因此澳洲海軍對這個方案頗為支持。

 然而柯林斯級痛苦的開發與改善經驗讓澳洲政府卻步,同時間ASC集團造三艘霍巴特級導彈驅逐艦(西班牙F100宙斯盾艦的澳洲版)仍是磕磕碰碰,使澳洲政府對ASC管理計畫的能力大有疑問。全力支持潛艇由ASC研製的澳洲工黨在2013年大選失利,使ASC集團失去靠山。

 另一個致命重擊是柯林斯MK.2離不開運用原柯林斯設計商──瑞典Kockmus的相關技術(牽涉知識產權),然1999年以後Kockums已經被德國HDW購併,而德國購併的一個明顯意圖就是消滅一個常規潛艇市場的潛在對手。德國TKMS在澳洲潛艇案主打自家216型潛艇,當然全力打壓Kockums,以及連帶的,與Kockums相關的柯林斯MK2。2012年有三家歐洲廠商向SEA 1000提交方案,德國TKMS旗下HDW的216型,納凡提亞S80A,法國鮋魚改良型

 法國潛艇希望始終不高,與美國軍事同盟緊密的澳洲不會跟一個最有可能把北約軍事技術擴散到敵對陣營的西方國家買潛艇。

 西班牙納凡提亞是澳洲新一代造艦的大贏家,橫掃霍巴特級跟坎陪拉級兩棲攻擊艦,因而早就與ASC早有合作關係。然而2013年S80A發現超重問題之後,重挫在澳洲潛艇案的聲勢。

 德國216紙面規格是最漂亮的,因為只是一紙草案,可以根據澳洲所有需求量身定做,噸位與空間夠,上AIP與鋰電池都不是問題,也可以照SEA 1000的需求加上垂直發射器跟支持特戰隊員的大型減壓艙。但他的問題也一樣,就是一紙草案(跟當年柯林斯一樣),之後開發的成本跟風險完全由澳洲承擔,柯林斯殷鑑不遠。此外,德國燃料電池系統雖然靜音能力絕佳,但功率相對較低,214型的PEM燃料電池功率僅240KW,而瑞典史特靈主機的就有300KW。


2010年以來澳洲最大的顧慮是取得四千噸級潛艇的推進系統,歐洲廠商勢必得重新設計一套(他們沒有這麼大的現成潛艇),屆時不能保證又重蹈柯林斯級的覆轍。歐洲潛艇都偏向近岸防禦型,離開基地到往返伏擊區域的經航階段不長。但是澳洲潛艇從柏斯離開之後要花很長的時間抵達東中國海、日本海、南中國海等伏擊區域,為了縮短經航時間往往需要長期通氣管高速航行,潛艇是長時間以柴油機高速推進;這很可能就是柯林斯級的瑞典制推進系統問題叢生的根本。


 操作的情況決定潛艇艦體、推進、靜音的優化方向,歐洲習慣的波羅的海與地中海的水文、水深、開闊程度、背景噪音跟太平洋側大不相同,優化的方向不一樣(就像是隱身飛機針對某些頻段優化,潛艇的靜音設計也是一樣,不是每一艘潛艇跟美俄核潛艇一樣有大量的空間用多層減震機構盡量處理各種頻段噪音)。瑞典潛艇出了基地就可以在波羅蹲點,瑞典廠商設計太平洋的遠洋型潛艇自然問題叢生。事實上包括馬來西亞的鮋魚型、新家坡向瑞典買的二手潛艇、韓國向德國買的214潛艇,買回後都發現這些針對歐洲水域潛艇的靜音表現都不如預期。

 日本潛艇一開始當然不是選項,但2011年底當時日本野田內閣決定鬆綁武器出口三原則之後,澳洲就開始考量引進日本潛艇技術的可能性。

 蒼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最接近澳洲需求的現成設計,蒼龍是唯一已經服役的四千噸級作戰型常規潛艇。日本潛艇向來就是針對在亞洲西太平洋水域運作,整體靜音跟推進系統設計都不會像歐洲潛艇不適應澳洲需求的情況,而歷年來西方盟國反潛演習中日本潛艇的出色靜音性能也早已頗受肯定。一開始最吸引澳洲的是蒼龍的推進系統,這是唯一一套四千噸級潛艇推進系統並含史特靈AIP。澳洲一開始考慮過引進蒼龍的推進系統技術用在柯林斯MK2上。

 現有的蒼龍設計並非百分之百符合SEA 1000的需要。首先他沒有SAE 1000要求必備的垂直發射器跟特戰加壓艙等設施,而且人力需求較高(65人),差不多是216的一倍,對澳洲潛艇部隊短缺的人力較為吃緊。蒼龍為了塞入AIP已經壓縮了空間,加上人員相對較多,艇內起居舒適程度肯定遠不如216型。然而權衡利弊,蒼龍已經是最接近澳洲需求的,更何況這是現成的。日本方面最大的隱憂應該是如果澳洲要求較高的參與程度,勢必涉及更多技術轉移,而這是日本鬆綁軍事技術出口首例(其實跟當年Kockums輸出柯林斯的設計也一樣,只是當時柯林斯還是個紙面草案所以情況更糟糕得多),管理上的問題恐怕難以避免。

 後來柯林斯MK2被德國TKMS與Kockums廠的爭執卡住,日本開放武器出口的政策在安倍政府手中獲得落實,安倍政府表達輸出完整潛艇的意願。如果輸出的蒼龍級由日本川崎、三菱原廠建造,日本可以開出優惠價格(日本自建蒼龍一艘約5億美元),這就是先前完全由ASC研製要至少370億澳幣,採用日本造的蒼龍級卻可以把整個預算規模降至200億澳幣的緣故。整體經費包括澳洲重新集成戰鬥系統與火控武器,建立後勤支持能力,技術轉移以及澳洲船廠可能參與的部分建造工作。

 採用日本潛艇的起源是澳洲政府高層連同日本,甚至美國所支持,澳洲海軍應該還是比較青睞由柯林斯研改。日本鬆綁武器出口原則被認為是日本邁向正常化國家、更積極參與西方軍事同盟的指標,受到美國肯定;而日本願意輸出常規潛艇給澳洲也會進一步強化美、日、澳的軍事同盟關係(澳洲在2001年與美國建立潛艇技術同盟,美日與美澳早有親密的軍事同盟關係),因此自然也是美國政府樂見。當然,就算由日本船廠建造,日本這部分也是報出相當於成本的優惠價格,所以商業利益比較沒有政治層面顯著。

2014年7月澳洲總理Tony Abbot與安倍首相簽署合作關係,包含潛艇相關技術(載台、推進、靜音),以及可能出口第三國。雖然距離Tony Abbot政府出台第一個國防白皮書還有半年,但採用日本潛艇大致上已經水到渠成。

 當然,ASC船場所在的南澳阿德萊德肯定不會太高興,之前自由黨政府保證過12艘潛艇都會完全在南澳建造。但在澳洲政府要控制預算支出的當頭,向日本採購成熟設計的吸引力無法阻擋。

2034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天秤座」勳章「貼圖之星」勳章

發表於 2014-9-26 20:48:07 | 顯示全部樓層
這計劃成事! 可能可以幫台灣得到潛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516

主題

3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4-9-29 19: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Another arm race on the mov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0-28 18: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