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32|回覆: 3

[海上武器] U Boat

[複製鏈接]
簽到
1990

1516

主題

3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4-9-18 23:4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U型潛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使用的潛艇。由於德國潛艇的編號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為“潛艇”,按照英文直譯寫法為Undersea boat,簡稱U-boat)的首字母U加數字命名,如U-47。為了區別於同盟國的潛艇(英語為"submarine"),在英語裡使用"U-boat"來稱呼德國潛艇。中文翻譯為“U型潛艇”,亦可簡稱為“U艇”。

第一批在德國製造的潛艇建造於1850年,由德國發明家威爾亨·鮑爾(Wilhelm Bauer,1822年12月23日-1875年6月20日)製造。這項工程延續到1890年由諾登非厄特設計製為W1與W2潛艇。在1904年位於基爾的克魯勃船塢廠完成了售予俄羅斯的潛艇;真正為德國海軍製造的潛艇建造於1905​​年。

第一批德國潛艇為“卡普”(Karp)級潛艇,採用雙層船殼(double hull),以科庭式煤油引擎(Korting kerosene engine)作為動力,武裝僅有區區一具魚雷發射管,這就是剛剛設計的U-1號潛艇。等到下一艘U-2出現時,就足足比U-1艇大上50%的體積,並且擁有兩具魚雷發射管。不過柴油引擎一直到1912年與1913年間,才開始裝置在U-19潛艇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時,德國海軍一共有13種不同級別共48艘潛艇,但是就役的只有29艘,餘下的還在建造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壓力和嚴密封鎖中,處於劣勢的德國公海艦隊水面艦艇部隊在大部分時間裡都不敢輕舉妄動,而U型潛艇卻頻頻出擊,承擔起對敵攻擊的大部分任務,先後通過有限制進攻作戰和無限制潛艇戰,重創了敵方的海上交通線,幾乎切斷了英國的海上經濟命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的潛艇,只要有可能,一般保持水面航行狀態,只有在發起攻擊或受到威脅時,才會緊急下潛,從而達到戰術突然性和隱蔽性。經過4年多的搏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結束,1919年-1922年,取得勝利的協約國先後通過《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條約》等一系列的懲罰性條約,對戰後的世界進行了實質性的重新瓜分,為下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德國海軍用體積小(1000噸以下)、數量少(發動戰爭時僅有29艘)、速度慢(水面約12節,水下不足10節)而且本身不堅固、容易遭受敵人攻擊的U型潛艇,光是開戰後十週之內,英國皇家海軍就有五艘戰艦損失在U型潛艇的攻擊中,尤其在1914年9月22日,U-9潛艇在著名的奧托·韋迪根艦長手上於一個小時內,以艦上僅有的六枚魚雷擊沉皇家海軍HMS Aboukir(阿布基爾號)、HMS Hogue(霍格號),以及HMS Cressy(克雷西號)一共三艘萬噸級裝甲巡洋艦。皇家海軍是役損失高達36,000噸的戰艦(克雷西級戰艦排水量都在12,000噸左右),以及1,459水兵陣亡。 U-9潛艇在創下豐碩戰果23天後,又擊沉了一艘英國皇家海軍排水量7,770噸的愛德加級巡洋艦HMS Hawke(老鷹號)。 U型潛艇在4年內擊沉了協約國艦船數百萬噸,成績十分驚人。

僅僅20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U型潛艇擊毀了大量敵艦,這成為大戰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德國與盟國之間為了破壞和保護海上交通線,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大西洋海戰。嚴格地講,大西洋海戰並非一場獨立的海戰,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海上戰爭,有時也被形像地稱為“海上陣地戰”。在大西洋海戰中,英德雙方投入了全部的海上力量,整個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都參與到戰爭中,前後歷時共計5年零8個月,成為戰爭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程度最複雜的一場海戰。正是在大西洋海戰中,德國的U型潛艇一舉成名。被稱為“潛艇戰教父”的鄧尼茨將謀劃二十餘年的狼群戰術(此為英國人的叫法,德國人稱之為“結群戰術”)付諸實施,在戰爭中接受最嚴酷的實戰檢驗。戰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戰爭中最使我心驚膽戰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

就這樣,在大西洋戰場上,德國的U型潛艇又一次佔據了主導地位。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法國淪陷,直至1941年3月,德國U型潛艇在鄧尼茨的狼群戰術思想的指導下,對英國商船和運輸隊發起襲擊並取得了輝煌戰果,進入了所謂的第一階段的“美好時光”(happy time,或譯“歡樂時光”)。與此相反,盟國海上運輸線幾乎被切斷。

在這危難的時候,溫斯頓·丘吉爾發出了呼救聲,得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積極響應。根據《租借法案》,大批美國海軍老式驅逐艦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倫三島,編入英國皇家海軍進行反潛護航作戰,整個戰局大為改觀。

作為一種主要的海上武器系統,潛艇的發展壯大並非得益於一場大規模的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潛艇戰,對於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海軍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

早在戰前的美國內戰時,潛艇作為一種廉價的海岸防禦武器就已經投入使用,但是直到19世紀後期的一系列技術進步之後,才發展成為一種有效的海上武器。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下,被稱為“德國海軍之父”的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將德國海軍從一隻小型近海護航運輸隊建設成為一隻遠洋艦隊。

起初,提爾皮茨對於發展潛艇並無興趣,他傾向於建設一隻大型的水面艦隊。直到1914年德國海軍才訂購了第一艘潛艇——U-1。到1914年8月,德國已經建成了28艘U型潛艇,另有16艘正在建設中,第一批4艘U型潛艇由於艇身太小無法投入實戰,最後用做教練艇。剩餘24艘作為作戰潛艇,也稱為“前線潛艇”,編為兩個潛艇支隊。

一戰期間,潛艇雖然能夠執行水下作戰任務,但是仍然需要克服許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首先,由於水下航速和續航能力有限,使潛艇很難追上攻擊目標;其次,僅僅憑一名操作潛望鏡的艇員進行搜索和判斷,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很難發現目標。相反,當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大多數艇員都可以加入到偵察行列中,從而擴大了搜索範圍。另外,由於潛艇外形輪廓小,在海面上不易暴露。發現目標後,潛艇習慣在水面實施追擊和進攻,這是因為能夠獲得較快的航速,從而使攻擊和撤離更加方便機動。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在戰爭早期,對於一些價值不大的目標,潛艇指揮官們一般會尋求在水面使用甲板火砲進行攻擊,以節約價格昂貴的魚雷。

1914年8月6日凌晨,德國海軍第一潛艇支隊從黑爾戈蘭灣出航執行作戰任務,每艘潛艇間隔11公里,成縱隊隊形向西北方向前進。在最初兩天裡沒有發現一艘敵國船隻。 8月8日正午,U-15號潛艇發現3艘英國戰列艦,於是緊急下潛,並對其中的君主號戰列艦發射了一枚魚雷,但偏離了目標。受到驚嚇的3艘戰列艦很快消失在大海中。當日傍晚,執行任務的所有U型潛艇都已抵達巡邏區的最北端,但仍無收獲,他們決定掉頭沿原路返回德國。在返航途中,第一潛艇支隊接到命令,在南奧克尼群島附近海域待命39小時,準備伏擊一支路過該海域的英國小型艦隊。但是,保持水面航行的做法成為了德國海軍U-15號潛艇毀滅的致命錯誤。 8月12日3時40分,英國皇家海軍伯明翰號巡洋艦發現了正在水面航行的U-15號潛艇,立即發起了攻擊。當時,該潛艇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危險境地,當醒悟過來時已來不及躲避,伯明翰號直接撞擊U-15號潛艇的艇身中部,使其斷為兩段,殘骸在海面上漂了片刻即沉入海底,全體艇員無一生還。半小時之後,U-18號潛艇發現了另外一艘英國巡洋艦,但還未採取行動,該艦已經消失在暴風雨中。 8月12日下午,第一潛艇支隊在毫無收穫的情況下回到母港。這次巡邏中,除了U-15號潛艇被撞毀外,還損失了U-13號,該艇於8月12日上午意外失踪。

1914年8月15日,也就是第一潛艇支隊首次參戰回到母港後的第三天,U-21號潛艇與英國皇家海軍“探險者”號輕巡洋艦在斯塔布角遭遇。當時海面上風高浪急,天氣惡劣,U-21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準確擊中了“探險者”號巡洋艦的彈藥艙,該艦發生劇烈爆炸,隨即沉入海底。

兩星期之後的9月22日,U-9號潛艇在北海以南英吉利海峽以東處的海域獲得了首場大捷。

當時,U-9潛艇在“寬十四(噚)”海域進行巡邏(荷蘭以西外海,多格灘以南的淺水域)。湊巧的是阿布基爾號,霍格號,克雷西號,以及尤瑞阿勒斯號(HMS Euryalus)與其他驅逐艦也在該海域進行阻止德國船隻進入英吉利海峽的巡邏任務。由於惡劣的海象與燃煤量不足的問題,因此英國皇家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於9月17日命令三艘戰艦以及另外一艘戰艦撤回母港哈瑞芝(Harwich)。

17號當日,惡劣海象迫使小噸位的驅逐艦群先行撤離艦隊;三天後尤瑞阿勒斯號的燃煤量見底,也先行撤回。 22日天候逐漸緩和,然而能見度依舊有限。此時三艘巡洋艦仍然正在進行巡邏任務。清晨6點,三艘巡洋艦以時速10節(約每小時19公里)的速度航行,有限的能見度妨礙了巡洋艦上瞭望的水兵,但是不足以阻礙U-9號觀測到他們的行蹤。

U-9艦在發現目標後於是快速下潛,在監視中不斷接近目標並且經過確認後,確定是英國皇家海軍的3艘裝甲巡洋艦。由於三艘戰艦並未機警地採用“之”航以確保不會遭到跟蹤與襲擊,所以大約50分鐘後,U-9潛艇就進入了最佳攻擊位置。艦長奧托·韋迪根發射了第一枚魚雷,準確擊中了“阿布基爾”號巡洋艦,該艦的龍骨立刻遭到攻擊並向左舷傾斜,艦員紛紛落水,並且在20分鐘內沉沒,527人罹難。

此時“克雷西”號和“霍格”號發現災難後誤判以為阿布基爾號是碰撞到漂浮的水雷,並且馬上趕來救援,而忽視了自身面臨的危險。 U-9號的艇員再次填裝魚雷,並向右掉轉航向,用艇艏的魚雷發射管對準了正在進行救援落水者的“霍格”號,在350米處向霍格號發射了兩枚致命的魚雷。

5分鐘內,“阿布基爾”號和“霍格”號相繼沉入海底。 “克雷西”號艦長約翰·卓蒙(John Drummond)才意識到艦隊早已落入潛艇的攻擊圈內,於是下令撤退脫離現場。 U-9號潛艇將所攜行的最後一枚魚雷裝入艇艏的2號魚雷管,並掉轉艇身,用艇艉的兩具魚雷管瞄準“克雷西”號,在大約1000米的距離朝目標發射出兩枚魚雷。儘管“克雷西”號發現了來襲的魚雷,但在一陣躲閃之後,還是被其中一枚擊中。由於不能確定一枚魚雷能否將敵艦擊沉,U-9號潛艇快速掉轉艇身,將最後一枚位於艇艏的魚雷射出,並再次擊中“克雷西”號。 “克雷西”號隨即向右翻轉,逐漸沉入海底。在用完所有六枚魚雷之後,U-9號潛艇即向北航行,15分鐘後浮出水面。這場戰鬥中,英國損失了三艘排水量12192噸的裝甲巡洋艦,陣亡60名軍官和1,459名水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根據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德國U型潛艇在執行任務前,首先需要準確識別擬攻擊目標,這就要求潛艇必須浮出水面,派遣艇員登上目標船隻進行檢查,從而確認對方是否屬於合法的攻擊目標。只有完全確認目標屬於可攻擊對像後,U型潛艇才可以將其擊沉。在擊沉目標之前,必須確保給予對方全體船員逃生的機會,必要時還應當給予一定的幫助。但是,在U型潛艇履行上述規則時,其自身的隱蔽性、突然性等戰術優勢就幾乎完全喪失,所以U型潛艇在一戰前期一直戰績平平。亞歷山大·達夫(Alexander Duff)海軍少將強調,在這種極富理性和人性的規則約束下,德國U型潛艇對協約國民用船隻“將會秋毫無犯”。但是,德國海軍部很快便否定了他的見解,頒布了一項新的法案,要求U型潛艇不必顧忌《捕獲法案》的約束,採取更具有進攻性的戰術對付所有的(無論是協約國還是中立國的)商船,一經發現全部擊沉。根據這一新的法案,為了防止目標的逃脫,U型潛艇可以在潛航狀態下發起攻擊,從而大大提高了殺傷效果。德國政府高層中也有人反對該項法案,包括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Bethmann Hollweg)、海軍參謀長馮·波爾(Von Pohl)海軍上將,他們擔心這種做法將會激怒中立國,特別是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作為新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潛艇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國共擁有九百餘艘潛艇,其中美國111艘,蘇聯218艘,英國212艘,法國77艘,義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國57艘。這些潛艇無論在噸位、航速、航程、潛深上,還是在武器裝備、水聲設備、電子設備以及動力裝置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整個二戰期間,各國共建造了1600多艘潛艇。這些潛艇取得了擊沉各種運輸船5000餘艘、2000餘萬噸、擊沉擊傷各型軍艦381艘的輝煌戰果。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它的潛艇作戰成就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對潛艇的威力認識最深,對潛艇的作戰理論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戰的大西洋戰場上,德國潛艇佔據了主導地位,其兇惡的U艇和著名的“狼群”都在潛艇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得建造潛艇,不得發動無限制潛艇戰。但德國一方面在國內秘密研究潛艇,一方面又先後向國外訂購了8艘潛艇。 1935年3月16日,德國公然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僅僅三個月之後,德國戰後製造的第一艘潛艇——U-1號艇便於6月15日下水。到這年9月,德國共建造了9艘潛艇,並成立了一支潛艇部隊-“魏迪賡”潛艇隊,其指揮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鄧尼茨。到1935年底,德國潛艇部隊已經擁有了24艘潛艇,其中10艘是Ⅱ型。

U艇為耐壓艇殼構造,艇身為細長的鋼鐵製造的圓筒,設有防水設施。耐壓艇殼外側設有巴拉斯特槽,下方有海水活門。將空氣充到槽中,潛艇的浮力加大,潛艇就會上浮。如果打開海水活門及空氣活門,海水就會進入槽中,空氣被擠出,潛艇就可下潛。設在艇體外側的燃料庫構造巧妙,既不會因為燃料被消耗而出現空隙產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會在潛航時因壓力過大而塌毀。

U型潛艇採用兩種推進裝置,雙機共軸(即一台柴油機和一台電動機前後排列,輸出動力到同一根螺旋槳軸上)對稱佈置、雙軸雙(螺旋)槳推進。兩台柴油機在水上航行時使用,最大水面航速15~18節(視具體型號);水下則使用由蓄電池帶動的兩台電動機。電池組很重(其中XXI型的兩個電池組重達600噸),電池組電力耗儘後需要上浮使用柴油機充電,充電時間較長,後期裝備了通氣管後可以在潛航狀態下充電。

柴油機帶動的U型潛艇的水面航速不高,僅能追趕一些慢速商船,而在水下最大航速更是只有不到10節,一般4節左右(XXI型除外,因其配備了600噸重的高能電池組加之流線型的艇身設計,能夠以水下17節這樣前所未有的高速持續作戰一小時),相對的,驅逐艦最高30節速度,實際反潛作戰中由於需要使用主動聲納和水聽器(Hydraphone),船速一般仍有10~15節,U型潛艇在水下面對敵方驅逐艦的深水炸彈很難規避,機動性的不足是U型潛艇的一個致命缺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有II型(2型)、VII型(7型)、IX型(9型)以及XXI(21型)、XXIII(23型)型用於作戰。

所有潛艇型號皆以羅馬數字命名,其中各型號還有一系列改進型號,如改進自IIA(2A)型的IID(2D)型,VII系列有​​VIIB(7B)、VIIC(7C)、VIIC/41等,IX系列有IXB(9B)、IXC(9C)、IXC/40等。還有用於補給油料的潛水油船XIV型(綽號“奶牛”),以及用於佈雷的X型。
1.jpg 2.jpg images.jpg U9Submarine.jpg

7

主題

1萬

回帖

5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54898
發表於 2014-9-21 22: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The U-boats were very dreadful in the WW II.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783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4-9-22 09:13:09 | 顯示全部樓層
潛艇 ﹣ 可攻可守!
香港地乜野學棍政棍狀棍神棍都有!
和平有愛佔領中出!!犯民黃尸累死香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1851

回帖

1480

積分

金牌會員

積分
1480
發表於 2014-9-23 11:5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那此官兵勇氣可嘉,值得尊敬,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0-28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